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篇
  免费   34篇
  国内免费   9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9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97篇
中国医学   198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42篇
  2011年   42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目的克隆大花胡麻草环烯醚萜合酶基因(CgIS),并进行表达分析。方法以大花胡麻草根、茎、叶转录组中唯一的CgIS基因序列为基础,采用RT-PCR技术从大花胡麻草幼叶克隆CgIS基因,并进行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结果大花胡麻草CgIS基因(GenBank登录号MH794270)全长1 185 bp,编码394个氨基酸;CgIS蛋白相对相对分子质量44 670,理论pI为6.17;该蛋白属于孕酮5β-还原酶(P5β-R)家族成员,可能定位于细胞质;该蛋白无信号肽,为亲水稳定蛋白,主要由α-螺旋(40.61%)和无规则卷曲(46.70%)构成;该蛋白具有SDR(短链脱氢酶/还原酶)和P5βR蛋白保守结构域;CgIS蛋白与芝麻SiIS蛋白亲缘关系最近;CgIS基因主要在叶中表达。结论克隆了CgIS基因,并对其进行表达分析,为进一步研究该基因的功能和环烯醚萜类的生物合成途径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2.
夏枯草属药材指纹特征聚类分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采用HPLC方法建立不同产地夏枯草属药材指纹图谱,并对其进行聚类分析评价。方法:建立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分析方法,色谱柱为Alltima C18柱(4.6mm×250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5%冰醋酸溶液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检测波长:280nm;进样量20μl;柱温为30℃。测定了3个品种不同产地的夏枯草属药材指纹图谱,并对其聚类分析。结果:不同产地药材指纹图谱特征有明显差异,湖北、安徽、江西、贵州、广西、四川产地药材归为1类;河南、江苏、浙江3个产地夏枯草归为1类。结论:建立的指纹图谱能明显的反应出各个产地药材的特征,且聚类分析有效的区分药材的归属性。  相似文献   
33.
目的:为研究和开发蝶形花科千斤拔属植物锥序千斤拔Flemingia paniculata Wall. ex Benth.提供部分生药学研究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的方法对锥序千斤拔进行生药学初研。结果:锥序千斤拔根横切面主要特征为:木栓层4~7列细胞组成;韧皮部分泌细胞较多;木质部导管多呈单个或数个相聚;薄壁细胞及射线细胞有的含淀粉粒,棕色物及草酸钙方晶。结论:为同属植物的鉴别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4.
目的 考察用纤维素酶-乙醇协同提取龙须藤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方法 在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进行Box-Behnken效应面优化,以龙须藤总黄酮提取率为指标,并采用Design expert 7.0.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纤维素酶-乙醇协同提取龙须藤总黄酮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每1 g药材酶用量9.13 mg、酶解时间2.06 h、酶解温度51.03℃.在优化条件下,提取率平均值为19.24%(RSD为1.68%),与预测值19.02%接近.结论 纤维素酶-乙醇协同提取龙须藤总黄酮可获得较高的提取率.  相似文献   
35.
目的 考察不同用量的吴茱萸炮制黄连对小檗碱的影响以及英黄连中吸收吴茱萸成分的情况。方法 以小檗碱、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为指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黄连,吴茱萸,10%,20%,30%,40%,50%英黄连中的成分含量。结果 黄连用吴茱萸炮制后小檗碱的含量减少,20%,30%英黄连中小檗碱的含量较高;萸黄连中确实吸收了吴茱萸中的成分。结论 吴茱萸炮制黄连的用量以20%为宜。  相似文献   
36.
中药吴茱萸中生物碱类成分的HPLC指纹图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中药吴茱萸中生物碱类成分的HPLC特征指纹图谱。方法应用HPLC法分析吴茱萸药材生物碱类成分色谱图。色谱柱:Agilent Extend C18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乙腈-水系(水-四氢呋喃-乙酸,体积比48∶1∶0.1);洗脱方式:线性梯度洗脱;柱温:35℃;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240 nm;进样量:20μL。理论板数按吴茱萸次碱计算不低于3 000。结果10批不同来源的吴茱萸药材所含生物碱类成分均得到很好的分离,获得14个共有特征峰。结论HPLC指纹图谱法能较好地识别吴茱萸药材,为吴茱萸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方法学依据。  相似文献   
37.
目的:为研究和开发唇形科罗勒属植物毛罗勒Ocimum bacilicum L.var.pilosum(Willd)Beth.提供生药学资料,为该药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来源鉴定、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及理化鉴别的方法作系统的生药学研究。结果:毛罗勒茎横切面主要显微鉴别特征为:切面四方形;外周有厚角组织于四角处发达;韧皮部较窄;导管多单列排列;髓部薄壁细胞较大。粉末及叶表面特征:花粉粒众多,类圆形或椭圆形,少数近球形,萌发孔明显,外壁两层明显,具网状雕纹;非腺毛有两种,一种单细胞,一种由3~8个细胞组成,端壁相接处膨大,有疣状突起;腺鳞8细胞,内含黄棕色分泌物;叶表皮细胞间分布有众多类圆形分泌细胞。理化实验表明:毛罗勒全草含挥发油及少量皂苷。结论:毛罗勒是一味具有开发前景的民族药材,该研究为制定药材质量标准、研究和开发利用该药材提供了生药学资料。  相似文献   
38.
The aqueous root extract of Morinda lucida (Rubiaceae) Benth, exhibited potent hypoglycaemic effects in both normoglycemic and alloxan-induced diabetic mice by oral administration. This effect was dose-dependent and more potent than that observed with chlorpropamide (1-(p-chlorobenzene-sulphanyl)-3-propylurea). In the normoglycaemic mice, the extract (140 mg/kg body weight) produced a fall in blood sugar of 32% + 1% while at 280 mg/kg body weight there was a 52% + 2% fall over the same time interval. In alloxan-induced diabetic mice, the reaction time of the extract was longer with a single dose of the extract producing a significant hypoglycaemic effect 4 h after administration. In diabetic mice, a dose of 140 mg/kg body weight of the plant extract caused a fall in blood sugar of 51% + 1% while a dose of 280 mg/kg produced a fall of 60% + 2%.  相似文献   
39.
HPLC法同时测定鸡肝散药材中3种黄酮苷元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物分析杂志》2006,26(10):1404-1407
  相似文献   
40.
中药荆芥的单萜类化合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杨帆  张仁延  陈江弢  杨崇仁 《中草药》2002,33(1):8-10,11
目的:对传统中药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Benth.)Briq。中的单萜类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溶剂提取、柱层析分离纯化、光谱测定化学结构。结果:从中药荆芥的全草中分离得到2个新的和3个已知的单萜类化合物。结论: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为3-羟基-4(8)-烯-对-薄荷烷-3(9)-内酯;1,2-二羟基-8(9)-烯-对-薄荷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