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729篇 |
免费 | 126篇 |
国内免费 | 2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9篇 |
儿科学 | 28篇 |
妇产科学 | 5篇 |
基础医学 | 250篇 |
口腔科学 | 146篇 |
临床医学 | 198篇 |
内科学 | 471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214篇 |
特种医学 | 62篇 |
外科学 | 220篇 |
综合类 | 166篇 |
预防医学 | 11篇 |
眼科学 | 5篇 |
药学 | 24篇 |
中国医学 | 18篇 |
肿瘤学 | 1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8篇 |
2023年 | 43篇 |
2022年 | 63篇 |
2021年 | 77篇 |
2020年 | 84篇 |
2019年 | 76篇 |
2018年 | 81篇 |
2017年 | 58篇 |
2016年 | 52篇 |
2015年 | 68篇 |
2014年 | 124篇 |
2013年 | 98篇 |
2012年 | 71篇 |
2011年 | 83篇 |
2010年 | 71篇 |
2009年 | 95篇 |
2008年 | 90篇 |
2007年 | 96篇 |
2006年 | 70篇 |
2005年 | 68篇 |
2004年 | 61篇 |
2003年 | 36篇 |
2002年 | 26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23篇 |
1998年 | 24篇 |
1997年 | 19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9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18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7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7年 | 1篇 |
1976年 | 2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目的 研究颈静脉孔及其周围结构的显微解剖学特征,为该区域的手术人路及颅神经的保护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显微镜下模拟经颈静脉入路、远外侧经髁入路、迷路下入路等多种入路的联合,从多个角度逐步解剖颈静脉孔及相关区域,明确该区域重要结构的空间关系.结果 在颅内侧,硬脑膜分隔将颈静脉孔分为岩部、乙状部、颈内静脉部.覆盖于颈内静脉部的硬膜有两个孔,二者均位于两个颈内静脉突之间,一个为舌咽神经道,另一个为迷走神经道.乙状窦,岩下窦,颈静脉球,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咽升动脉脑膜支,枕动脉和耳蜗导水管一同穿行于孔内. 结论 将颈静脉孔描述为岩部、乙状部、颈内静脉部更有手术意义;通过星点可定位横窦和乙状窦交界部.详尽的解剖学研究可提高本区域手术成功率,有助于保护颅神经,减少不必要的损伤.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枕下远外侧入路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方法对10具(20侧)成人尸头模拟枕下远外侧入路开颅,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颈静脉孔区显微解剖,并留取图像,记录数据。结果枕下三角、寰椎横突、椎静脉丛及髁后导静脉是入路中重要解剖标志。髁窝位于枕髁后部构成颈静脉结节颅外面的后部,髁管容纳髁后导静脉。术中仅磨除髁窝既能满足该区域大多数手术暴露需要,又能保证寰枕关节的完整。结论枕下远外侧入路可充分暴露颈静脉孔区,该入路路径短,损伤小。 相似文献
93.
目的以枕下远外侧入路探讨枕骨大孔区解剖学特征,为利用该入路手术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在成人干颅骨标本(30个、60侧)上对与远外侧入路相关的重要骨性结构进行观察并测量。结果 1例标本枕骨大孔前缘出现骨赘生物,枕骨大孔前后径距离减少,舌下神经管和矢状面的角度是双侧对称的,1例不对称情况的存在,4例舌下神经管中间出现骨柱。从枕髁后缘中点到舌下神经管后缘平均长度为(10.32±2.08)mm。后髁管大多数双侧存在,出现率左侧80.00%右侧90.00%。结论熟悉远外侧入路相关的重要骨性结构特点及数据有利于术中保护重要的神经和血管。 相似文献
94.
反常性栓塞风险量表在合并卵圆孔未闭的隐源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华光 ;王伊龙 ;陈启东 ;曲辉 ;胡建科 ;苑晓春 ;陆菁菁 ;鞠奕 ;宁彬 ;何文 ;付强 ;陈步星 ;刘丽萍 ;杨中华 ;王春雪 ;董可辉 ;赵性泉 ;王拥军 《中国卒中杂志》2014,9(8):654-662
目的 描述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造成反常性栓塞(paradoxical embolism,PE)的临
床表现、影像学特点。验证反常性栓塞风险量表(Risk of Paradoxical Embolism,RoPE)评分。
方法 本研究为单中心观察性研究,连续性入选2013年1月~2014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
坛医院神经科收治的隐源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79例,其
中经经颅多普勒超声发泡试验(contrast-enhanced transcranial Doppler,cTCD)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确诊合并PFO的患者44例,其中37例为PFO所致PE,7例仅合并
PFO无栓塞症状。由另一名神经科医师盲法评价颅脑磁共振成像,确定其影像学的特点,收集两组
患者的人口学信息,临床资料,相关辅助检查(如cTCD、TEE、颈部血管超声及双下肢静脉超声结果),
计算并比较两组RoPE评分情况。PFO所致PE患者根据PFO大小分为3组,依据右向左分流量(rightto-
left shunt,RLS)大小分为3组。比较不同PFO大小和不同RLS患者之间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并评
估不同PFO大小和不同RLS之间的关联性及RoPE评分与PFO的大小和RLS的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
结果 两组的RoPE评分分别为5(4.5,7.0)和6(4.0,8.0),差异无显著性(P>0.05)。合并颈内
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高度提示非PFO相关缺血性卒中(P<0.01)。小PFO组(<2 mm)和中/大PFO组
(≥2 mm)相比较,两组的RoPE评分分别为(5.5±1.9 vs 6.3±2.0,P>0.05),后者更容易累及后循
环。不同RLS患者之间相比较,3组的RoPE评分分别为(5.4±1.7,6.5±2.7,5.8±2.0,P>0.05)。PFO
大小和RLS之间无显著性相关(r =0.031,P>0.05)。
结论 PFO和脑梗死的关系可以分为:无相关性(即PFO合并存在)或有相关性(即PE),PE的影像学
特点和PFO大小有一定的相关性。RoPE可能有助于进一步区分PFO的大小和RLS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95.
96.
目的探讨中青年隐源性脑梗死(cryptogenic cerebral infarction,CCI)合并卵圆孔未闭(patent foramen ovale,PFO)患者临床及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点。方法选取27例18~55岁CCI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采用心脏MRI检测其PFO存在情况,根据结果分为PFO组和非PFO组,对比两组间的临床资料及MRI影像特点差异。结果 27例中青年CCI患者中PFO阳性者13例(48.15%),阴性者14例(51.85%),PFO阳性者房间隔处均可见不同程度的局限性缺损及动态血流信号。PFO组患者具有较低的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及颈动脉斑块、脑动脉狭窄阳性构成比,其脑梗死家族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阳性构成比较高,MRI示其脑梗死病灶主要分布于前循环,以单血供区、﹤2 cm的单发小穿支梗死为主,但两组间各临床资料及梗死灶分布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中青年CCI合并PFO发生率较高,多无典型的临床及梗死灶影像分布特征,心脏MRI技术可以作为其检测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7.
98.
目的 通过鞍隔孔区结构的解剖学研究,分析经蝶入路脑脊液漏的发生机制,以及空蝶鞍(ES)的形成原因. 方法 对8例胎儿标本进行组织学连续切片后,做HE和Masson染色,并在显微镜下对鞍隔孔附近结构进行观察;另取10例成人尸头标本,模拟经蝶入路手术,并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鞍隔孔区解剖结构. 结果 鞍上蛛网膜在垂体柄上端和其表面的软脑膜紧密结合,并转折进入鞍内;同时在垂体上表面处,鞍隔从四周紧密包绕并和表面的软脑膜紧密结合,而难以从组织学切片上分辨二者的界限:鞍上蛛网膜池由于蛛网膜、软脑膜和鞍隔的束缚而终止于鞍隔孔上部. 结论 鞍隔、软脑膜和鞍上蛛网膜三者之间存在着严密的解剖学关系,其也是防止脑脊液漏和ES发生的关键因素.这三者的先天性缺损、生理性或者病理性破坏,尤其是在经蝶入路中对垂体腺瘤的过分牵拉,导致鞍上蛛网膜和软脑膜分离或者破裂,可能是造成术中脑脊液漏发生的重要原因;另外鞍隔、软脑膜和垂体上表面之间的分离也可能是造成ES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99.
Arthroscopic decompression of the suprascapular nerve by transection of the transverse scapular ligament has only recently been described. Arthroscopic decompression of a bony suprascapular notch foramen has not been previously reported. This article presents a case report and outlines an arthroscopic technique to safely decompress a bony suprascapular notch. In the subacromial space, a lateral portal is used for viewing and a posterior portal for instrumentation. The medial wall of the subacromial bursa located behind the acromioclavicular joint is debrided with the shaver facing laterally and superiorly. The posterior acromioclavicular artery is routinely coagulated. A superomedial portal is now established using spinal needle localization. A smooth 5.5-mm cannula is placed in this portal and the coracoclavicular ligaments (trapezoid and conoid) are followed to the coracoid. The smooth cannula serves nicely to sweep and retract the suprascapular artery and associated fibrofatty tissue from the field of view while allowing instrumentation and visualization of the suprascapular notch. The course of the suprascapular nerve and morphology of the notch is confirmed. A Kerrison punch rongeur, routinely used in spine surgery, is introduced through the superomedial portal and a notchplasty is performed safely, allowing decompression of the suprascapular nerve. 相似文献
100.
改良乙状窦后进路舌咽神经切断术治疗舌咽神经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探讨提高手术治疗舌咽神经痛疗效的手术进路。方法 :对 8例本病患者取改良乙状窦后进路 ,进入桥小脑角 ,暴露颈静脉孔 ,在手术显微镜下对颈静脉内孔周围探查 ,并切断舌咽神经 ;如并发三叉神经痛者同时行三叉神经感觉根部分切断。结果 :8例术后舌咽神经痛 (其中 2例并发三叉神经痛 )症状均完全消失 ,无并发症发生。随访 2~ 7年无复发。结论 :舌咽神经痛经改良乙状窦后进路行颈静脉内孔探查 ,并切断舌咽神经根 ,可以获得解除疼痛、永不复发的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