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12篇
  免费   570篇
  国内免费   382篇
耳鼻咽喉   102篇
儿科学   47篇
妇产科学   42篇
基础医学   1010篇
口腔科学   46篇
临床医学   233篇
内科学   955篇
皮肤病学   55篇
神经病学   210篇
特种医学   54篇
外科学   361篇
综合类   1029篇
预防医学   105篇
眼科学   84篇
药学   417篇
中国医学   1060篇
肿瘤学   154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81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123篇
  2019年   97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326篇
  2015年   370篇
  2014年   269篇
  2013年   416篇
  2012年   311篇
  2011年   392篇
  2010年   324篇
  2009年   289篇
  2008年   298篇
  2007年   272篇
  2006年   252篇
  2005年   224篇
  2004年   192篇
  2003年   205篇
  2002年   181篇
  2001年   168篇
  2000年   134篇
  1999年   106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80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3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0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8篇
  1974年   7篇
  1973年   15篇
  1972年   19篇
  1971年   13篇
  1970年   6篇
  196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目的探讨浅表食管癌侵袭深度及分化程度与区域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本院2002年6月至2004年6月总共手术治疗食管癌923例,其中早期浅表食管癌68例,本文就对其术后侵袭深度及分化程度与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无手术死亡,全组淋巴结转移率27%,其中高出黏膜型食管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38%,侵袭越深,淋巴结转移率越高;分化程度越低淋巴结转移率越高。结论高度重视浅表型食管癌的根治性,对早期食管癌也应按肿瘤外科的原则行食管的次全切除术并常规清扫区域淋巴结。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体内外环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①DAPI体外标记MSCs后,直接注入大鼠大脑中动脉梗塞(MACO)模型(n=6)的脑内,2周后取脑组织,用免疫荧光检测MSCs来源细胞的巢蛋白(nestin)、微管相关蛋白-2(MAP-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②体外用全反式视黄酸(ATRA)预诱导24h后,换用改良的神经细胞培养基(MNM)培养18h,免疫组化检测nestin、MAP-2、GFAP的表达.结果:①植入2周后,MSCs在注射部位及其周围广泛分布,仅有少许细胞表达nestin、MAP-2和GFAP.②MSCs在体外诱导后,nestin、MAP-2的阳性率分别为(92.3±3.4)%和(89.6 3.3)%,但不表达GFAP.结论:MSCs在脑内向神经细胞转化的转化率较低,而在体外转化为神经元的转化率相当高,体内外环境对MSCs向神经细胞的分化的过程及机理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993.
胡志强  李东娜  吴宏赟 《河北中医》2011,33(7):971-973,978
目的观察舒天宁颗粒对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60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舒天宁颗粒治疗。2组均8周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2组疗效和治疗前后头痛指数、主要症状计分及生活质量变化,并对治疗组生活质量与头痛指数、伴随症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86.67%,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2组治疗后头痛指数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5)。治疗组治疗后主要症状计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治疗后眩晕计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5),2组治疗后主要症状计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维度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明显提高(P〈0.05),且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心理健康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痛指数与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及活力呈直线负相关性(P〈0.05),眩晕与生理职能、活力、社会功能及情感职能成呈直线负相关性(P〈0.05),呕吐痰涎与生理职能、总体健康、活力及社会功能呈直线负相关性(P〈0.05),心烦易怒与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及心理健康呈直线负相关性(P〈0.05),头如裹与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及情感职能呈直线负相关性(P〈0.05)。结论舒天宁颗粒能提高无先兆偏头痛患者的生活质量,改善其心理状况,临床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与解除或缓解头痛、改善临床症状有关。  相似文献   
994.
目的 探讨化胬抑复冲剂降低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复发率的作用.方法 以初发的翼状胬肉患者为研究对象,均施行单纯切除手术.实验组87例94只眼术后予常规处理并口服化胬抑复冲剂;对照组89例96只眼术后仅作常规处理.所有病例随访期1年以上.结果 术后6个月和1年时实验组的复发率分别为1.06%和4.26%,而对照组则分别是4.17%和11.63%,2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翼状胬肉切除术后服用化胬抑复冲剂能有效地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995.
刁云鹏  韩凌  李坤  黄珊珊  周琴  张厚利 《中成药》2011,33(8):1307-1311
目的 考察气滞胃痛颗粒(柴胡、枳壳、白芍、甘草、香附、延胡索)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以大鼠的离体肠平滑肌条为模型,考察加入气滞胃痛颗粒对大鼠肠平滑肌条收缩状况.通过给予多巴胺制作胃肠运动抑制模型,采用营养性半固体糊加活性炭法测定正常及胃肠功能抑制小鼠的胃内容物残留率和小肠推进比.结果 在20 ~160 mg/mL浓度范围内气滞胃痛颗粒显著促进大鼠肠平滑肌条的运动.气滞胃痛颗粒(3.90 g/kg)可促进正常小鼠的胃排空和小肠推进,气滞胃痛颗粒低、中、高剂量组(0.975、1.95、3.90 g/kg)可以改善多巴胺引起的小鼠胃排空障碍以及小肠推进抑制作用.结论 气滞胃痛颗粒对大鼠肠平滑肌条的收缩具有促进作用,气滞胃痛颗粒具有促进小鼠胃肠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996.
目的:研究灵杞黄斑颗粒对大鼠光损伤模型视网膜细胞凋亡相关基因c-fos、caspase-3及bcl-xL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光损伤给水组、光损伤给药组。采用白色荧光灯持续照射5h建立光损伤模型,于光照2·5h、5h及光照后1d及3d,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分析视网膜c-fos、caspase-3及bcl-xL的转录表达。结果:c-fos、caspase-3mRNA和蛋白表达下调,bcl-xL mRNA和蛋白表达上调。结论:灵杞黄斑颗粒可调控光损伤大鼠视网膜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索芪桂消症颗粒活血化瘀的作用机理。方法:用高分子右旋糖酐尾静脉注射建立大鼠血瘀模型,观察芪桂消症颗粒对血瘀模型大鼠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的影响。结果:芪桂消症颗粒能显著降低大鼠血瘀模型的全血黏度和血浆黏度、红细胞压积及红细胞刚性指数。结论:芪桂消症颗粒有改善血瘀动物模型血液高黏度状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8.
目的建立骨炎灵颗粒中阿魏酸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采用RH—HPLC法,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相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乙腈-1.0%冰醋酸溶液(24:4:72);检测波长322nm。结果阿魏酸在0.073~2.92μg范围内与峰面积呈很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8.06%,RSD=1.23%(n=6)。结论所建方法结果准确、操作简便,能用于控制骨炎灵颗粒的质量。  相似文献   
999.
陶德林 《海峡药学》2011,23(1):15-16
目的 以复方骨碎补接骨片中的药材提取物为主要原料,添加适当的辅料,采用湿法造粒.研究并确定优化制粒工艺条件.方法 通过对制拉环节辅料种类、比例等实验条件筛选,综合考虑片剂成型、崩解度等指标,确定与优化本制刘制粒工艺.结果 最终确定复方骨碎补接骨片制粒工艺为:将干膏粉、数晶纤维素、羧甲基淀粉钠按7:3:0.3的比例混合均...  相似文献   
1000.
Current treatment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 (HIV-1) infection is effective, although it does not permanently suppress viral replication in all patients. Viral persistence, drug toxicity, and antiretroviral resistance are challenging barriers to successful treatment of HIV-1 infection. It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apparent that the balance between drug influx and efflux transporter activity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the overall disposition of anti-HIV drugs in both cells and tissues. Thus, drug transporters directly influence the appearance of drug resistance and toxicity, and could also be related to persistence of HIV-1. We review the role of drug uptake transporters from the solute carrier (SLC) superfamily, their relation with specific antiretroviral drug disposition, and their efficacy in the tissues that absorb, metabolize, and eliminate anti-HIV drugs. Recent studies focusing on the role of drug uptake transporters in immune cells, key sites in the action of antiviral therapy, are highligh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