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24篇
  免费   578篇
  国内免费   188篇
耳鼻咽喉   205篇
儿科学   64篇
妇产科学   122篇
基础医学   804篇
口腔科学   98篇
临床医学   635篇
内科学   981篇
皮肤病学   58篇
神经病学   607篇
特种医学   563篇
外科学   1175篇
综合类   1130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240篇
眼科学   252篇
药学   335篇
  1篇
中国医学   258篇
肿瘤学   561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36篇
  2022年   260篇
  2021年   353篇
  2020年   289篇
  2019年   241篇
  2018年   224篇
  2017年   204篇
  2016年   251篇
  2015年   192篇
  2014年   411篇
  2013年   359篇
  2012年   324篇
  2011年   449篇
  2010年   388篇
  2009年   395篇
  2008年   417篇
  2007年   435篇
  2006年   416篇
  2005年   378篇
  2004年   286篇
  2003年   228篇
  2002年   202篇
  2001年   175篇
  2000年   140篇
  1999年   124篇
  1998年   113篇
  1997年   124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53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26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13篇
  1976年   5篇
  197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皮肤穿支血管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6,他引:18  
目的:对全身皮肤血管区域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确定全身皮肤穿支血管的位置、数量、口径、穿支蒂的长度、类型、来源血管以及穿支所供应皮肤的面积,为穿支皮瓣提供血管解剖基础。方法:选用10具新鲜尸体,采用改良氧化铅一明胶灌注技术进行动脉灌注。将每个口径大于0.5mm的穿支血管进行解剖并记录。拍摄X线片以显示皮肤内血管的形态和分布。定量数据分析包括全身各部位的穿支血管的数量、口径、类型及其供应区域的面积。结果:发现全身128支起源血管发出440支穿支供应皮肤。其中肌皮穿支与肌间隔穿支之比为3:2。穿支平均直径为0.7mm。穿支血管的分布规律如下:①躯干皮肤的血供主要来自肌皮穿支,这些穿支在皮肤内的走行距离和分布范围大于肢体皮肤的穿支。②肢体皮肤的血供主要来自肌间隙穿支血管,主要分布在深筋膜表面,皮神经和浅静脉周围穿支之间形成链式血管吻合。③单位面积的穿支数量与皮肤的移动程度成反比,穿支的口径大小和穿支在皮肤内走行距离与皮肤移动度成正比,与穿支的供应面积成正比。结论:本研究提供详细的皮肤穿支血管解剖数据,为临床设计应用穿支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52.
一种新型的脱细胞组织工程血管支架的构建和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的目的是制备一种免疫原性较小、生物相容性较好、力学性能优良的组织工程血管支架。新鲜获得的犬主动脉,置于三蒸水中4℃过夜,使血管细胞由于渗透压差较大而破裂;随后经过多聚环氧化合物家族的乙二醇缩水甘油醚(EX-810)的作用。进一步促进细胞破裂的同时。对血管支架的纤维结构起交联作用;最后应用物理超声的方法清除支架内的细胞碎片残留。用这种方法处理的犬主动脉内几乎没有可见的核染,基本消除了血管支架的免疫原性。同新鲜的血管相比较。这种组织工程血管支架的各种力学指标与新鲜的犬主动脉没有显著差异。说明处理后的支架仍然保持新鲜血管的力学特征。同时它还表现出极低的细胞毒性。分别在支架上种植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扫描电镜检测结果表明,两种细胞在支架上生长良好,且局部已经融合成片。 相容性  相似文献   
53.
目的通过检测结直肠癌患者术前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探讨结直肠癌患者术前CTCs检出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7年3月1日-2019年6月30日的40例结直肠癌患者及36例良性疾病患者的外周血,采用FISH法检测CTCs,比较两组患者的CTCs检出水平、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TNM分期(T是原发灶,N是淋巴结,M是远处转移)、肿瘤分化程度、脉管癌栓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结直肠癌组中CTCs阳性率为62.5%,良性肿瘤对照组中阳性率为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结直肠癌患者组术前CTCs阳性率高于CEA(P <0.05)。(3)CTCs术前阴性组患者术后复发的风险低于CTCs阳性组(P <0.05)。(4)术前CTCs阳性患者的术后病理结果中,脉管癌栓阳性率高于CTCs阴性组(P <0.05)。结论 CTCs在恶性肿瘤中表达比良性肿瘤高,对恶性肿瘤的诊断有较大的指导意义。CTCs敏感性高于CEA,两者结合可提高结直肠癌的检出率。CTCs阳性的结直肠癌患者出现脉管癌栓率较高,复发危险度较高,可作为结直肠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4.
目的 :研究非小细胞肺癌 (NSCL C)的预后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表达及肿瘤微血管定量间的关系。方法 :对81例行手术治疗的 NSCL C患者运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 VEGF的表达及微血管定量 ,检测 VEGF使用抗 VEGF单克隆抗体 ;检测微血管定量用抗 CD34 单克隆抗体。结果 :在术后半年出现转移的 32例 NSCL C中微血管定量为 (32± 15 .4)根/ mm3比术后未出现转移的 49例患者 (12± 8.6 )根 / mm3明显增高 ,经统计学处理 (P=0 .0 0 1)。在术后半年出现转移的 32例中有 2 4例 VEGF表达阳性 (75 % ) ,在术后未出现转移的 49例中有 2 5例 VEGF表达阳性 (5 1% ) ,经统计学处理 (P=0 .0 31)。结论 :NSCL C的转移形式为血管形成依赖性 ,VEGF是 NSCL C的血管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VEGF的表达是检测NSCL C预后的一个有意义的指标  相似文献   
55.
[目的 ]提高对乳腺病血管像的认识 ,进而提高对乳腺良恶性病的诊断率。 [方法 ]选取经手术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病例 1 0 0例 ,从乳腺体检中发现或经追踪观察为乳腺轻度增生的病例 2 0 0例乳腺 X线影像进行对照分析。 [结果 ]乳腺恶性与良性病变在血管像上有一定区别 :1血管像增粗。血管像横径大于2 .0 mm为增粗 ,乳腺恶性病变有 76例 ( 76.0 % ) ,良性病变有 40例 ( 2 0 .0 % ) ;2血管像增多。血管像条数多于 3条为增多 ,乳腺恶性病变有 61例 ( 61 .0 % ) ,乳腺良性病变有 46例 ( 2 3.0 % ) ;3血管像增大。弯曲度小于 1 5 0°血管像迂曲明显 ,乳腺恶性病变有 83例 ( 83.0 % ) ,乳腺良性病变有 42例 ( 2 1 .0 % ) ;4血管像走行特点。呈花瓣状 ,恶性病变有 33例 ( 33.0 % ) ,良性病变有 2例 ( 1 .0 % ) ;呈残端状 ,恶性病变有 34例 ( 34.0 % ) ,良性病变有 3例 ( 1 .5 % ) ;呈放射状 ,恶性病变有 1 3例 ( 1 3.0 % ) ,良性病变有 1例( 0 .5 % )。 [结论 ]掌握乳腺病血管像的特征 ,可以帮助确定乳腺病病变性质 ,提高对隐性癌和微小癌的诊断率和治愈率 ,从而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56.
带血管蒂髌骨移位修复膝关节面缺损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用带血管蒂髌骨移位的方法修复股骨髁和胫髁关节面缺损。方法:用37例经动脉红色乳胶灌注的下肢标本,经解剖、厚切片和铸型研究髌骨的血供。观察30块髌骨和胫骨内外侧髁关节面的形态和面积。结果:供应髌骨的各支动脉在先在髌骨周围吻合成髌周动脉环,再由该环发支进入髌骨;参与形成髌周动脉环的主要动脉有膝上外动脉、膝下外动脉、膝降动上支,膝降动脉髌下支和膝下内动脉;髌骨关节面与股骨内外侧髁下关节面、胫骨内外侧形态大小相似。结论:带血管蒂骨可以移位至股骨内外侧髁、或胫骨内外侧髁,利用髌骨的关节面修复股骨髁或胫骨髁关节面缺损,以期最大限度地保留膝关节的功能。  相似文献   
57.
为探讨妊高征并发心功能不全的诱发原因及防治措施,将21例妊高征性心脏病患者的孕期保健、发病孕周及治疗经过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孕产期保健差,妊高征治疗不当是发生心衰的诱因;对于妊高征患者,多观察心肺情况,可能预防发生心功能不全;心衰发生后,使用扩血管药的同时用西地兰强心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8.
为研究离体大鼠肺血管在缺氧时张力的变化,以及甾体、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对此变化影响的异同性,采用等长收缩技术,测定加入消炎痛或地塞米松前后张力改变的特点及两药作用的差异。结果发现Wistar大鼠与Sprague-Dawley大鼠肺血管环对缺氧的反应不同,后者仅出现收缩反应,而Wistar大鼠在收缩前出现一内皮依赖的舒张;COX非特异性抑制剂消炎痛对缺氧所致的舒张和收缩均有增强作用;COX-2特异性抑制剂地塞米松则在明显抑制舒张的同时轻度增强收缩反应。结果表明不同种属大鼠的肺血管缺氧反应可能存在差异;缩管性PGs和扩管性PGs分别调节急性肺血管缺氧的舒张和收缩反应,这一过程呈一定的内皮依赖性;非选择性和选择性的COX抑制剂对肺血管缺氧反应的作用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59.
目的探讨兔髂动脉急性损伤后,血清中内皮素(ET)、血栓素A2(TXA2)和前列环素(PGI2)水平的变化及氟伐他丁的作用. 方法 12只新西兰大耳白兔行右髂动脉球囊导管内膜剥脱术.6只予氟伐他丁8 mg·kg-1·d-1灌胃治疗,余6只作对照,术前、术后3 h及3天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中ET、TXA2和PGI2浓度. 结果兔髂动脉损伤后血清ET即明显增加,氟伐他丁治疗显著抑制血管损伤后ET水平的升高;血管急性损伤后,血清中TXA2浓度明显增加,PGI2水平则显著下降,氟伐他丁治疗在明显提高血清PGI2水平的同时,抑制了TXA2的升高. 结论氟伐他丁抑制血清ET和TXA2的升高、促进PGI2的生成,可能减轻血管损伤后血栓形成和内膜肥厚.  相似文献   
60.
背景与目的 淋巴漏为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常见并发症,传统治疗方法作用相对有限,而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处理创面可较好促进局部炎症反应以闭合漏点,因此本研究分析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对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漏患者引流量的影响及安全性,以明确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0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甲状腺外科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后出现淋巴漏的69例PTC患者资料,依据淋巴漏治疗方式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37例,术中常规双侧留置负压引流)、观察组(32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术后第4、6天,通过引流管注入2支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比较两组术后引流量、体温变化,记录其引流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后第1、2、3天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术后第4、5、6天引流量低于对照组[(310.79±32.16)mL vs.(338.64±34.55)mL、(157.82±16.43)mL vs.(325.43±33.96)mL、(87.34±8.59)mL vs.(333.68±34.59)mL,均P<0.05];观察组术后第6、7 天体温高于对照组[(37.78±3.77)℃ vs.(35.96±3.60)℃、(37.65±3.72)℃ vs.(35.79±3.68)℃,均P<0.05],其他时点两组体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引流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6.17±0.63)d vs.(7.28±0.75)d,P<0.01];观察组部分患者术后2周内出现局部发热、寒战不良反应,予以物理降温后均恢复正常,观察组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与对照组(12.50% vs. 8.1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注射液治疗PTC患者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漏患者临床效果较好,可降低引流量,缩短引流时间,部分患者可能有体温升高、发热等现象,经对症处理后均可缓解,不影响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