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92篇
  免费   78篇
  国内免费   111篇
儿科学   11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346篇
口腔科学   53篇
临床医学   125篇
内科学   185篇
皮肤病学   11篇
神经病学   41篇
特种医学   48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37篇
综合类   529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115篇
眼科学   15篇
药学   179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6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94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110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69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5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研究丙型肝炎病毒非结构蛋白2反式调节基因(NS2TP)的转录调节机制。方法应用PCR方法扩增NS2TP的启动子,克隆入pGL4.10载体,构建萤虫素酶报告基因载体,转染HepG2细胞,检测双萤虫素酶活性,验证其转录活性;通过缺失突变法构建系列截短的NS2TP基因启动子报告基因载体。结果成功构建了系列截短的NS2TP基因启动子报告基因载体,分别命名为N1、N2、N3和N4,并确定了N3为NS2TP基因的核心启动子。结论构建NS2TP基因启动子的系列截短报告基因载体,确定了其最小转录活性区域,为进一步研究NS2TP基因的转录活性调节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2.
 目的 比较超滤管法、超速离心法及病毒浓缩液法浓缩慢病毒后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转染效率。方法 用摇床过夜摇pMD2.G、psPAX2及GFP载体菌种并用试剂盒提取这三种质粒;将pMD2.G、psPAX2及GFP载体质粒与转染试剂按比例混合后转染293T细胞生产病毒;收集病毒上清液并用超滤管法、超速离心法及病毒浓缩液法浓缩慢病毒;将接种的293T细胞分为3组,并向每组接种有293T细胞的培养液中加入2、4、8、16 μl三种方法浓缩的病毒浓缩液,48 h后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和流式细胞仪检测三种方法浓缩慢病毒后转染293T细胞的GFP表达情况。结果 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随着转染量的增加,GFP表达率增加,超滤管法浓缩病毒转染293T细胞后GFP的表达效率最高;流式检测显示病毒浓缩液法组2、4、8、16 μl GFP的表达率分别为(2.4±0.1)%、(3.8±0.3)%、(8.2±0.6)%、(12.2±0.3)%;超滤管法组2、4、8、16 μl GFP的表达率分别为(5.4±0.3)%、(7.4±0.4)%、(12.7±0.1)%、(17.3±0.6)%;超速离心法组2、4、8、16 μl GFP的表达率分别为(0.7±0.1)%、(1.2±0.1)%、(2.1±0.1)%、(0.4±0.2)%。超滤管法组与其他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方法浓缩慢病毒后的GFP转染效率不同,三种慢病毒浓缩方法中超滤管法浓缩慢病毒后的GFP转染效率最高。  相似文献   
63.
淋病奈瑟菌隐蔽性质粒的克隆及PCR的建立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用分生物学方法自淋病奈瑟菌标准分离株中克隆4.2kb的隐蔽性质粒,并根据该质粒DNA序列,设计引物,建立淋病奈瑟菌PCR检测方法。该方法标处理简单、反应程序优化,可在2.5小时内完成一次检测。  相似文献   
64.
Fetuin is a biocompatible plasma protein and strongly enhances phagocytosis of bacteria, DNA and apoptotic cells by peripheral blood cells such as monocytes, macrophages and dendritic cells. We developed a novel gene delivery system: ternary complexes constructed with pDNA, polyethylenimine (PEI) and fetuin. Without covalent binding, fetuin was able to coat pDNA–PEI complexes, and stable anionic nanoparticles formed at a weight ratio greater than 30. Optimised pDNA–PEI–fetuin complexe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cytotoxicity of pDNA–PEI complexes in the melanoma cell line B16F10. Furthermore, the pDNA–PEI–fetuin complexes had higher transgene efficiency compared to that of commercial lipofectin previously reported in B16F10 cells despite an anionic surface. The pDNA–PEI–fetuin complexes did not agglutinate with erythrocytes. The pDNA–PEI–fetuin complexes had high gene expression in the spleen after intravenous administration in mice. Thus, the pDNA–PEI–fetuin complexes were a useful in vivo gene delivery system with tropism for the spleen.  相似文献   
65.
Parkinson’s disease (PD) is second most common neurodegenerative disorder worldwide. Although drugs and surgery can relieve the symptoms of PD, these therapies are incapable of fundamentally treating the disease. For PD patients, over-expression of α-synuclein (SNCA) leads to the death of dopaminergic neurons. This process can be prevented by suppressing SNCA over-expression through RNA interference. Here, w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gold nanoparticles (GNP) composites (CTS@GNP-pDNA-NGF) via the combination of electrostatic adsorption and photochemical immobilization, which could load plasmid DNA (pDNA) and target specific cell types. GNP was transfected into cells via endocytosis to inhibiting the apoptosis of PC12 cells and dopaminergic neurons. Simultaneously, GNP composites are also used in PD models in vivo, and it can successfully cross the blood-brain barrier by contents of GNP in the mice brain. In general, all the works demonstrated that GNP composites have good therapeutic effects for PD models in vitro and in vivo.  相似文献   
66.
目的探讨2株黏菌素耐药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鉴定细菌及检测常见抗菌药物敏感性,并检测菌株是否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用三维试验检测菌株是否产AmpC酶;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菌株对黏菌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PCR及测序检测耐药基因;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析菌株的分子分型和同源性;接合试验和S1酶切脉冲场凝胶电泳(S1-PFGE)对菌株的质粒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株菌均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对黏菌素耐药,其中N408对头孢类药物耐药;PCR扩增和测序分析显示2株菌均携带mcr-1基因,且N408和N433分别携带blaCIT和blaTEM-1基因;2株菌质粒接合试验均成功,接合子均检测到mcr-1基因;MLST分析显示N408为ST453型,N433为ST8900型,PFGE显示为不同条带。S1-PFGE显示N408有2个质粒,N433有1个质粒。结论本地区已出现携带mcr-1基因黏菌素耐药大肠埃希菌,且可通过质粒在不同菌株间水平播散,应引起临床的重视,加强此类菌株的检测。  相似文献   
67.
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耐药是近十几年来新发现的一类细菌耐药机制,可在肠杆菌科细菌中水平传播,引起的感染不易控制,导致院内感染大范围流行.本文对质粒介导喹诺酮耐药基因的发现及种类、遗传背景、对喹诺酮类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意义等方面进行综述,为研究新型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及抗感染治疗中合理使用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8.
目的:采用中心组合设计法优化载基因壳聚糖纳米粒的最佳转染制备区域。方法采用复凝聚法制备载质粒基因的壳聚糖纳米粒,选择壳聚糖浓度和质粒基因浓度作为实验考察因素,应用两因素五水平中心组合设计优化最佳转染制备区域,优化指标选择平均粒径和基因转染率。通过透射电镜观察纳米粒的形态;通过动态光散射和电泳光散射技术分别测量纳米粒的粒径和Zeta电位;通过凝胶电泳分析考察质粒在纳米粒制备过程中的稳定性;通过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质粒基因在细胞内的表达;通过流式细胞技术测定纳米粒的转染效率。结果成功优化了载基因壳聚糖纳米粒的最佳转染制备区域。优选条件下制备的纳米粒大多呈球形,纳米粒平均粒径为217.6 nm,粒径多分散系数为0.241,表明粒径分布较窄。纳米粒zeta电位为+22.4 mV,表明纳米粒表面带有正电荷,可以增加纳米粒混悬液的稳定性。凝胶电泳分析结果表明质粒基因在纳米粒制备过程中没有遭到破坏。纳米粒的细胞转染效率比较高,能够高效地将绿色荧光蛋白质粒基因递送到细胞内,并且基因表达产生绿色荧光蛋白。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数学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性。在优化的制备区域内制备的载基因壳聚糖纳米粒的转染性能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69.
用电穿孔方法把克隆的鼠疫菌9.5kb质粒转移到不同血清型的假结核菌中,研究了不同实验条件下9.5kb质粒对假结核粘附、侵袭上皮细胞(Hep-2)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尽管9.5kb质粒不能明显改变假结核菌的粘附、侵袭特征,但相对于亲本株而言,转化后的菌体在所有实验条件下侵袭上皮细胞的能力确定有所下降,表明9.5kb质粒介导的粘附、侵袭机制有别于假结核菌。由此,分析和评价了9.5kb质粒在粘附、侵袭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索日本血吸虫新的疫苗候选分子对小鼠的保护性免疫效果。方法:利用已构建的真核表达质粒pBK-Sj14-3-3在大肠杆菌BL21内表达的日本血吸虫(大陆株)14-3-3epsilon同型融合蛋白质,免疫6周龄BALB/c雌性小鼠,免疫3次,每次间隔2周,第3次免疫后2周感染尾蚴。42d后剖杀小鼠,计算其减虫率和肝减卵率。结果:各免疫组与对照组相比,均获得了部分抗血吸虫保护性免疫力,第1、2、3各免疫组的减虫率分别为32.7%(P<0.05)、30.7%(P<0.05)、27.5%(P<0.05);其肝减卵率分别是48.5%(P<0.05)、43.1%(P<0.05)、28.2%(P<0.05)。结论:首次证明日本血吸虫14-3-3epsilon同型重组融合蛋白可诱导小鼠抗血吸虫感染的部分保护性免疫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