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2篇
  免费   211篇
  国内免费   160篇
耳鼻咽喉   8篇
儿科学   86篇
妇产科学   38篇
基础医学   549篇
口腔科学   43篇
临床医学   326篇
内科学   697篇
皮肤病学   61篇
神经病学   68篇
特种医学   13篇
外科学   92篇
综合类   356篇
预防医学   565篇
眼科学   13篇
药学   127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76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71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86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99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205篇
  2013年   176篇
  2012年   189篇
  2011年   242篇
  2010年   202篇
  2009年   205篇
  2008年   200篇
  2007年   205篇
  2006年   181篇
  2005年   147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66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1969年   1篇
  1968年   1篇
  196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Genotypes of 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in Japanese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ADPKD)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hereditary disorders. The prevalence of the ADPKD genotype in the Caucasian and Latin populations has been reported. Here, we used linkage analysis to demonstrate the prevalence of the genotype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phenotypes and genotypes among 21 Japanese ADPKD families consisting of 96 individuals and including 57 affected members. Six polymorphic markers, each linked to either th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1 (PKD1) or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 2 (PKD2) gene, were used fo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nalysis. Seventeen families (81%) showed linkage to PKD1, two families (10%) showed linkage to PKD2, and two families did not show linkage to either PKD1 or PKD2. One of the PKD1-linked families was indicated to have different mutations of PKD1 gene in the same family. PKD2-linked families did not have milder symptoms than PKD1-linked families. Received: October 9, 2001 / Accepted: November 9, 2001  相似文献   
12.
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分型及其与干扰素治疗应答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了解山西省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型和基因型对干扰素疗效的预示价值。方法用HCV5’NC区酶切分型方法对94例丙型肝炎病人进行基因分型,并观察其中45例患者对干扰素α1b治疗的应答。结果显示HCVⅠ组(Ⅰ、Ⅱ型)感染80例(851%),HCVⅡ组(Ⅲ、Ⅳ型)感染12例(128%),HCVⅠ/Ⅱ组混合感染2例(21%)。在接受干扰素治疗的病例中,HCVⅠ组感染(35例)的应答率为371%,持续应答率为171%,而Ⅱ组感染(10例)的应答率为80%,持续应答率为60%,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25)。结论表明山西省以HCVⅠ组感染为主,干扰素对HCVⅡ组感染的疗效优于HCVⅠ组感染,HCV基因型有预测干扰素疗效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戊型肝炎病毒(HEV)缅甸株和墨西哥株ORF2重组蛋白(p166Bur和p166Mex)的单克隆抗体(McAbs),用于分析HEV不同基因型B细胞抗原表位的特点。方法:将免疫BALB/C小鼠脾细胞与SP2/0骨髓瘤细胞融合,获得分泌抗-p166Bur和抗-p166Mex McAbs的杂交瘤细胞株,然后采用ELISA和免疫印迹法测定McAbs与不同基因型HEV ORF2编码蛋白p166的免疫反应性。结果:获得4株杂交瘤细胞株,即分泌抗-p166Bur McAbs的2G2、2B1以及分泌抗-p166Mex McAbs的D8G10和E5E12,其中2B1分泌的McAb仅能与第Ⅰ、Ⅱ基因型编码的重组蛋白结合,而其余3株分泌的McAbs既能与Ⅰ、Ⅱ基因型HEV的p166重组蛋白发生反应,也能与Ⅲ、Ⅳ基因型的p166蛋白反应。结论:HEV第Ⅰ、Ⅱ基因型与Ⅲ、Ⅳ基因型ORF2编码蛋白既有共同又有不同的B细胞抗原表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上海地区腹泻住院患儿进行诺若病毒检测,对其流行株进行基因序列的测定,以了解诺若病毒在上海地区的流行特征,为该病原体所致腹泻的防治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依据。方法收集2001至2005年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5岁以下腹泻住院患儿的粪便标本。首先进行轮状病毒的检测,在轮状病毒抗原阴性标本中,每隔8个标本按编号顺序行机械随机抽样,建立RT-PCR方法进行诺若病毒的检测。对PCR产物进行双向测序,测序结果通过Clustal W和Mega 4.1软件进行分析。结果研究期间共收集腹泻患儿粪便标本5534份,轮状病毒抗原阴性4084份,机械随机抽得484份用于诺若病毒检测,45/484份(9.3%)检测到诺若病毒。对诺若病毒感染季节分布和患儿年龄特点的分析表明,除4月和7月份未检测到诺若病毒外,其余各月份均检测到诺若病毒,其高发的月份是8至11月。5~6月也呈一个小高峰。77.8%(35/45)的患儿<2岁,其中6~11个月的患儿所占比例最高,达35.6%(16/45),<6个月的婴儿占20%(9/45)。GⅡ-4型是这5年间尤其是2003年之后的主要流行型别,2001至2002年尚存在其他的流行型别GⅡ-3和GⅡ-7...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HPV16感染及其E6/E7基因变异与宫颈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导流杂交技术进行HPV感染分型检测,PCR扩增出80份HPV16阳性宫颈病变的E6/E7基因、克隆入pMD18-T载体,双向测序分析基因变异与宫颈病变相关性。结果HPV16在宫颈病变患者中的检出率最高为33.3%(154/463),与病变程度相关(P<0.05)。E6/E7基因72份测序成功,DNA序列变异发生率为88.9%(64/72)。氨基酸序列E6-D32E(T96G)和E7-N29S(A86G)位点突变同时伴随存在,D32E/N29S的检出率为38.9%(28/72),与宫颈病变程度相关(P<0.05)。结论HPV16是北京地区来源的宫颈病变中最常见的致病型,其D32E/N29S变异与病变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进一步深入研究Smad3基因在脊椎动物发育中的重要作用,对Smad3基因剔除小鼠进行保种和繁育研究.方法采用基因剔除杂合子小鼠进行保种,通过PCR和Southern杂交对杂合子小鼠交配所产生的后代进行基因型鉴定,纯合子小鼠和野生型小鼠用于表型分析,杂合子小鼠用于留种和繁殖生产.结果采用PCR方法对278只子代小鼠进行了基因型鉴定,83只为野生型,133只为杂合子,62只为纯合子.结论Smad3基因剔除突变能稳定遗传.采用杂合子小鼠保种,子代小鼠三种基因型比例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小儿单纯性肥胖纤溶酶原激活抑制物-1(PAI-1)基因4G/5G多态性及其与血循环PAI-1水平变化的关系,探讨儿童期肥胖对纤溶系统活性的影响和有无与之相关的遗传倾向.方法用ELISA方法检测105例单纯性肥胖症儿童和81例正常对照儿童血浆PAI-1含量,同时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加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PCR-RFLP)技术检测PAI-1基因4G/5G多态性,并分析不同基因型肥胖儿童血循环PAI-1水平的变化.结果肥胖儿童血浆PAI-1含量显著升高(t=5.084,P<0.01),PAI-1 4G/4G、4G/5G、5G/5G基因型频率无明显变化(X2=1.708,P>0.05),4G/4G基因型肥胖儿童血浆PAI-1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两种基因型者(t分别为2.117和2.612,P均<0.05).结论肥胖儿童纤溶系统活性降低,与PAI-1基因4G/5G多态性无明显相关,但4G/4G基因型肥胖儿童更易致纤溶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人载脂蛋白E(apo E)遗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采用等电聚焦电泳及免疫印迹法测定102例正常老年人与91例老年冠心病人apoE表型,分析apoE表型与冠心病发病之间的关系.结果冠心病组与正常老年人组apoE表型与apoE等位基因频率分布无显著差异,均以E3/3表型常见和E3等位基因频率最高.结论apoE基因多态性在正常老年人及老年冠心病人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9.
The new technologies from the Human Genome Program provide exceptional opportunities for surveying and measuring human exposure, as well as determining susceptibility on an individual-by-individual basis. These new technologies will soon enable rapid screening of populations at risk, as well as the broader public, for a variety of genes known to b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These include specific oncogenes, tumor suppressor genes and DNA repair enzymes. Use of these technologies also presents a number of ethical issues, both in screening and in use of the information about individuals. Overall, the use of rapid genotyping technologies will introduce a specificity and possible group identifiers that will present new challenges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risk within the EPA mandate.  相似文献   
20.
谷胱甘肽转硫酶M1和T1基因型与高原反应的危险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转硫酶M1、T1基因型(GSTM1、GSTT1)与高原反应危险性的关系。方法从同一生活和工作环境中选取123名男性武警战士作为调查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急性高原反应,将其分成病例组和对照组,其中病例组43人、对照组80人。基因组DNA来自研究对象提供的外周血有核细胞,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17CR)方法对这些武警战士的谷胱甘肽转硫酶M1和T1基因进行分型。结果病例组GSTT1非缺失型基因频率为69.8%,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OR=3.12,95%CI为1.42—6.86)。两组GSTM1缺失型基因频率分别为72.1%和5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OR=2.34,95%CI为1.05—5.02)。GSTT1阴性/GSTM1阴性基因型者发生高原反应的危险性比携带GSTT1阴性/GSTM1阳性者高5倍(OR=5.04;95%CI为1.00-25.3)。结论谷胱甘肽转硫酶M1、T1基因多态性与高原反应危险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