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46篇
  免费   396篇
  国内免费   172篇
耳鼻咽喉   40篇
儿科学   31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1213篇
口腔科学   32篇
临床医学   415篇
内科学   974篇
皮肤病学   34篇
神经病学   2028篇
特种医学   79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751篇
综合类   607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52篇
眼科学   229篇
药学   268篇
  3篇
中国医学   121篇
肿瘤学   28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17篇
  2022年   161篇
  2021年   254篇
  2020年   236篇
  2019年   216篇
  2018年   186篇
  2017年   200篇
  2016年   148篇
  2015年   160篇
  2014年   290篇
  2013年   292篇
  2012年   265篇
  2011年   285篇
  2010年   286篇
  2009年   243篇
  2008年   264篇
  2007年   269篇
  2006年   293篇
  2005年   223篇
  2004年   187篇
  2003年   163篇
  2002年   135篇
  2001年   142篇
  2000年   128篇
  1999年   104篇
  1998年   147篇
  1997年   134篇
  1996年   110篇
  1995年   97篇
  1994年   65篇
  1993年   88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56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54篇
  1987年   41篇
  1986年   68篇
  1985年   116篇
  1984年   113篇
  1983年   102篇
  1982年   96篇
  1981年   77篇
  1980年   79篇
  1979年   22篇
  1978年   13篇
  1977年   6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91.
目的:探讨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在修复手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手部软组织损伤患者3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前臂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术治疗,随访6~8个月,观察手部功能、外形和感觉的恢复情况。结果:术后随访观察皮瓣全部成活,手部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感觉部分恢复。结论:骨间背侧动脉逆行岛状皮瓣手术操作简单,易于成活,可加以推广用于治疗手部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92.
目的研究大鼠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浅层内蛋白激酶Cγ亚单位(PKCγ)阳性神经元向中缝隐核(NRO)的投射。方法应用荧光金(FG)逆行追踪和PKCγ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相结合的双标记方法,观察大鼠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内PKCγ阳性神经元向中缝隐核的投射。结果将FG注入NRO,在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的Ⅰ-Ⅲ层内可见FG逆标神经元;PKCγ阳性神经元主要分布于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的Ⅱ层内侧部及Ⅱ、Ⅲ层交界处,Ⅰ、Ⅲ层内较少;延髓背角Ⅰ层和脊髓背角Ⅰ-Ⅲ层可观察到FG逆标并呈PKCγ阳性的双标神经元。结论延髓背角和脊髓背角浅层向NRO投射的神经元为PKCγ阳性神经元,其在向NRO传递信息的通路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吻合指神经背侧支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指端缺损的疗效。方法:对11例12指指端指腹缺损,行吻合指神经背侧支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治疗,术后辅以积级感觉再训练康复治疗。结果:术后皮瓣全部成活。平均随访时间11个月,依据国际手外科联合学会的周围神经损伤临床疗效的评定的方法:感觉恢复S5为6指,S4为2指,S3为2指;皮瓣两点辨别觉:正常为6指,减退为4指。结论:应用吻合指神经背侧支的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指腹指端缺损,术后辅以积级感觉再训练康复治疗,是促进皮瓣感觉功能恢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4.
应用荧光免疫组化法及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技术 ,探索中药脊髓Ⅰ号促进大鼠损伤脊髓修复再生的机制。结果表明 ,服用脊髓I号后脊髓损伤侧背根节神经元的c Jun表达明显上调 ;脊髓损伤侧背根节神经元的细胞核呈完整形态的数量明显增多。提示脊髓Ⅰ号可能通过对c Jun基因表达的调节 ,激发损伤脊髓组织的修复再生  相似文献   
95.
杨敏  房殿春  胡志安  陈东风  赵帮云 《重庆医学》2007,36(15):1508-1510
目的 观察在内脏高敏感状态下,食管酸灌注诱导的大鼠脊髓背角Fos 蛋白表达的表达,初步探索食管内脏感觉过敏在脊髓水平敏感化的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腹腔注射鸡卵清蛋白基础致敏联合食管酸灌注的方法,建立内脏高敏感性-食管化学刺激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显微图像分析技术研究,在生理条件、内脏高敏感状态下进行食管酸灌注时Fos蛋白激活模式的差异.结果 模型组大鼠双侧脊髓背角内有大量的Fos样免疫反应 (FLI) 阳性神经元,集中分布于背角Ⅰ~Ⅱ、Ⅴ~Ⅶ层,其FLI阳性神经元数量和平均光密度值较单纯食管酸灌注组和单纯,OVA(ovalbumin)致敏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酸灌注组和单纯OVA致敏组在背角Ⅰ~Ⅱ、Ⅴ~Ⅵ、Ⅹ层的FLI阳性神经元数量均较生理盐水对照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酸灌注组在背角Ⅰ~Ⅱ层和Ⅲ~Ⅳ层FLI阳性细胞数较单纯OVA致敏组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注射鸡卵清蛋白基础致敏,对食管酸灌注诱导的脊髓背角内Fos蛋白表达有活化作用,c-Fos过度表达的阳性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加和神经可塑性改变,促进了内脏高敏感性在脊髓水平敏感化的形成和维持.  相似文献   
96.
Background There are few effective methods for treating injuries to the lower trunk of brachial plexus, and the curative effect is usually poor.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provide anatomic references for transferring the brachialis muscle branch of musculocutaneous nerve (BMBMCN) for selective neurotization of finger flexion in brachial plexus lower trunk injury, and to evaluate its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s.
Methods Microanatomy and measurement were done on 50 limbs from 25 adult human cadavers to observe the origin, branch, type of the BMBMCN and median nerve, as well as their adjacent structures. Internal topographic features of the fascicular groups of the median nerve at the level of the BMBMCN were observed. In addition, the technique of BMBMCN transfer for selective neurotization of finger flexion of the median nerve was designed and tested in 6 fresh adult human cadavers. Acetylcholinesterase (AchE) staining of the BMBMCN and median nerve was done to observe the features of the nerve fibers. This technique was clinically tried to restore digital flexion in 6 cases of adult brachial plexus lower trunk injury. These cases were followed up for 3, 6, 9 and 12 months postoperatively. Recovery of function, grip strength, nerve electrophysiology and muscle power of the affected limbs were observed and measured.
Results The brachialis muscle was totally innervated by the musculocutaneous nerve (MCN). Based on the Hunter's line, the level of the origin of the BMBMCN was (13.18±.2.77)cm. Ache histochemical staining indicated that the BMBMCN were totally made up of medullated nerve fibers. At the level of the BMBMCN, the median nerve consistently collected into three fascicular groups as shown by microanatomy in combination with Ache stain. The posterior fascicular group was mainly composed of anterior interosseous nerves and branches to the palmaris Iongus. The technique was tested in six fresh cadavers successfully, except that stoma split occurred in one case. Five of the six cases reco  相似文献   
97.
医学博士生是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的最高层次,其思想道德水平和科技文化素质直接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加强和改进博士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医学博士生党支部的特点、党支部建设的薄弱环节,结合医学博士生自身特点,提出了具有武汉大学特色的研究生党支部建设新模式,通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98.
神经营养素-3重组腺病毒促进脊髓背根神经节的存活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目的:观察神经营养素-3(neruotrophin3,NT-3)重组腺病毒(adorsal root ganglia ,DRG)细胞存活的促进作用,方法:原代培养DRG,加入不同感染增殖率(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的Ad-NT-3,观察DRG细胞的形态,MTT法测定DRG细胞的增殖活性,结果:当加入MOI为10和50的Ad-NT-3时,形态学发现,DRG细胞数目增加,突起变长,尤其以3d后表现更为明显,DRG细胞的增殖活性显增加(P<0.01),当MOI为100时1d和3d,DRG细胞数目明显减少,无突起或变短,部分细胞死亡,MTT法测定DRG细胞的增殖活性均显降低(P<0.01),结论:NT-3基因能通过腺病毒介导表达NT-3蛋白,促进体外培养DRG细胞的生活。  相似文献   
99.
目的 :评价急性心肌梗塞 (AMI)患者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 (RBBB)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意义。方法 :观察了我院 1995年 1月至 2 0 0 0年 7月 339例住院AMI患者的心电图、血清磷酸肌酸激酶 (CK)及其同工酶 (CK MB)的峰值水平、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 :5 4例AMI并发RBBB患者 (占 15 .93% )预后明显差于无并发RBBB者 ,表现为血清CK及CK MB浓度更高 ,严重心脏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增高 ,经统计学处理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 (P<0 .0 1)。结论 :AMI患者并发RBBB通常是心肌大面积梗死的表现 ,RBBB是一个独立的可判断预后的指标 ,冠脉的再灌注可影响传导的可逆性 ,可预防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或限制其持续时间 ,积极的心脏介入性治疗及血管重建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0.
目的研究桡神经肱肌支的解剖特点。方法解剖136侧固定尸体的上肢,寻找并分别测量各型肌支的起始点、入肌点、长度、横径及其与桡神经主干的夹角,观察其行程特点。结果桡神经肱肌支的出现率是25.7%(35侧),肱肌支的出现以单侧多见,与性别和侧别无关。根据肱肌支与肱骨长轴的夹角将其分为升支、水平支及降支三种类型。肌支的起点在Hunter's线下1.40cm至Hunter's线上11.70cm,入肌点在Hunter's线上0.60~11.70cm,肌支的长度为0.20~4.68cm,横径是0.4~2.4mm,与桡神经主干的夹角在5~171°。结论桡神经肱肌支的存在较普遍(约1/4),行上臂、肘部手术时,应对其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