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45篇 |
免费 | 20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篇 |
儿科学 | 2篇 |
基础医学 | 58篇 |
口腔科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28篇 |
内科学 | 50篇 |
皮肤病学 | 9篇 |
神经病学 | 3篇 |
特种医学 | 3篇 |
外科学 | 21篇 |
综合类 | 45篇 |
预防医学 | 25篇 |
眼科学 | 3篇 |
药学 | 17篇 |
肿瘤学 | 4篇 |
出版年
2022年 | 1篇 |
2020年 | 1篇 |
2019年 | 1篇 |
2018年 | 3篇 |
2017年 | 3篇 |
2016年 | 2篇 |
2015年 | 5篇 |
2014年 | 11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6篇 |
2011年 | 18篇 |
2010年 | 24篇 |
2009年 | 18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23篇 |
2006年 | 20篇 |
2005年 | 10篇 |
2004年 | 9篇 |
2003年 | 9篇 |
2002年 | 12篇 |
2001年 | 5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7篇 |
1997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HPV16E7-HSP70融合基因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构建HPV16E7-HSP70融合基因原核表达质粒,为进一步研究HPV16E7-HSP70融合蛋白抗喉癌免疫活性奠定基础。方法PCR扩增HPV16E7、HSP70并分别导入相应酶切位点;HPV16E7采用NheI和SacI接入原核表达载体pET28a得到pET28a-HPV16E7中间质粒;HSP70的PCR产物采用TA连接亚克隆到pGEM-Teasy载体;SalI和NotI双酶切后的HSP70片段和pET28a-HPV16E7线性质粒,经连接酶连接,采用PCR、DNA测序鉴定重组质粒;同时,重组质粒转入BL21(DE3)表达,采用IPTG诱导和WesternBlot进一步鉴定重组质粒的表达情况。结果重组质粒经PCR、DNA测序证实插入了HPV16E7-HSP70融合基因,且蛋白开放读码框与pET28a的6×His标签一致。通过IPTG诱导表达和WesternBlot证实融合蛋白可以在原核细菌中正确表达。结论成功构建pET28a-HPV16E7-HSP70重组原核表达质粒。 相似文献
72.
目的 建立棒状杆菌的滤膜接合法质粒接合转移实验方法 .方法 采用滤膜接合法行质粒接合转移实验.第一次异种属之间的质粒接合转移实验,使用琼脂稀释法筛选出3株高耐红霉素的粪肠球菌临床分离株,红霉素最低抑菌浓度(MIC)>256 mg/L,左氧氟沙星MIC≤8 mg/L,作为供体菌;3株棒状杆菌临床分离株的红霉素MIC≤32 mg/L,左氧氟沙星MIC为128 mg/L,作为受体菌.第二次同属不同种细菌之间的质粒接合转移实验.用第一次转移成功的3株接合子干燥棒状杆菌(红霍素MIC>256 mg/L,头孢他啶MIC为16 mg/L)作为供体,分别向6株不同种的棒状杆菌(红霉索MIC≤32 mg/L,头孢他啶MIC≥128 mg/L)进行质粒接合转移.结果异种属之间的质粒接合转移实验中,3株粪肠球菌作为供体分别向3株棒状杆菌进行9次质粒接合转移,有4株接合子成功转移了耐药表型和基因型,转移频率为44%.同属不同种细菌之间的质粒接合转移实验中,3株转移成功的干燥棒状杆菌作为供体分别向6株不同种的棒状杆菌进行18次质粒接合转移,有7株接合子成功转移了耐药表型,转移频率为39%.接合子不同程度地获得了对红霉素的耐药性,棒状杆菌获得了粪肠球菌的耐药性,并凡将耐药性再传递给了同属不同种的其他棒状杆菌.结论 滤膜接合法质粒接合转移实验可以用于研究棒状杆菌的耐药传递机制. 相似文献
73.
目的 研究含有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子A1(ABCA1)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ABCA1转染真核细胞后,在细胞中的表达及对细胞抗砷性的影响.方法 由脂质体介导将pcDNA3.1/ABCA1重组质粒转染入人HeLa细胞中(转染重组质粒组),同时设转染空质粒组及未转染组作为对照,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各组细胞ABCA1 mRNA表达水平,用蛋白免疫印记法(Western blot)检测ABCA1蛋白的表达.转染48 h后,以不同剂量[0(对照)、4、8、16、32、64、128 μmol/L]亚砷酸钠(NaAsO2)染毒,用四甲基偶氮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生存率.结果 转染重组质粒组、转染空质粒组及未转染组ABCA1 mRNA表达量分别为(2.09±0.08)×10-4、(0.09±0.02)×10-4、(0.08±0.02)×10-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99.23,P<0.01),其中转染重组质粒组ABCA1 mRNA表达量高于转染空质粒组和未转染组(P均<0.01).转染重组质粒组、转染空质粒组及未转染组在相对分子质量(Mr)为254 × 103处均有特异性蛋白条带,其大小与ABCA1蛋白大小相符,且转染重组质粒组蛋白表达量明显高于转染空质粒组及未转染组.在NaAsO2剂量为4、8、16、32、64、128μmol/L时,转染重组质粒组细胞生存率[(94.8±0.9)%、(86.5±2.6)%、(77.8±2.0)%、(56.0±2.0)%、(23.8±1.7)%、(18.6±0.6)%]均高于转染空质粒组[(85.3±1.1)%、(78.7±0.6)%、(67.8±2.4)%、(43.2±1.5)%、(14.5±1.3)%、(8.0±0.4)%],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8.985、6.689、5.922、9.504、9.481、32.634,P均<0.01).结论 ABCA1基因经转染后在HeLa细胞中呈现高表达状态,并使HeLa细胞对砷的耐受性提高. 相似文献
74.
弓形虫GRA8基因真核表达重组质粒的构建、鉴定及测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构建弓形虫RH株pcDNA3,1( )-GRA8真核表达重组质粒,为进一步DNA免疫做准备。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从弓形虫RH株的基因组DNA中扩增编码致密颗粒蛋白(GRA8)的基因片段,纯化后重组入pUC-19克隆载体,再经含IPTG,XGal氨苄培养基蓝白筛选,挑选白色克隆酶切,低溶点琼脂糖纯化,回收目的基因亚克隆入pcDNA3.1( ),经氨苄培养基过夜培养挑选6个克隆提纯酶切,PCR鉴定和测序。结果 从RH株基因组DNA中扩增出特异的GRA8基因片段,克隆成功pcDNA3.1( )-GRA8重组质粒。测序表明GRA8这部分基因与GENEBANK相应基因序列完全一致。结论 本结果为研究抗弓形虫核酸疫苗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5.
目的 了解天津地区志贺菌属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流行基因型、耐药特征和流行病学特征,探讨产ESBL志贺菌属特性与耐药质粒的关系.方法 136株志贺菌来源于2009年5月至2010年9月在天津市儿童医院、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及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门诊就诊的以脓血便为主的腹泻患者粪便标本,纸片扩散法筛选可疑产ESBL志贺菌属;对产ESBL志贺菌进行接合试验,供体菌和接合子进行耐药性测定,以确定耐药性质粒传递;采用TEM、SHV、CTX-M-1组、CTX-M-2组、CTX-M'9组β内酰胺酶通用引物对产ESBL菌株的基因型进行PCR检测.使用肠杆菌科基因间的重复序列PCR(ERIC-PCR)分析产ESBL菌株的分子同源性.采用x2检验.结果 136株志贺菌属中,产ESBL志贺菌20株,检出率为14.7%,未检测出产AmpC酶菌株.其中16株志贺菌基因型为CTX-M-14型,4株为CTX-M-15型;产CTX-M型ESBL菌株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但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为100%.18株产ESBL志贺菌接合试验获得成功,其接合子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结论 天津地区志贺菌属产ESBL基因型以CTX-M型为主,产ESBL是志贺菌属对β内酰胺类耐药的主要原因,产ESBL菌株的传播机制以质粒介导为主. 相似文献
76.
目的 构建周期型马来丝虫(Bm)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PI)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DH)重组复合基因真核表达质粒,观察其在小鼠体内的细胞免疫应答效应.方法 将重组质粒pGEM-T/BmCPI和pGEM-T/BmG APDH以及真核重组表达载体分别进行双酶切,构建真核重组表达质粒pcDNA3.1 (+)-BmCPI/BmGAPDH.将纯化的pcDNA3.1(+)-BmCPI/BmGAPDH和含非甲基化胞嘧啶和鸟嘌呤的寡聚脱氧核苷酸(CpG ODN)免疫BALB/c小鼠,并设PBS对照组及空质粒对照组,共免疫3次,每次间隔2周.采用RT-PCR方法检测肌肉组织内的目的基因,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 MTT)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免疫小鼠T淋巴细胞刺激增殖指数和血清中IFN-γ、IL-4水平.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结果 pcDNA3.1 (+)-BmCPI/BmGAPDH复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免疫小鼠后,从小鼠肌肉组织内扩增出目的基因.免疫6周后,pcDNA3.1(+)-BmCPI/CpG组和pcDNA3.1(+)-BmCPI/BmGAPDH/CpG组T淋巴细胞刺激增殖指数分别为1.466±0.635和1.610±0.112,显著高于PBS组的1.004±0.019和pcDNA3.1(+)-CpG组的1.078±0.129(t=64.438、45.318、42.749、34.314,均P<0.05).免疫4周后,pcDNA3.1(+)-BmCPI/BmGAPDH/CpG组IFN-γ、IL-4水平均高于pcDNA3.1(+)-CpG组(t=288.053、76.453,均P<0.05),其中IFN-γ水平与pcDNA3.1(+)-BmCPI/CpG组相比也有明显提高(t=129.642,P<0.05).结论 pcDNA3.1(+)-BmCPI/BmGAPDH重组复合基因真核表达载体能在小鼠体内表达,并可有效诱导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77.
目的构建肌凝蛋白轻链-2(MLC-2v)启动下HIF-1α及人NIS慢病毒真核表达载体,探讨外源基因在心肌细胞中的特异性表达和NIS作为报告基因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慢病毒(Lv)-延长因子(EF)1-HIF-1α-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IRES)-NIS及Lv-MLC-HIF-1α-IRES-NIS慢病毒表达载体。对重组质粒进行酶切、测序鉴定后,采用脂质体转染法将重组质粒转入Hela细胞。细胞免疫荧光及Westernb1a分别验证HIF-1α及NIS蛋白在细胞中的定位及定量表达;制备重组病毒,分别以不同的感染复数(MOI)感染H9C2大鼠心肌细胞、NIH-3T3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和L6大鼠骨骼肌成肌细胞,Westernb1a确定最佳MOI并验证MLC·2v启动子的特异性;分别行H9C2细胞动态摄碘和NaClO4抑制实验。采用两样本t检验分析数据。结果成功构建Lv-EFl-HIF-1a-IRES-NIS及Lv-MLC-HIF-1α-IRES-NIS慢病毒表达载体。2种质粒分别转染Hela细胞,免疫荧光显示HIF-1α蛋白表达于胞质,NIS蛋白表达于胞膜;Westernb1a显示EFl启动下2种蛋白质的表达量多于MLC-2v启动下相应表达。Westernb1a蛋白检测后测定蛋白灰度值,阳性对照组NIS及HIF-1α灰度值分别为69-8和71-9,EF1启动下分别为109-4和92-7,MLC-2v启动下分别为141-9和132-4。Lv-MLC-HIF-1α-IRES-NIS病毒感染H9C2细胞,MOI为20时NIS蛋白表达最高,为最佳MOI。2种病毒以MOI为20分别感染H9C2、NIH-3T3及L6细胞,Westernb1a显示EF1启动下NIS蛋白在3种细胞中均有表达,灰度值分别为23.4、29.8和28.6,相差较小。MLC-2v启动下仅H9C2细胞中有大量NIS蛋白表达,NIS蛋白在H9C2、L6及NIH-3T3细胞的灰度值分别为157.9、178.8和2173。H9C2细胞的摄碘高峰时间为40min,峰值为4287.2计数·min-1,是阴性对照组(254.g计数·min-1)的16.85倍(t=5.34,P〈0.01)。摄碘可被NaC国O4抑制,抑制率达85.5%(t=21.3,P〈0.01)。结论MLC-2v可启动治疗基因HIF-1α及报告基因NIS在心肌细胞中特异性表达,表达的NIS蛋白具有摄碘功能,为NIS作为报告基因监测外源基因的靶向治疗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78.
背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已经成为全球院内感染的首要致病菌,建立快速简单的基因敲除方法是研究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毒力、耐药性的重要技术。
目的:构建适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基因敲除的质粒,用于金葡菌耐药性及毒力的研究。
方法:以pUC19为构建的基本骨架,通过overlap PCR的技术手段,把pCL52.1中pLE194Ts温敏复制子及质粒pHY300PLK中四环素抗性基因片段,通过高保证扩增后,连接入pUC19的EcoRⅠ位点,保留pUC19中所有的多克隆位点,构建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穿梭质粒,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N315 dapB基因进行敲除,通过多重PCR对基因敲除菌株进行鉴定。
结果与结论:成功构建了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穿梭质粒pYZ1和pYZ8,并用于金葡菌基因的敲除,通过酶切及overlap技术构建了同源重组质粒pYZ-ΔdapB,电转入RN4220进行修饰后,再电转入N315,通过温度筛选,获得了dapB基因突变菌株,成功的敲除了dapB基因。提示pYZ1和pYZ8能够成功用于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株基因的敲除,为进一步研究临床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耐药性及毒力提供了工具。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79.
目的:克隆表达人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A1、GSTT1和GSTP1,用于研究化合物的代谢途径。方法:采用反转录PCR得到人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A1、GSTT1和GSTP1基因全长cDNA。将测序正确的cDNA连接到pET-28a阳性表达载体上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稳定表达。利用亲和色谱纯化表达得到重组酶,以2,4-二硝基氯苯为底物,测定340 nm 波长处吸收度的变化,检测酶活性。结果:PCR产物与克隆载体pMD19-T连接后的质粒测序结果表明,目的基因的cDNA序列完全正确。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获得良好的可溶性表达,经镍离子亲和柱纯化后目的蛋白较纯,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所表达的hGSTA1、hGSTT1和hGSTP1酶比活性分别为17.55、0.02、18.75 μmol·min-1·mg-1蛋白。结论:成功构建了人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A1、GSTT1和GSTP1的原核表达系统,得到的重组酶可用于药物代谢研究。 相似文献
80.
Yersinia pestis, the cause of plague and a potential biological weapon, has always been a threatening pathogen. Some strains of Y. pestis have varying degrees of antibiotic resistance. Thus, this systematic review was conducted to alert clinicians to this pathogen’s potential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was conducted for experimental reports and systematic reviews on the topics of plague, Y. pestis, and antibiotic resistance. From 1995 to 2021, 7 Y. pestis isolates with 4 antibiotic resistance mechanisms were reported. In Y. pestis 17/95, 16/95, and 2180H, resistance was mediated by transferable plasmids. Each plasmid contained resistance genes encoded within specific transposons. Strain 17/95 presented multiple drug resistance, since plasmid 1202 contained 10 resistance determinants. Strains 16/95 and 2180H showed single antibiotic resistance because both additional plasmids in these strains carried only 1 antimicrobial determinant. Strains 12/87, S19960127, 56/13, and 59/13 exhibited streptomycin resistance due to an rpsl gene mutation, a novel mechanism that was discovered recently. Y. pestis can acquire antibiotic resistance in nature not only via conjugative transfer of antimicrobial-resistant plasmids from other bacteria, but also by gene point mutations. Global surveillance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identify antibiotic-resistant Y. pestis strains by whole-genome sequencing and drug susceptibility testing.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