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905篇
  免费   818篇
  国内免费   380篇
耳鼻咽喉   71篇
儿科学   76篇
妇产科学   38篇
基础医学   1513篇
口腔科学   529篇
临床医学   1299篇
内科学   246篇
皮肤病学   22篇
神经病学   300篇
特种医学   1151篇
外科学   10033篇
综合类   4039篇
预防医学   566篇
眼科学   302篇
药学   1329篇
  26篇
中国医学   448篇
肿瘤学   115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227篇
  2022年   428篇
  2021年   591篇
  2020年   678篇
  2019年   451篇
  2018年   373篇
  2017年   598篇
  2016年   711篇
  2015年   637篇
  2014年   1475篇
  2013年   1459篇
  2012年   1530篇
  2011年   1691篇
  2010年   1406篇
  2009年   1358篇
  2008年   1214篇
  2007年   1257篇
  2006年   1118篇
  2005年   1018篇
  2004年   885篇
  2003年   622篇
  2002年   444篇
  2001年   395篇
  2000年   278篇
  1999年   224篇
  1998年   138篇
  1997年   146篇
  1996年   101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48篇
  1992年   43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27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32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23篇
  1982年   33篇
  1981年   26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9篇
  1977年   12篇
  1976年   6篇
  1975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目的研究已投入临床中使用的长型组合式锁定钢板与新型短型组合式锁定钢板治疗Sanders IIa、IIb、IIIab型跟骨骨折的骨折端应力分布规律及生物力学的稳定性。方法建立Sanders IIa、IIb、IIIab型跟骨骨折三维模型,同时模拟跟骨在中立位及背伸20°时的受力情况。参照人体标本实物形态,施加500 N垂直轴向载荷,研究骨折块在受力作用下的位移及相对位移,并分析骨组织和内固定的受力情况。结果长、短型组合式锁定钢板固定Sanders IIa、IIb型跟骨骨折中,钢板及跟骨应力集中位置基本相同,两种钢板固定同一种类型跟骨骨折的最大应力差均小于5 MPa,骨折模型最大位移无明显差异。长、短型组合式锁定钢板固定Sanders IIIab型跟骨骨折中,前臂钢板螺钉最高应力集中,有金属疲劳风险,最大应力差达12 MPa,跟骨最大位移达9μm。结论长、短型组合式锁定钢板治疗Sanders IIa、IIb型跟骨骨折无明显差异,而Sanders IIIab型跟骨骨折治疗中,长型组合式锁定钢板的固定效果优于短型组合式锁定钢板。  相似文献   
962.
目的探讨MIPPSO对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脊柱功能及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5月至2018年5月我院收治的71例创伤性胸腰椎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4例行传统切开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观察组37例行MIPPSO,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相关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炎症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IL-1)]、影像学指标(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后凸Cobb角)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术后引流量明显少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VAS、ODI及血清TNF-α、IL-1、IL-6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个月VAS及术后6个月ODI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VAS及术后6个月ODI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伤椎前缘高度比及伤椎后凸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个月伤椎前缘高度比及伤椎后凸Cobb角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个月血清TNF-α、IL-1、IL-6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血清TNF-α、IL-1、IL-6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IPPSO对胸腰椎骨折患者有较好疗效,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术后疼痛轻、并发症少、胸腰椎矫形效果好、可改善机体功能障碍、降低炎症因子水平等优势。  相似文献   
963.
目的探究单纯经皮椎弓根螺钉(PPS)内固定治疗早期脊柱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26例胸腰椎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将66例行PPS内固定手术的患者设为PPS组,60例行混合手术的患者设为混合组。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分别于术前、术后1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测定血沉(ESR)和C反应蛋白(CRP)以评价结核的进展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腰痛程度;术前和末次随访行X射线平片和CT扫描,采用Frankel分级评估脊髓损伤程度改善情况。结果与混合组相比,PPS组平均手术时间(122.32±24.97)min、出血量(72.79±37.13)mL、住院时间(8.11±1.70)d及住院费用(76438.43±12428.17)元均较少,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2组患者均未发现结核局部复发,且无手术相关并发症;2组患者的ESR和CRP均恢复到正常水平,2组患者的腰痛VAS均改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Frankel分级比较,PPS组和混合组脊髓损伤程度在末次随访时均缓解(P=0.008),同一时间段各级别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单纯PPS内固定手术可以促进早期脊柱结核患者的恢复,无需行清创和植骨手术就能实现骨融合。  相似文献   
964.
目的探讨数字化和3D打印技术辅助陈旧性髌骨骨折精确截骨、复位和内固定方法,了解其在辅助治疗陈旧性髌骨骨折中的价值。方法自2006年以来,纳入5例陈旧性髌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采用CT薄层扫描、三维重建获得骨折部位骨关节三维模型,采用计算机辅助分析骨折移位和新生骨痂形成情况,CAD设计辅助手术模板引导骨折面准确截骨、精确复位,仿真模拟骨折复位、内固定过程,最后采用膝关节HSS评分标准评定术前、术后2周、末次随访时的膝关节功能。结果5例患者经14~23个月的随访,随访期间未发现螺钉、钢缆滑脱松动以及伤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X线片证实骨折均解剖复位;根据膝关节HSS评分标准评价,术前HSS评分为47、53、35、40、42分,术后2周HSS评分为82、83、80、85、86分,末次随访HSS评分为95、86、89、90、91分。最后根据膝关节HSS评分标准评价:优5例。结论采用计算机辅助精确界定髌骨骨折面、模拟骨折复位内固定、个性化手术模板引导精确截骨、复位和内固定过程,解决了陈旧性髌骨骨折截骨部位确定困难、复位欠佳等问题。  相似文献   
965.
目的研究3D打印结合定制钢板技术治疗复杂的胫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运用回顾性研究对2014年1月至2014年6月收集的23例进行治疗的新鲜闭合性胫骨C型骨折病例进行分析,其中11例采用3D打印结合定制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的3D组以及12例采用传统胫骨钢板固定治疗的传统组。3D组的年龄为(42.6±12.3)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9±1.0)d;传统组的年龄为(41.2±11.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4.4±1.0)d。3D组在术前打印出患者损伤胫骨的真实3D模型,并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作个性化定制钢板用于术中使用;传统组则采用普通术前准备,术中使用传统胫骨钢板固定。比较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折愈合时间、Matta骨折复位标准、Johner-wruhs评分。结果3D组的随访时间为(19.9±4.3)个月,传统组的随访时间为(18.4±4.0)个月。3D组的手术时间为(117.27±25.82)min、术中出血量为(118.18±40.45)mL、透视次数为(4.09±1.14)次、骨折愈合时间为(13.18±1.72)周。传统组的手术时间为(142.50±30.34)min、术中出血量为(170.83±68.95)mL、透视次数为(6.17±2.08)次、骨折愈合时间为(15.41±3.08)周。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D打印结合定制钢板内固定技术治疗胫骨骨折可减少术中出血与透视次数,减少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创伤与手术风险,方便医患交流,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966.
文题释义:3D 打印手术导板:该导板依据手术需要,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3D打印制备出的一种具有术中准确定位点、置钉的位置、方向和深度,精确建立孔道、截面、空间距离、相互成角关系及其他复杂空间结构等功能的辅助手术器械,具有获取途径方便、使用方法简单、价格低廉等优点。 颈椎前路椎弓根置钉:是一种区别于传统颈椎后路椎弓根螺钉置钉技术的新型置钉技术,该技术可通过单独前方入路实现颈椎三柱损伤或多节段病变的坚强固定,无需再行后路固定,可有效减少手术创伤和并发症。 背景: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可通过前方入路实现颈椎坚强固定,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但该技术操作难度大、风险高,目前尚未得到广泛应用。 目的:改良设计一种用于下颈椎双侧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的3D打印导板,探讨其辅助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的可行性及安全性。 方法:选取6具正常成人颈椎标本,男女各3具,行薄层CT扫描后将影像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 17.0软件,三维重建后模拟设计出C3-C7双侧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钉道导孔,再以颈椎椎体前面、椎体上面前1/2及双侧钩突关节面前1/2骨性结构为标志,反向增厚设计生成导孔基座,形成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导板。经3D打印得到导板实体后,在导板辅助下行C3-C7双侧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将置钉后的颈椎标本再次行CT扫描,通过CT断面影像评价置钉准确性。同时利用Mimics17.0软件比较实际钉道与模拟钉道在横断面的内、外偏移角度(α1、α2)差异及其在矢状面的上、下偏移角度(β1、β2)差异。 结果与结论:①双侧共计60枚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均顺利置入,其中57枚完全位于椎弓根皮质内,判定为0级,准确率95.0%;另外3枚破出椎弓根皮质,其中1级2枚(3.3%),2级1枚(1.7%);②真实钉道与模拟钉道相比,其横断面内、外偏移角分别为(0.867±0.787)°、(0.783±0.792)°,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矢状面上、下偏移角分别为(1.362±1.380)°、(1.314±1.30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提示在设计得到的3D打印导板辅助下可顺利完成下颈椎双侧前路椎弓根螺钉置钉,且具有良好的置钉安全性。 ORCID: 0000-0003-0124-7585(肖强)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67.
文题释义: 前交叉韧带重建:前交叉韧带是控制膝关节前向稳定的一个重要结构,包括前内侧和后外侧束。前交叉韧带对膝关节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当它出现完全断裂,膝关节会出现明显不稳定的情况。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案为采用关节镜取腘绳肌等肌腱来重建交叉韧带,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 Rigidfix横穿钉:DePuy Mitek RIGIDFIX BIOCRYL股骨3.3 mm ST交叉钉为一种可吸收多聚乳酸和磷酸三钙植入物,用于重建前交叉韧带时,将软组织(半腱肌和股薄肌)移植物固定于股骨。 背景:固定方式的选择是影响前交叉韧带重建预后的重要因素,Endobutton袢钢板和Rigidfix横穿钉作为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2种股骨端悬挂固定装置,它们的优点是固定强度大,肌腱与骨隧道接触面积大,有利于腱-骨愈合等。但这2种固定方法本身在临床疗效、骨隧道扩大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还有争议。 目的:探讨Endobutton袢钢板与Rigidfix横穿钉股骨端固定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的转归。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开展前交叉韧带重建并进行了第2次关节镜探查的 270例病例。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根据股骨端固定方式将患者分成 2 组,Endobutton组150例采用Endobutton袢钢板行自体腘绳肌腱股骨端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Rigidfix组120例采用Rigidfix横穿钉行自体腘绳肌腱股骨端固定重建前交叉韧带,2组胫骨端均采用Bioabsorbable Interference Screw+AO空心钉固定。采用 MRI 测量2组骨隧道扩大情况,采用Lysholm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Tenger评分表及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KT-1000关节测量仪评价膝评价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及稳定性;术后1年二次关节镜探查时观察移植物连续性、移植物滑膜覆盖情况以及关节内是否有异常结构。 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44个月;②术后1年Endobutton组股骨端和胫骨端骨隧道扩大均较Rigidfix组明显(P < 0.05);③术后1年2组患者术后 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均较术前改善(P < 0.05),2组间术后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④术后1年2组膝关节活动度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⑤二次探查前2组患者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情况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Endobutton组KT-1000侧-侧差值为(1.12±1.20) mm,Rigidfix组KT-1000侧-侧差值为(1.23±0.91)mm,2组对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⑥二次关节镜探查示Endobutton组患者移植物完全吸收1例、移植物磨损11例;Rigidfix组患者移植物完全吸收2例,移植物磨损15例,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⑦二次探查时移植物滑膜覆盖程度Endobutton组优59例,良61例,差30例;Rigidfix组优47例,良49例,差24例,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⑧Endobutton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6%,Rigidfix组为6.6%,2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⑨结果表明,Endobutton袢钢板与Rigidfix横穿钉股骨端固定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效果相当,二次探查移植物滑膜覆盖及连续性无明显差异;但与Rigidfix横穿钉系统相比,股骨端采用 Endobutton固定更易引起骨隧道扩大。 ORCID: 0000-0002-4264-8492(赵立连)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68.
目的 探讨髋部骨折内固定治疗失败的原因,并分析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1年3月—2018年7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股骨颈及股骨粗隆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45例,其中男16例、女29例,年龄35~80岁,平均47.5岁;股骨颈骨折3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12例。股骨颈骨折依据Garden分型标准,Ⅱ型6例、Ⅲ型20例、Ⅳ型7例;股骨粗隆间骨折依据改良Evan分型标准,Ⅲ型1例、Ⅳ型4例、Ⅴ型7例。45例患者中,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35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10例。观察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及疗效,并与术前Harris评分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分析内固定失败原因。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假体周围骨折1例,给予钢丝捆扎固定。手术时间50~150 min,平均72 min。术中失血量150~600 mL,平均260 mL。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例、浅表感染4例,予相应处理后治愈,肢体不等长(超过2 cm)2例,未给予特殊处理。45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5~30个月,平均10.5个月。随访期间无感染、假体周围骨折、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等并发症发生。假体周围骨折于术后3个月愈合。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82~94(88±6)分,明显高于术前的32~36(3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258, P<0.01)。采用Harris评分评定疗效,优16例、良24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88.9%(40/45)。初次手术失败原因:内固定手术技术原因27例,其中螺钉置入位置或长度不理想12例、内固定物选择不当8例、骨折复位不良10例;股骨颈骨折手术时间>伤后72 h 18例,其中>1周9例;术后负重时间过早(<12周)15例;术后再次跌倒或碰撞伤6例;原因不明7例。结论 导致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原因包括医源性因素与患者源性因素。对于髋部骨折内固定术失败的患者,依据患者年龄及全身状况,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临床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69.
文题释义: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股骨颈骨折是临床最为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约占全部髋部骨折的50%。空心钉内固定依然是临床上治疗股骨颈骨折最常用的方式,且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疗效,术后股骨头坏死和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呈明显下降趋势。 股骨颈短缩: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后,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股骨颈短缩的现象,甚至造成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障碍的发生。 背景:空心钉内固定目前是临床上治疗股骨颈骨折最常用的方式,但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股骨颈短缩的现象,甚至造成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障碍的发生。 目的:探讨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后股骨颈短缩的发生率、临床特点、预后转归及相关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7年3月成都地区3家骨科医院采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并获得完整术后随访信息的111例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以术后股骨颈短缩作为预后观察指标,记录患者股骨颈短缩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主要临床特点;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分析性别、年龄、Garden分型、Garden指数、骨密度T值、Singh指数、受伤至手术时间、负重时间等因素与术后股骨颈短缩的相关关系,再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股骨颈短缩发生率为48.6%(54/111),其中股骨颈短缩10-19 mm的发生率为31.5%(35/111)、股骨颈短缩≥20 mm的发生率为5.4%(6/111);②股骨颈短缩的发生时间主要集中在术后6个月内,占76%;③股骨颈短缩的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下地负重时疼痛、髋关节活动受限和跛行,股骨颈短缩的临床表现分析结果显示,颈短缩组以中度疼痛为主(67%),无短缩组以无疼痛/轻度疼痛为主(86%);颈短缩组髋关节活动受限的发生率高于无短缩组(68% vs. 21%),颈短缩组患者跛行的发生率高于无短缩组(61% vs. 18%),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均< 0.05);④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表明,骨折Garden分型为Ⅲ,Ⅳ型、Garden指数为Ⅲ,Ⅳ级、骨密度T值≤-2.5、负重时间≤2个月是股骨颈骨折复位内固定后发生股骨颈短缩的独立危险因素,说明股骨颈骨折空心钉内固定后存在很高的股骨颈短缩发生风险,而发生时间主要集中术后6个月内。 ORCID: 0000-0002-4430-4394(牟帅)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70.
文题释义: 反弓折顶技术:目前临床上单纯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效果不甚满意。传统单纯撑开通过前纵韧带复位技术,不能很好地恢复椎体高度。反弓折顶技术通过改型棒作用使前柱充分撑开,恢复椎体前柱高度,再撑开后方为椎弓根植骨提供可靠空间。 椎弓根植骨:通过伤椎椎弓根通道将自体骨颗粒或者异体骨植入伤椎骨折处,填充椎体压缩缺损,避免骨折愈合后“空壳现象”形成,在通过椎体置钉于植骨区下方,对植骨区支撑作用,有效维持骨折愈合后高度,降低断钉断棒等并发症。 背景:胸腰段爆裂骨折发病率较高,后路单纯撑开技术在维持椎体高度、降低并发症方面的疗效不甚满意,因此试图探索更佳治疗方案。 目的:探讨采用反弓折顶技术结合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的效果。 方法:前瞻性纳入78例胸腰段椎体爆裂骨折患者,均为闭合性新鲜骨折,均采用后路手术,伤后至手术时间4-14 d,平均7.8 d。随机分为2组,单纯撑开组38例行单纯椎弓根钉棒系统撑开复位固定,反弓折顶植骨组40例行后路钉棒反弓折顶技术结合椎弓根植骨固定。2组患者对治疗方案均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比2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目测类比评分、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所有患者获得10-22个月随访;②单纯撑开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优于反弓折顶植骨组(P < 0.01);③2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值、Cobb角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反弓折顶植骨组优于单纯撑开组;④2组骨折愈合时间、术后生活活动能力(Barthel指数)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反弓折顶植骨组优于单纯撑开组;⑤术后2组均未发生深部感染,反弓折顶植骨组未发生内固定失败、椎体高度过度丢失等并发症;单纯撑开组发生内固定失败螺钉拔出3例,钛棒断裂2例,椎体高度明显丢失10例;⑥提示与单纯撑开复位固定相比,后路钉棒反弓折顶植骨并伤椎置钉固定可形成伤椎压缩中心骨性支撑,重建前、中柱高度方面疗效确切,具有力学强度高、椎体高度维持好、骨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的优点,将是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较为理想的选择。 ORCID: 0000-0001-8648-1076(朱福良)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