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3篇
耳鼻咽喉   23篇
儿科学   6篇
妇产科学   11篇
基础医学   22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45篇
皮肤病学   16篇
神经病学   67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56篇
预防医学   17篇
眼科学   44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0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Cai Q  Sun MH  Fu G  Ding CW  Mo SJ  Cai SJ  Ren SX  Min DL  Xu XL  Zhu WP  Zhang TM  Shi DR 《中华病理学杂志》2003,32(4):323-328
目的 分析符合不同临床标准的中国遗传性非腺瘤病性结直肠癌(HNPCC)家系hMSH2和hMLH1基因种系突变状况,评价不同临床标准预示突变检测的敏感性。方法应用DNA直接测序对24个符合Amsterdam标准、15个符合日本标准家系先证者和19个符合Bethesda指导纲要患者(字系中仅1例患者)进行hMSH2和hMLH1基因种系突变检测。对检出突变的家系进行家庭成员的突变筛选。并对检出突变患者进行肿瘤组织突变的检测。结果在16例家系先证者中检测到6个hMSH2突变和11个hMLHl种系突变,其中12个突变是国际上尚未报道过的新突变。突变位于不同外显子中,其中6个突变位于hMLHl第14-16外显子。Amsterdam标准家系突变阳性率为50%(12/24),以日本标准所筛家系突变阳性率为3/15,以上两组家系以外的Bethesda指导纲要患者突变阳性率为1/19。突变类型包括移码突变、无义突变、剪接异常、框架内插入或缺失以及错义突变。基因突变与疾病共分离,检出突变家系先证者的肿瘤组织错配修复基因表现出3种不同基因型:(1)野生型等位基因丢失;(2)肿瘤组织基因型与生殖细胞一致;(3)突变型等位基因丢失。结论中国人HNPCC家系hMSH2和hMLHl突变谱广泛,突变类型多样,hMLHl突变较hMSH2突变多见,突变较为集中于hMLHl外显子14-16。不同临床标准预示突变的敏感性不同。突变基因型与疾病表现型共分离。家系成员中尚未发病的突变携带者应予密切监测。  相似文献   
92.
目的:分析一个中国遗传性中频听力下降家系的临床听力学特征并探讨其遗传学规律。方法:通过家系调查,对家系成员进行全身系统检查及临床听力学检测,分析遗传规律,绘制遗传图谱并进行听力学特征分析。结果:此耳聋家系成员共计8人,其先证者为感音神经性聋,无全身其他系统异常。耳聋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听力表型为迟发型、以中频下降为主的听力损失。结论:该家系遗传学特征分析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非综合征型中频听力下降家系,为后续针对此家系进行候选基因突变筛查、连锁分析及致病基因的定位与克隆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3.
目的 对中国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先天性核性白内障家系进行致病基因的定位与候选基因突变检测.方法 实验研究.采集家系成员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用约400个中密度微卫星标记进行基因扫描,平均遗传距离10厘摩(cM).利用LINKAGE软件包进行连锁分析.在阳性定位区域内选取更为精细的微卫星标记进行精细定位.利用CYRILLIC软件进行单体型分析,确定候选基因所在染色体区域.候选基因直接测序检测基因突变.结果两点间连锁分析在微卫星标记D2S325处获得最大对数优势计分(LOD)值Zmax=2.29(θmax=0.00).精细定位和单体型分析将致病基因定位于微卫星标记D2S117和D2S2382之间,遗传距离约19.04 cM,染色体位置为2q32.3-q35.候选基因直接测序发现CRYGC基因第3外显子第470碱基一个G→A的点突变.结论本研究将我国一个先天性核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定位于2号染色体2q32.3-q35约19.04cM区域内,并在CRYGC基因发现一个新的点突变与此家系共分离.(中华眼科杂志,2009,45:234-238)  相似文献   
94.
95.
目的:探讨武汉地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家系发病情况及临床特点。方法:收集8个遗传性HNPCC家系,其中符合Amsterdam标准Ⅱ2个,Japan标准5个,Bethesda指导原则1~3项1个,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8个家系107人,有癌症患者20例。平均年龄53.35岁,发病高峰年龄50~59岁。20例中肠癌15例,其中右半结肠癌5例,左半结直肠癌10例;肠外癌5例。结论:武汉地区HNPCC家系与散发性结直肠癌(sporadic colorec-tal cancer,SCRC)相比具有发病年龄轻、肠外癌发病率高、常见多原发癌及好发于右半结肠的特点,某些特点与国内其他地区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96.
目的 研究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患者的TSH受体(TSHR)基因突变与家系遗传规律。方法 用TKM法提取18例先天性甲减患者、35名正常对照者外周血白细胞DNA,PCR-SSCP分析TSHR基因第1、4、6、10号外显子,突变经正反向测序证实。分析先证者家系成员TSHR基因与甲状腺功能情况。结果 发现1例先天性甲减患儿在TSHR基因第10号外显子有2个位点纯合子突变:450位密码子CGC置换为CAC,Arg450→His(R450H);727位密码子GAC置换为GAG,Asp727→Glu(D727E)。调查家系成员10人,6人为R450H/D727E复合杂合子,以女性携带为主,先证者的父母均为复合杂合子,杂合子中5人血清sTSH轻度升高,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亚临床甲减)。结论 R450H/D727E纯合子突变导致先天性甲减,R450H/D727E杂合子突变可发生亚临床甲减。  相似文献   
97.
目的研究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T2DM)家系中非DM成员糖脂代谢的变化。方法收集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T2DM家系21个。家系成员在排除DM的前提下,按与先证者遗传指数不同分4组同胞组61例;子代及亲代组26例;二级亲属组82例;对照组(先证者及其血缘亲属的正常配偶)78例。比较各组的血糖、血胰岛素、血脂水平。结果各组的血糖无统计学差异;同胞组的甘油三酯(TG)及空腹胰岛素(FIns)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而子代及亲代组的葡萄糖耐量试验负荷后2h胰岛素(2hIns)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维吾尔族T2DM家系非DM成员的一级亲属存在代谢紊乱,表现为体质指数、TG和FIns升高;故应早期进行减轻体重和纠正血脂紊乱的干预。  相似文献   
98.
目的寻找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垂体性尿崩症(ADNDI)的基因突变位点。方法在一临床确诊的ADNDI家系,提取外周血的基因组DNA,PCR扩增精氨酸加压素前体基因(AVP-NPⅡ),并进行全长测序,亚克隆测序确认突变位点。结果本家系中所有患者在AVP-NPⅡ基因2号外显子的1824-1829位AGGAGG存在一个AGG密码子的缺失,而其他表型正常的成员测序结果正常。结论AVP-NPⅡ基因1824-1829位AGGAGG中的一个AGG的缺失导致NPⅡ第47位谷氨酸(Glu)的缺失,可能影响NPⅡ蛋白对AVP的运输,进一步造成AVP降解增加,发生尿崩症。  相似文献   
99.
100.
The identification of human remains belonging to missing persons is one of the main challenges for forensic genetics. Although other means of identification can be applied to missing person investigations, DNA is often extremely valuable to further support or refute potential associations. When reference DNA samples cannot be collected from personal items belonging to a missing person, a direct DNA identification cannot be carried out. However, identifications can be made indirectly using DNA from the missing person’s relatives. The ranking of likelihood ratio (LR) values, which measure the fit of a missing person for any given pedigree, is often the first step in selecting candidates in a DNA database. Although implementing DNA kinship matching in a national environment is feasible, many challenges need to be resolved before applying this method to an international configuration. In this study, we present an innovative and intuitive method to perform international DNA kinship matching and facilitate the comparison of DNA profiles when the ancestry is unknown or unsure and/or when different marker sets are used. This straightforward method, which is based on calculations performed with the DNA matching software BONAPARTE, Worldwide allele frequencies and tailored cutoff log10LR thresholds, allows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potential candidates according to the strength of the DNA evidence and the predicted proportion of adventitious matches. This is a powerful method for streamlining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in missing person investigations and DVI processes, especially when there are low numbers of overlapping typed STRs. Intuitive interpretation tables and a decision tree will help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data comparison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reported missing individuals discovered outside their national borde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