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71篇
  免费   814篇
  国内免费   380篇
耳鼻咽喉   71篇
儿科学   76篇
妇产科学   38篇
基础医学   1511篇
口腔科学   529篇
临床医学   1300篇
内科学   238篇
皮肤病学   22篇
神经病学   300篇
特种医学   1149篇
外科学   10012篇
综合类   4036篇
预防医学   565篇
眼科学   301篇
药学   1329篇
  26篇
中国医学   447篇
肿瘤学   115篇
  2024年   43篇
  2023年   227篇
  2022年   397篇
  2021年   591篇
  2020年   678篇
  2019年   450篇
  2018年   373篇
  2017年   598篇
  2016年   711篇
  2015年   637篇
  2014年   1475篇
  2013年   1459篇
  2012年   1530篇
  2011年   1691篇
  2010年   1406篇
  2009年   1358篇
  2008年   1214篇
  2007年   1258篇
  2006年   1118篇
  2005年   1018篇
  2004年   885篇
  2003年   622篇
  2002年   444篇
  2001年   395篇
  2000年   278篇
  1999年   224篇
  1998年   138篇
  1997年   146篇
  1996年   101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33篇
  1981年   26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12篇
  1976年   6篇
  1975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目的评估应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合并股骨大粗隆顶点局部骨折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将股骨大粗隆顶点局部骨折复位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合并股骨大粗隆顶点局部骨折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46例,股骨大粗隆顶点局部骨折复位固定26例(复位组),未复位固定20例(未复位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第2天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水平、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复位组较未复位组手术时间更长、术中出血量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位组在术后并发症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的功能恢复方面明显优于未复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在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第2天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位固定移位的股骨大粗隆顶点骨折能够提高PFNA主钉进针定位的准确性,降低股骨大粗隆外侧壁继发性骨折的发生率,改善术后髋关节功能,减少术后隐性出血量。  相似文献   
982.
下肢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原因分析及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下肢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原因、再次手术治疗方式及临床疗效。方法自2010-01—2012-06诊治下肢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41例,分析骨不连原因,选择更换内固定物或保留髓内钉附加接骨板固定,并对营养不良型和萎缩型骨不连取自体髂骨植骨。结果骨不连分型:肥大型7例,营养不良型19例,萎缩型15例。27例原骨折固定技术存在明显力学错误,14例嗜烟。再次手术后获15~34(21.7±9.3)个月随访,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均骨性愈合,股骨干愈合时间(8.6±3.3)个月,胫骨干愈合时间(9.3±4.4)个月。临床疗效按Johner-Wruhs评分标准:股骨干优良率90.0%,胫骨干优良率90.1%。结论骨折断端的血供被破坏、骨折不稳定、嗜烟是下肢骨干骨折术后骨不连的主要原因,针对不同原因骨不连而采用恰当的手术治疗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983.
目的比较斜T形钢板与外固定架均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对比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01—2013-06分别采用斜T形钢板内固定与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44例。结果所有患者获得12~18个月(平均16.5个月)的随访。术后12个月采用腕关节功能Gartland—Werley评分对术后疗效进行评估:内外固定组优良率分别为81.0%(17,21)、82.6%(19/23),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52%(2/21)、13.04%(3/2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内固定组掌倾角、尺偏角明显优于外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固定方式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均可达到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斜T形钢板内固定术后短期内影像学结果稍好,对于远期疗效而言,选用外固定架结合克氏针内固定有创伤小、恢复快、成本低、操作方便等特点。  相似文献   
984.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出现短缩的危险因素,进而提出预防措施,提高桡骨远端骨折手术的疗效。方法将桡骨远端骨折174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是否发生骨短缩分为短缩组和对照组,对桡骨远端骨折术后发生短缩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54例发生桡骨短缩f31.03%)。短缩组年龄≥60岁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短缩组合并骨质疏松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短缩组骨折类型为C型骨折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短缩组术中采用锁定加压接骨板内固定术患者数明显多于对照组,短缩组术中进行植骨患者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短缩组术后自主进行负荷锻炼患者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负荷锻炼指导和AO分型作为独立影响因素对桡骨骨折术后桡骨短缩发生有显著影响fP〈0.05)。结论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术后桡骨短缩发生率较高。手术治疗时应对骨缩短的危险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分析,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术后给予负荷锻炼指导,降低术后桡骨短缩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85.
目的比较传统髓核摘除术(A组)及单侧椎弓根内固定椎间融合术(B组)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自2000一01—2012—02收治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86例行手术治疗,包括行单纯传统髓核摘除术52例,行单侧椎弓根内固定椎间融合术34例。结果B组末次随访VAS、ODI及JOA评分均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2组间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采用单侧椎弓根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较传统髓核摘除术能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986.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下复位可吸收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髁间前嵴撕脱骨折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09-04—2013-04,共诊治21例胫骨髁间前嵴撕脱骨折,关节镜下骨折块复位后,采用1或2枚可吸收空心钉内固定。结果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无膝关节感染、神经血管损伤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发生。术后均获随访12-18个月,平均13.4个月。术后3个月2例出现膝关节僵硬,屈伸受限,予麻醉下推拿松解后恢复至屈伸5°-110°。术后1年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均为阴性。X线片及MR示:骨折对位愈合良好。末次随访时Lysholm评分为(91.67±0.76)分,IKDC评分为(96.13±0.87)分,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130,P〈0.001;t=105.236,P〈0.001)。患者均恢复正常运动及生活能力。结论膝关节镜下复位可吸收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髁间前嵴撕脱骨折具有微创、痛苦小、内固定相对牢固、操作简便、便于早期功能锻炼、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好等优点,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87.
目的比较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与膝前正中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的手术效果。方法 76例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采用膝前正中切口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38例(A组),采用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治疗38例(B组)。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至开始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胫骨平台内翻角(TPA)、胫骨平台内侧后倾角(PSA)、并发症及末次随访时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至开始负重时间少于A组,B组术后TPA、PSA小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出现钉道感染、关节强直、膝内翻畸形、骨折延迟愈合的患者较A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切口感染、皮肤坏死、内固定松动断裂、膝关节不稳、骨坏死及骨折不愈合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A组优5例,良16例,可10例,差7例,优良率55.3%;B组优14例,良15例,可6例,差3例,优良率76.3%;B组Rasmussen膝关节功能评分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SchatzkerⅤ、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双切口双钢板内固定术手术时间短,治疗效果较好,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988.
目的通过生物力学实验测试并评价有限动力髋螺钉(Limited dynamic hip screw,L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方法采集6具新鲜尸体中12根股骨中上段标本,造成EvansⅠ、Ⅱ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模型(各6根),分别采用LDHS、DHS固定,要求将主钉安放在股骨头颈中心,且保持前倾10°-15°。LDHS组和DHS组分别进行股骨固定强度测试、刚度测试、头颈部剪断测试、扭转强度测试和极限载荷测试。结果 LDHS组与DHS组中EvansⅠ、Ⅱ型骨折模型在1200N载荷作用下,LDHS组股骨内、外侧固定强度更高,股骨头颈的轴向刚度、水平剪切刚度更高,剪切应变较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EvansⅠ、Ⅱ型骨折模型中,LDHS组最大扭矩较DHS组大,抗扭转刚度更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HS组能承受的极限载荷较DHS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力学试验表明LDHS不仅在结构设计、整体生物力学性能上优于DHS,而且置入后未发生退钉现象。LDHS可能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更加理想的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989.
上臂内侧切口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肱骨干骨折采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01—2012—01收治的肱骨干骨折165例,其中105例获得随访纳入本研究,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将其分为3组:A组上臂内侧切口39例;B组后侧切1:334例:C组前外侧切口32例。结果随访时间均超过12个月,3组骨折均愈合良好,A组愈合时间短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皮肤感觉优良率与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3组间肩、肘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上臂内侧切口人路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骨折是可行且安全的。  相似文献   
990.
目的探讨长Gamma 3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疗效。方法对60例股骨粗隆下骨折采用闭合复位或有限切开复位长Gamma 3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结果 60例均获随访10-24个月,平均18个月。骨折愈合时间9-15个月,平均10个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16例,良35例,可9例,优良率85%。未发生拉力螺钉切割出股骨头、股骨干骨折、髋内翻畸形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长Gamma 3型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下骨折创伤小,疗效好,便于术后早期功能锻炼,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