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019篇
  免费   3321篇
  国内免费   1638篇
耳鼻咽喉   283篇
儿科学   785篇
妇产科学   954篇
基础医学   9564篇
口腔科学   604篇
临床医学   2940篇
内科学   7230篇
皮肤病学   631篇
神经病学   1197篇
特种医学   1499篇
外国民族医学   4篇
外科学   1906篇
综合类   5304篇
现状与发展   6篇
一般理论   2篇
预防医学   9011篇
眼科学   281篇
药学   4370篇
  7篇
中国医学   809篇
肿瘤学   5591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915篇
  2022年   1684篇
  2021年   1777篇
  2020年   1536篇
  2019年   1418篇
  2018年   1383篇
  2017年   1444篇
  2016年   1593篇
  2015年   1850篇
  2014年   2444篇
  2013年   3354篇
  2012年   2349篇
  2011年   2776篇
  2010年   2253篇
  2009年   2326篇
  2008年   2048篇
  2007年   2263篇
  2006年   2109篇
  2005年   1963篇
  2004年   1805篇
  2003年   1598篇
  2002年   1369篇
  2001年   1266篇
  2000年   1117篇
  1999年   944篇
  1998年   854篇
  1997年   790篇
  1996年   700篇
  1995年   644篇
  1994年   660篇
  1993年   482篇
  1992年   480篇
  1991年   375篇
  1990年   352篇
  1989年   307篇
  1988年   263篇
  1987年   175篇
  1986年   190篇
  1985年   247篇
  1984年   189篇
  1983年   80篇
  1982年   100篇
  1981年   104篇
  1980年   95篇
  1979年   72篇
  1978年   64篇
  1977年   37篇
  1976年   37篇
  1974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乙型肝炎血源疫苗免疫后16~18年的长期免疫效果定群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评价新生儿乙肝疫苗普种预防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长期免疫效果,探讨乙肝血源疫苗免疫持久性.方法 出生队列定群研究结合横断面调查的方法,对象为1987-1989年出生并接种乙肝血源疫苗的人群,用固相放射免疫法(SPRIA)法检测HBV感染标志,结果与前期数据比较分析.结果 (1)1987-1989队列的免疫人群在免疫7年、14年、18年后的疫苗保护效果分别为89.7%,94.8%和87.8%,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保护性抗体水平分别为57.37%,32.80%,36.67%,免后14、18年的抗体保持在一致水平;(2)乙肝血源疫苗接种16~18年后,平均HBsAg阳性率为1.99%;保护性抗体水平为36.67%,总表面抗体阳性率为62.91%.结论 新生儿普种乙肝血源疫苗可有效预防HBV感染,疫苗免疫18年后保护效果稳定,不必进行人群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992.
DNA免疫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丽琛  杨晓光 《卫生研究》2006,35(1):110-114
DNA免疫可诱导机体全面的免疫应答,且与传统的蛋白免疫相比具有制作简单、经济安全、易于贮存运输等优点。自发现以来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成为第三代疫苗,并广泛用于各种感染性疾病的防治研究中。作者主要综述DNA免疫作用机理,可能的影响因素,及其在抗体制备、婴儿免疫、粘膜免疫及表达文库免疫等方面的应用。此外,还介绍了增强DNA免疫效果的策略。  相似文献   
993.
目的设计单细胞凝胶图像分析系统(IM I),并确定系统的可靠性与准确性。方法分析模拟彗星图像、用户使用情况、DNA损伤模型毒物H2O2的DNA损伤作用、被引用文献情况以及与权威的KS400彗星图像分析系统进行比较。结果IM I分析得出的尾矩准确度98.7%,H2O2引起的DNA损伤存在剂量—反应关系。IM I与KS400分析结果具有高度相关性,尾长相关系数r=0.997 6,P<0.000 1,尾矩相关系数r=0.996 4,P<0.000 1。近4年来,使用IM I作为研究工具发表的文献17篇,其中论著12篇。结论通过作者以及其他科研工作者的几年来的研究,表明IM I是一种可靠的彗星图像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994.
人pol-β高表达对细胞应对DNA损伤反应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DNA聚合酶beta(pol-β)高表达对细胞应对遗传损伤反应的影响。方法转染筛选人pol-β稳定高表达的细胞株HLFβ,以甲基甲磺酸(MMS)染毒,从DNA损伤、细胞周期及诱发突变等方面,研究pol-β在细胞应对DNA损伤时的作用。结果经过筛选获得人pol-β稳定高表达的细胞HLFβ,在MMS中、高剂量组(0.5~0.8 mmol/L),MMS对HLFβ细胞的DNA损伤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细胞周期分析显示,MMS染毒后2种细胞在G2期均有阻滞现象。而在HLFβ组,当MMS剂量增加到0.5 mmol/L时,除G2期阻滞外,49.0%的细胞被阻滞在G1期,而相同剂量下对照组只有20.1%阻滞于G1期。此外,在MMS 0.5 mmol/L组,HLFβ与HLFC相比,诱发突变率从4.5×10-6增加到8.2×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ol-β的高表达对细胞应对MMS的细胞毒性和遗传毒性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效应与HLFβ细胞周期G1期的阻滞有一定关系。但由于pol-β合成DNA的保真度较低,高表达的pol-β也增加了细胞突变的概率,可能产生远期遗传毒性。  相似文献   
995.
目的研究DNA修复基因XRCCl多态性与辐射损伤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设计,在对唐山市放射人员体检的基础上,以113名出现染色体畸变的射线工作人员为病例组,按性别、年龄(±5岁)、民族、工种配对,选择与病例在同一工作岗位、工龄相等或稍长(≤2年)、累积受照剂量相同或相近且无辐射损伤的放射人员为对照组(113名)。以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PCR-RFLP)检测XRCCl基因,比较不同基因型与辐射损伤易感性的关系。结果病例组XRCCl 26304TT变异基因型频率为18.58%,高于对照组(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携带此种基因型个体发生辐射损伤的风险比携带其他基因型者高3.47倍(OR=3.47,95% CI 1.43~8.44)。XRCCl G27466A和G28152A基因型频率在两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RCCl C26304T基因多态性与辐射致染色体畸变有关联。未发现XRCCl G27466A和G28152A基因多态性与辐射致染色体畸变有关。  相似文献   
996.
人乳头瘤病毒基因分型芯片的建立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一种适合于临床应用的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分型检测新方法,并通过对宫颈分泌物标本检测,验证HPV基因分型检测新方法的临床使用效果.方法 利用HPV保守的L1区设计各型PCR扩增通用引物,根据GenBank中HPV的型特异性序列设计、合成分型探针,制备可对16、18、31、33、35、39、45、51、52、53、56、58、59、66和68型15种高危型和6、11和42型3种低危型HPV进行联合分型检测的膜芯片.通过对100例宫颈炎患者宫颈分泌物标本进行检测,以了解临床使用效果;对阳性标本进行测序以验证分型的准确性;对标准品进行测定以检测其灵敏度.结果 在100例临床样品中发现HPV感染病例30例,其中包括高危型中的HPV16、18、33、45、51、58和66,以及低危型中的HPV6、11和42,既有单一型感染也有混合型感染.灵敏度经标准品验证可达10个拷贝的HPV DNA分子.对单一类型感染基因测序分型证实,所建立的HPV基因芯片分型结果与测序结果完全一致.结论 利用PCR-膜芯片技术建立的HPV基因分型诊断方法可以简便、有效地检出所有已知的高危型和低危型HPV,并能明确其基因类型,适用于临床HPV感染的实验室诊断与流行病学研究.  相似文献   
997.
目的建立一种早期、快速检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致病菌的分子生物学方法。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合成铜绿假单胞菌、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和流感嗜血杆菌这5种细菌的特异DNA探针和细菌16SrRNA的通用探针,分别与生物素标记的细菌、病毒和真菌DNA杂交。杂交法和培养法同时检测100份痰液标本。结果所合成的DNA探针具有高度特异性,与其他细菌、病毒、真菌间无交叉反应。该方法可检测出1 ng细菌DNA。杂交法阳性率显著高于培养法。结论所合成的DNA探针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应用于临床标本检测。  相似文献   
998.
烧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目的了解烧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环境寄生及烧伤患者多重耐药表型、产酶情况,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方法全自动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VITEK-32);改良三维法对β-内酰胺酶进行分析;金属酶试验用Etest条;随机扩增多态性DNA基因扩增(RAPD)方法对患者分离株和环境分离株分型,从检出时间、地点或部位进行动态分析。结果4 246份样本共检出铜绿假单胞菌352株,分离率为8.3%;患者与环境及医护人员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未见有关联;铜绿假单胞菌可产生多种β-内酰胺酶。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存在于烧伤病房的患者及环境中;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外源性因素不主要,患者多是自身感染。  相似文献   
999.
弓首蛔虫及狮弓蛔虫线粒体基因组nad4基因多态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比较犬、猫常见蛔虫的线粒体DNA(mtDNA)中烟酰胺脱氢酶亚基Ⅳ基因(nad4)部分序列(pnad4),以期找出它们之间的序列差异和种群遗传关系。方法抽提61个弓首属蛔虫(包括犬弓首蛔虫、猫弓首蛔虫、马来西亚弓首蛔虫和犊弓首蛔虫)和狮弓蛔虫虫体的总DNA,用PCR方法扩增mtDNApnad4,然后用SSCP技术和DNA测序对序列进行分析研究。结果犬弓首蛔虫种群内pnad4的序列差异为1.17%,与猫弓首蛔虫、马来西亚弓首蛔虫、牛弓首蛔虫和狮弓蛔虫种间的平均序列差异分别为13.92%、16.48%、15.12%和20.32%。猫弓首蛔虫种群内pnad4的序列差异为1.00%,与马来西亚弓首蛔虫、牛弓首蛔虫、狮弓蛔虫平均序列差异分别是17.90%、13.55%和18.50%。马来西亚弓首蛔虫种群内pnad4序列差异为0.13%,与牛弓首蛔虫、狮弓蛔虫序列差异分别为13.50%和20.60%。结论犬弓首蛔虫不同地方虫株的pnad4有一定差异,猫弓首蛔虫种群内差异较小,马来西亚弓首蛔虫种群内差异很小。弓首属各虫种之间的差异以及与狮弓蛔虫的差异都较大。马来西亚弓首蛔虫pnad4序列与其它虫种差异都较大,证明它确为一独立种。pnad4序列是弓首蛔虫和狮弓蛔虫理想的种特异的遗传标记。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观察联合转染反义DNMT1、DNMT3b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对人胆管癌细胞株QBC-939的增殖能力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分别构建反义DNMT1基因和反义DNMT3b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脂质体介导法将二者先后转染入QBC-939,经G418筛选和荧光细胞克隆挑选得到稳定转染细胞株,并用Western blot检测转染前后的蛋白表达变化;用MTT法和软琼脂克隆形成试验观察各组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生长周期及凋亡率的变化。结果Western blot检测证实转染反义基因能使相应蛋白表达水平降低;联合转染反义DNMT1、DNMT3b基因和单独转染反义DNMT1基因能影响QBC-939的生长曲线,使细胞增殖减慢,并以前者为甚;联合转染反义DNMT1、DNMT3b基因和单独转染反义DNMT1基因的细胞克隆形成率分别为(6.78±0.89)%和(14.86±2.13)%,明显低于未转染组;联合转染反义DNMT1、DNMT3b基因和单独转染反义DNMT1能影响QBC-939的细胞周期,使之阻滞于G1期,细胞凋亡率从(1.63±0.27)%分别增加到(18.47±1.46)%和(6.19±0.78)%;在上述效应检测中,单独转染反义DNMT3b基因实验组对QBC-939细胞的生长无明显影响。结论通过联合转染反义DNMT1和DNMT3b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能抑制胆管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并促进凋亡的发生,其效果明显优于单独转染DNMT1反义基因;在DNA甲基化的过程中,DNMT1起着主要的作用,DNMT3b扮演着协同的角色,二者通过甲基化途径对胆管癌的发生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