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4篇
  免费   308篇
  国内免费   176篇
耳鼻咽喉   15篇
儿科学   54篇
妇产科学   49篇
基础医学   995篇
口腔科学   46篇
临床医学   283篇
内科学   619篇
皮肤病学   214篇
神经病学   78篇
特种医学   55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06篇
综合类   435篇
预防医学   124篇
眼科学   29篇
药学   488篇
中国医学   185篇
肿瘤学   43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85篇
  2018年   105篇
  2017年   104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196篇
  2013年   330篇
  2012年   201篇
  2011年   217篇
  2010年   203篇
  2009年   196篇
  2008年   187篇
  2007年   207篇
  2006年   193篇
  2005年   160篇
  2004年   161篇
  2003年   124篇
  2002年   108篇
  2001年   108篇
  2000年   93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59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25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50篇
  1984年   31篇
  1983年   25篇
  1982年   35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18篇
  1977年   7篇
  1976年   4篇
  197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淋巴细胞功能失调及其在心力衰竭发生及发展中的意义。方法选择62例CHF患者作为研究组,其中,心功能Ⅱ级28例,Ⅲ级16例,Ⅳ级18例;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分析法,检测所有被检者外周血CD4 细胞胞内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表达。同时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植物血凝素(PHA)刺激培养后,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FN-γ和IL-4水平。结果CHF组患者IFN-γ染色阳性的细胞占CD4 T细胞的比率为17.4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2.09%。IL-4染色阳性细胞比率两组间未见显著差异。ELISA检测显示心力衰竭组培养上清液中IFN-γ水平及IFN-γ/IL-4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而两组间IL-4水平则无显著差异。结论心力衰竭患者辅助性T淋巴细胞功能与心功能之间有一定关系,辅助性T淋巴细胞功能失调可能参与了CHF患者的心室重构过程。  相似文献   
72.
乙型肝炎的T淋巴细胞亚群的演变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不同类型乙型肝炎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的演变规律及意义。方法:我院2002年7月~2004年6月收治的16例急性肝炎、40例慢性肝炎及46例重型肝炎病例的抗凝血,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其T淋巴细胞亚群,对不同类型肝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慢性肝炎组与急性肝炎组比较CD3 ,CD8 细胞计数降低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重型肝炎组与非重型肝炎组(急性肝炎组与慢性肝炎组)比较CD3 ,CD4 ,CD8 细胞计数明显降低(P<0.05),幼稚的CD4 ,CD8 细胞计数明显升高(P<0.05)。结论:不同类型乙型肝炎的T淋巴细胞亚群有明显差异,乙型肝炎随着病情严重及病程延长,CD3 ,CD4 ,CD8 淋巴细胞逐渐减少,重型肝炎出现大量幼稚的CD4 CD8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可以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及免疫状态,对免疫调节治疗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3.
孙志成  郑红  李世荣  吴军 《天津医药》2005,33(12):780-782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拮抗剂Met—RANTES对内皮细胞与异体T细胞趋化、黏附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T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混合培养的方法,观察使用趋化因子拮抗剂Met—RANTES干预前后内皮细胞趋化因子的表达,以及血管内皮细胞对T细胞趋化、黏附率的变化。结果:血管内皮细胞与T细胞混合培养可见内皮细胞表达的趋化因子RANTES、MCP-1及MIP—1α,RANTES的表达率增高。趋化因子拮抗剂Met—RANTES可以显著减低内皮细胞对T细胞的趋化和黏附。结论:趋化因子拮抗剂Met—RANTES通过减低内皮细胞与异体T细胞的趋化与黏附而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74.
海南16种红树植物的肿瘤细胞毒活性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海南红树植物提取物对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方法用乙醇对采自海南文昌县的16种红树植物进行提取,所得提取物分散于水中,用醋酸乙酯萃取后得到醋酸乙酯提取物和水提取物;利用MTT法测定各红树植物的提取物对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结果共有6种红树植物的醋酸乙酯提取物显示了对HeLa细胞的生长抑制活性,其中卤蕨和银叶树的醋酸乙酯提取物活性较强,IC50分别为6.3μg.mL-1和9.5μg.mL-1。结论16种红树植物中有6种植物的醋酸乙酯提取物对HeLa细胞显示了生长抑制活性,红树植物的水提物均未显示出活性。  相似文献   
75.
目的为了阐明实验性免疫性甲状腺炎的诱发机制,本研究以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为抗原,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为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s),建立了T细胞克隆。方法NOD鼠饲养于无菌环境中喂养0.05%碘化钠8周后,每2周采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Tg水平,然后每只小鼠用100μg Tg的剂量混于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 adjuvant,CFA)中免疫小鼠2次,用增殖实验优化Tg的含量,寻找DCs摄取提呈Tg的最适抗原量,然后将免疫后鼠的脾细胞作为T细胞与同基因鼠的与抗原孵育过的DCs培养。结果建立了3个Tg特异性的T细胞克隆,这些细胞克隆在体外培养时间>2年以上,流式细胞仪检测其表型均为CD4+,而且分泌干扰素(IFN)-γ,不分泌白细胞介素(IL)-4。结论DCs起APCs的作用,在T细胞系及T细胞克隆的建立中起极为重要的作用。否则,T细胞即使在Tg及IL-2存在的培养环境中也仅能存活数天,此实验结论将为研究实验性免疫性甲状腺炎的诱发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验手段。  相似文献   
76.
目的 观察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通路阻断剂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CD4+CD25highTreg的影响,探讨调节性T细胞(Treg)在DN中的可能机制。 方法 以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A组),DN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B组)、FK506干预组(C组)及ku0063794干预组(D组)。第4,8周时分别检测肾脏病理、肾组织mTOR、Raptor蛋白水平、Rictor、血白细胞介素-17(IL-17)、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CD4+CD25highTreg。 结果(1)4,8周时,B组的mTOR,Raptor和Rictor水平较A组均明显升高(P<0.05); 4周时,C组的mTOR下降,低于B组(P<0.05); 8周时,C,D组均下降,低于B组(P<0.001); 4,8周时,C,D组的Raptor均下降低于B组(P<0.05); 4周时,C,D组的Rictor均低于B组(P<0.05),8周时进一步下降,与A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C,D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4,8周时,B组的CD4+CD25highTreg明显低于A组(P<0.05),C,D组4周后逐步回升,高于B组(P<0.05); 8周时进一步升高,均高于4周时(P<0.05); C,D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3)C,D组的病理评分较B组均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4)4,8周时,B组的血TGF-β1和IL-17均高于A组(P<0.05),C,D组下降(P<0.05); 4,8周时C组的TGF-β1低于D组(P<0.05);(5)8周时,B组大鼠的Rictor与CD4+CD25high Treg呈负相关(P<0.05),与TGF-β1,IL-17及病理评分呈正相关(P<0.05); Raptor与病理评分呈正相关(P<0.05),与CD4+CD25high Treg,TGF-β1及IL-17均无相关性(P>0.05)。 结论 CD4+CD25highTreg可能受Rictor-mTOR通路调控,参与DN的发病。  相似文献   
77.
红藻扇形叉枝藻中细胞毒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红藻扇形叉枝藻Gymnogongrus flabelliformi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寻找具有生物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反相HPLC以及重结晶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借助MS、1D和2D NMR等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通过MTT法对分离鉴定的单体化合物进行肿瘤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从红藻扇形叉枝藻中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羟基苯甲醛(Ⅰ)、4-羟基苯乙酸甲酯(Ⅱ)、4-羟基苯乙基乙酸酯(Ⅲ)、4-羟基苯甲基乙醚(Ⅳ)、4-羟基苯甲酸乙酯(Ⅴ)、N,N-二甲基酪胺(Ⅵ)、2,3-二溴-4,5-二羟基苯甲醇(Ⅶ)、2,3-二溴-4,5-二羟基苯甲基甲醚(Ⅷ)、3-溴-4,5-二羟基苯甲醛(Ⅸ)、2,2′,3,3′-四溴-4,4′,5,5′-四羟基双苯基甲烷(Ⅹ)、2,3,3′-三溴-4,4′,5,5′-四羟基-1′-乙氧甲基双苯基甲烷(Ⅺ)。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海藻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Ⅶ、Ⅸ~Ⅺ对所有筛选的细胞株均有细胞毒活性。化合物Ⅷ对人肺癌细胞株(A549)、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人结肠癌细胞株(HCT-8)有一定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78.
目的研究聚裂丛柳珊瑚Rumphella aggregata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色谱、HPLC等手段对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波谱分析方法结合文献对照,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聚裂丛柳珊瑚甲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了15个单体化合物:胆甾醇(1)、(22E)-胆甾-5,22-二烯-3β-醇(2)、(22E)-麦角甾-5,22-二烯-3β-醇(3)、麦角甾-5,24(28)-二烯-3β-醇(4)、豆甾-5,24(28)-二烯-3β-醇(5)、柳珊瑚甾醇(6)、胆甾-7-烯-3β,5α,6β-三醇(7)、(22E)-胆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8)、麦角甾-7-烯-3β,5α,6β-三醇(9)、(22E)-麦角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10)、豆甾-7-烯-3β,5α,6β-三醇(11)、(22E)-豆甾-7,22-二烯-3β,5α,6β-三醇(12)、尿嘧啶(13)、咖啡因(14)、hydratoperidinin(15)。结论化合物1~15均为首次从该属柳珊瑚中分离得到,并首次对化合物hydratoperidinin(15)的1HNMR及13 CNMR信号进行了全归属。化合物12在10μg.mL-1浓度水平,对K562肿瘤细胞株的抑制率为39.17%。  相似文献   
79.
目的研究枇杷叶紫珠Callicarpa kochiana的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和抗炎活性。方法枇杷叶紫珠90%丙酮提取物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MCI、ODS、重结晶、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CCK8法、Griess法、ELISA法测定化合物4~5的细胞毒活性和抗炎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7,3’,4’-tetramethyl-quercetin (1)、pachypodol (2)、14α-hydroxyisopimaric acid(3)、14α-hydroxy-7,15-isopimaradien-18-oic acid (4)、(16R)-16,17-dihydroxyphyllolladan-3-one (5)。化合物4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对7种肿瘤细胞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可以减少RAW264. 7细胞NO、IL-10、MCP-1、TNF-α的释放量。结论化合物1~5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具有细胞毒活性和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80.
By inspiration of good Akt1 inhibitory and cytotoxic activity of our previously screened hits 1 and 2 , a series of novel benzopyrans 3a – c , 4 and phenylpyrazoles 5a – c , 6a – b , and 7 were designed, synthesized, and biologically evaluated for their in vitro Akt1 inhibitory and cytotoxic activity. The results revealed that all of these compounds showed moderate‐to‐excellent antiproliferative effects against the tested cancer cell lines (i.e. HL‐60, OVCAR, PC‐3, and HepG2). Among them, compounds 3a and 3c exhibited preferable Akt1 inhibitory activities (IC50 of 3a and 3c are 6.18 and 5.28 μm , respectively), while compounds 4 , 5a – c , 6a – b , and 7 only showed weak Akt1 inhibitory activities. Consequently, we used molecular docking and dynamic simulation to propose a mode of binding between Akt1 and the 3c compoun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