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25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38篇
耳鼻咽喉   11篇
儿科学   36篇
妇产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120篇
口腔科学   29篇
临床医学   177篇
内科学   427篇
皮肤病学   114篇
神经病学   94篇
特种医学   54篇
外科学   158篇
综合类   177篇
预防医学   68篇
眼科学   41篇
药学   88篇
  1篇
中国医学   23篇
肿瘤学   2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83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0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0篇
  1979年   7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9篇
  197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62.
63.
目的 探讨婴幼儿丛状血管瘤(TA)的临床特点、疾病进程,及并发Kasabach-Merritt现象(KMP)的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24例婴幼儿TA患儿的临床资料和随访资料.男10例,女14例;就诊年龄18 d~2岁,中位年龄为7.5个月.根据病变情况选择临床观察及手术治疗等.随访1.2 ~5.4年,平均3.6年.随访观察患儿病情变化.结果 临床常见症状或体征包括暗红或紫红色边界不清的体表皮损、血小板减少、疼痛或功能受限以及多汗、多毛等.其临床进程主要有3种类型:病变完全或部分自发性消退2例(8.3%)、持续存在9例(37.5%)、合并KMP 13例(54.2%).TA发病至并发KMP平均间隔时间45.2 d(0d~4个月).KMP发病最初症状或体征表现为迅速增大的瘤体(8例)、瘤体明显变厚张力增大(3例)、呼吸道窘迫表现为呼吸急促、三凹征明显(2例).13例合并KMP均采用手术治疗,手术完全切除者10例,术后血小板计数1~3d升至正常,血红蛋白及凝血功能1~2周逐渐恢复正常;大部切除者3例,血小板计数术后均出现反复,但明显高于术前,多维持在60×109/L以上,经术后给予药物治疗,其中2例3~6个月后瘤体逐渐消失,血小板计数恢复正常,1例术后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 积极主动干预治疗主要适用于影响外观或容貌、已经或可能并发KMP或其他功能异常.对年龄较小无严重并发症的TA,早期可以随访观察,定期监测其血小板计数,以尽早发现KMP.对合并KMP的TA,明确诊断后尽早手术治疗,可明显缩短治疗时间,降低药物不良反应,治疗效果良好,降低患儿病死率.  相似文献   
64.
目的通过多普勒超声观察新建腕部桡动脉-头静脉内瘘,记录窃血现象和血流量,分析血流分布及流量与窃血现象的相关性。方法纳入44例腕部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患者。患者均为术后2~6周。多普勒超声评估吻合口近端桡动脉血流量、吻合口远端桡动脉血流量和头静脉血流量。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吻合口两侧桡动脉血流方向,判断患者有无窃血现象。根据有无窃血,将患者分为正向血流组和反流组,比较2组各血管血流量。结果反流组35例患者,窃血现象发生率79.5%,正向血流组9例患者。2组患者血流量比较,吻合口近端桡动脉血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正向血流组明显高于反流组(t=-2.899,P=0.006)。吻合口远端桡动脉血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40,P=0.048),正向血流组低于反流组。反流组头静脉平均流量为(500.31±191.49)ml/min,正向血流组头静脉平均流量为(452.22±170.50)ml/min,2组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0,P=0.500)。反流组35例患者中,仅1例出现通路相关性缺血综合征,流量显示,吻合口远端桡动脉流量>吻合口近端桡动脉流量。结论窃血现象是动静脉内瘘术后普遍存在的现象,而吻合口远端桡动脉反向血流(窃血)对内瘘成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5.
Perinatal care providers are likely to encounter adverse events such as intrapartum emergencies, traumatic births, or maternal or fetal deaths. As a result of being directly or indirectly involved in an adverse event, health care providers can be considered second victims. The experience of the second victim phenomenon can lead to significant physical, psychological, and psychosocial sequelae that can negatively impact the provider's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life for either a short or long duration of time. When health care providers experience an adverse event, they may manifest symptoms of guilt, shame, blame, flashbacks, nightmares, insomnia, isolation, helplessness, and hopelessness, thereby becoming the second victim. Following an adverse event, health care providers who experience second victim phenomenon experience stages of recovery that influence subsequent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well‐being. Persons who experience the second victim phenomenon can incorporate self‐care behaviors to assist with recovery. Health care organizations have a responsibility to implement efficacious support programs that promote the provider's recovery and a return to safe and full function in the workplace.  相似文献   
66.
药类法象是中医用以探索药物作用和疗效机理的一种理论模式。其特点是把药物的基本功能、功效应用与药物气味厚薄、质地色泽、采收时节、入药部位和药材生熟应用等不同方面联系起来,形成物从其类、同类相求、同形相趋的法则,并用此指导临床用药。这极大地丰富了中药的药理学内容,找出了一种指导临床用药的规律,使临床药物学由经验积累用药向在理论指导下用药转变和提升。这种探索对丰富和发展中药学理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这种思辩的方法,由于带有明显的直观性和概念上的不确定性,因而也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故当今应以去粗取精之态度来利用之。  相似文献   
67.
基于生物光子相干性理论的经络本质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经络的本质.基于生物光子相干性理论,通过简化模型的理论计算,并与实验结果比较.生物体内光子辐射场可产生强干涉现象.提出经络干涉假说:生物机体光子辐射场具有非局域相干性,在机体内发生干涉现象,其干涉聚束构成一个整体的立体性网络,在生物体表(相当半反射面)形成强弱相间的条纹(聚束)即经络.它携带着相关脏器的生物信息,将机体内各组织器官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68.
腺苷对兔溶栓后微循环障碍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溶栓后微循环再灌注和微血栓形成情况及腺苷对溶栓后微循环障碍的影响。方法:12只大耳白兔均用电刺激法在右股动脉形成稳定的闭塞性血栓,予尿激酶6万U/kg和肝素250U/kg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后随机分为腺苷治疗组(立即予腺苷0.3mg/min,静滴30min)和对照组(立即予等容量生理盐水静滴30min)。结果:用药后治疗组血浆6-酮-前列腺F1a(6-keto-PGF1a)与血栓素B2(TXB2)的比值(即P/T比值)明显高于对照组(电刺激前两组P/t比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用药后治疗组为1.26±0.04,对照组为0.44±0.02,P<0.01);溶栓再通后治疗组肌腱微循环恢复情况较对照组好,无复流区域少;治疗组右胫前肌病理切片组织损伤轻且未见微血栓形成,而对照组可见微血栓形成。结论:溶栓后立即予腺苷治疗,可改善溶栓后的微循环障碍。  相似文献   
6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中性粒细胞水平与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术后无复流现象的关系。方法入选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50例,检测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水平。依据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水平结果将患者分为中性粒细胞未升高组(≤6.4×109/L)和中性粒细胞升高组(>6.4×109/L),根据PCI后冠脉造影血流速度分级,将患者分为冠脉血流正常组(TIMI分级=3)和无复流组(TIMI分级≤2),进一步比较组间临床特征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入院中性粒细胞水平与无复流发生关系,以ROC曲线评估中性粒细胞计数预测无复流发生的诊断价值。结果中性粒细胞升高组患者中无复流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中性粒细胞未升高组(33.3%vs.17.2%,P<0.05)。无复流组患者入院中性粒细胞水平明显高于冠脉血流正常组[(7.9±4.3)×109/L vs.(6.2±3.0)×109/L,P=0.01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入院中性粒细胞水平是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冠脉造影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2.40,95%CI为1.18~5.15,P=0.023),但是ROC曲线分析表明入院中性粒细胞水平不能作为诊断无复流的单项检验指标。结论入院时中性粒细胞水平是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冠脉造影无复流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不能作为单一生物标记物用于预测无复流的发生。  相似文献   
70.
目的对比观察替罗非班与维拉帕米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介入术后无复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无复流ACS患者60例随机分为替罗非班治疗组和维拉帕米治疗组。经冠状动脉给药后48h,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及心电图变化;术后2周,观察并记录心源性猝死、再发心绞痛、新发心肌梗死等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替罗非班组TIMI血流0级、1级发生率显著低于维拉帕米组,TIMI血流2级、3级发生率显著高于维拉帕米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替罗非班组心电图改善明显,与维拉帕米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2周替罗非班组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维拉帕米组(P0.01)。结论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术后无复流现象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