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9篇 |
免费 | 34篇 |
国内免费 | 9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7篇 |
口腔科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6篇 |
内科学 | 1篇 |
特种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92篇 |
预防医学 | 3篇 |
药学 | 97篇 |
中国医学 | 198篇 |
肿瘤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10篇 |
2021年 | 11篇 |
2020年 | 6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12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9篇 |
2013年 | 24篇 |
2012年 | 42篇 |
2011年 | 42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22篇 |
2008年 | 16篇 |
2007年 | 19篇 |
2006年 | 19篇 |
2005年 | 22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13篇 |
2002年 | 10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4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广藿香青枯病点刺和输液接种试验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点刺接种法和输液接种法的接种效果。方法采用广藿香苗木分别进行比较点刺和输液接种试验。结果点刺接种法对广藿香小苗和室内试验的接种效果可靠,输液接种法对广藿香大苗和大田试验的接种效果可靠。结论点刺接种法适合广藿香小苗和室内试验,输液接种法适合于广藿香大苗和大田试验。 相似文献
62.
63.
目的:研究不同发芽条件对杭白芷种子发芽的影响.方法:以杭白芷种子为材料,比较前处理方法、光照条件、发芽床、温度对杭白芷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1)75%乙醇浸泡1min为最佳前处理方法.(2)黑暗状态下更有利于杭白芷种子的萌发.(3)纸上(TP)发芽床的发芽率高于纸间(BP)、砂上(TS)、砂床(S)3种发芽床.(4)15℃(16 h)~25℃(8h)变温条件有利于杭白芷种子发芽.结论:杭白芷种子发芽的最优条件是:75%乙醇前处理1min,15℃(16h)~25℃(8h)变温条件下,在纸上(BP)发芽床上暗培养. 相似文献
64.
目的 研究青枯菌诱导广藿香的致病过程及防御相关酶同工酶的动态变化。方法 利用青枯菌粗毒素诱导广藿香试管苗,并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诱导植株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同工酶谱带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 青枯菌诱导1~7 d后的广藿香植株,表现渐进的发病过程,开始时,植株失绿、少数叶片萎垂;逐渐植株茎杆弯曲、整株叶片萎蔫。同工酶电泳分析表明,SOD同工酶在第1、3天时分别出现了新谱带,与对照共有的谱带,强度先增后减;CAT同工酶在第3、5天时分别出现新谱带,第6天时强度达到最大;POD同工酶在第1、4天时分别出现了新谱带,强度先增后减,第7天时所有谱带消失。结论 青枯病的发生呈现渐进的过程。青枯菌诱导1~7 d,广藿香SOD、CAT和POD同工酶谱带在数目和强度上均有所不同,呈动态变化,表明SOD、CAT和POD在广藿香抵抗青枯菌入侵时可能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5.
目的 研究盐生肉苁蓉的化学成分,为该中药的开发利用和质量评价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多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测定和波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 从盐生肉苁蓉中分离出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I)、香草酸(vanmillic acid,Ⅱ)、丁二酰亚胺(succinimide,Ⅲ)、丁二酸(琥珀酸)(succinic acid,Ⅳ)、胡萝卜苷(daucosterol,Ⅴ)、2,5—二氧—4—咪唑烷基—氨基甲酸[(2,5—dioxo—4—imidazolidinyl—carbamic acid,Ⅵ]和半乳糖醇(galactitol,Ⅶ)。结论 化合物Ⅱ,Ⅲ为肉苁蓉属中首次分得,Ⅵ,Ⅶ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 相似文献
66.
67.
68.
目的 建立测定大鼠血浆中5,7,3',4 ',5'-五甲氧基黄酮浓度的HPLC法,并研究其药动学行为.方法 2组大鼠分别灌胃给予龙须藤总黄酮(给药剂量为60 mg/kg)和5,7,3',4',5'-五甲氧基黄酮(给药剂量为113 mg/kg),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血浆中5,7,3',4',5'-五甲氧基黄酮的浓度,以软件DAS2.0计算药动学参数.结果 大鼠灌胃5,7,3',4',5'-五甲氧基黄酮和龙须藤总黄酮后,5,7,3',4 ',5'-五甲氧基黄酮的体内过程均符合单室模型,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A UC0-∞分别为(5.502 ± 1.302)、(4.192±0.232) (mg·h)/L,Cmax分别为(0.689 ±0.065)、(0.758 ±0.157) mg/L,Tmax分别为(3.111 ±0.434)、(1.430±0.365)h,T1/2分别为(2.444 ±0.287)、(2.700 ±0.890)h.结论 以小剂量龙须藤总黄酮给药较单体给药时5,7,3',4',5'-五甲氧基黄酮血药浓度峰值高,吸收速率常数大,达峰时间短,龙须藤总黄酮中共存的其他成分可能有促进5,7,3',4',5'-五甲氧基黄酮吸收的作用. 相似文献
69.
藏药独一味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藏药独一味叶中提取分离出五种黄酮类化合物,经化学试验,层析方法和光谱鉴定,分别定为木犀草素,木犀草甙,槲皮素,萹蓄甙和芹菜素-7-O-β-新橙皮糖甙。这些黄酮类化合物在独一味属中均为首次发现。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夏至草醇提物对淋巴循环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淋巴微循环观察、淋巴引流及淋巴液流变学技术,观察夏至草醇提物对32只大鼠肠淋巴循环的作用。结果静脉推注夏至草醇提物后,在6 g·kg-1剂量时肠系膜淋巴管收缩频率及幅度均增大,3 g·kg-1剂量时收缩幅度也增加,均显著高于给药前及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的肠淋巴流量、蛋白输出量和淋巴细胞输出量明显高于给药前及对照组(P<0.05);中及高剂量组均能明显降低淋巴液黏度,但1 g·kg-1剂量对淋巴循环未发生影响。结论较大剂量夏至草醇提物具有增强淋巴管收缩性、淋巴液转运及降低淋巴液黏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