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168篇
  免费   1724篇
  国内免费   1257篇
耳鼻咽喉   357篇
儿科学   549篇
妇产科学   497篇
基础医学   5060篇
口腔科学   382篇
临床医学   2271篇
内科学   4683篇
皮肤病学   293篇
神经病学   1393篇
特种医学   53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2846篇
综合类   4271篇
预防医学   1582篇
眼科学   297篇
药学   1802篇
  2篇
中国医学   337篇
肿瘤学   2994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190篇
  2022年   496篇
  2021年   573篇
  2020年   515篇
  2019年   379篇
  2018年   493篇
  2017年   552篇
  2016年   618篇
  2015年   707篇
  2014年   1242篇
  2013年   1431篇
  2012年   1506篇
  2011年   1791篇
  2010年   1541篇
  2009年   1604篇
  2008年   1817篇
  2007年   1989篇
  2006年   1970篇
  2005年   1904篇
  2004年   1520篇
  2003年   1421篇
  2002年   1128篇
  2001年   982篇
  2000年   849篇
  1999年   697篇
  1998年   493篇
  1997年   451篇
  1996年   267篇
  1995年   276篇
  1994年   185篇
  1993年   132篇
  1992年   75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56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43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25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8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73年   2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Background

Tauopathies are a class of neurodegenerative illnesses associated with the aberrant accumulation of the tau protein in the brain. The best known out of these diseases is Alzheimer’s disease, a disorder where the microtubule associated tau protein becomes hyperphosphorylated (which lowers its binding affinity to microtubules) and accumulates inside neurons in the form of tangles. In this study, we attempt to find out whether brain ischemia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au protein gene alterations.

Methods

We have investig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ppocampal ischemia and Alzheimer’s disease by means of a transient 10-min global brain ischemia in rats and determining the effect on Alzheimer’s disease tau protein gene expression during 2, 7 and 30?days post injury.

Results

We found the significant overexpression of tau protein gene on the 2nd day, but on day’s 7 and 30 post-ischemia there a significant opposite tendency was observed.

Conclusion

The obtained results offer a novel insight into tau protein gene in regulating delayed neuronal death in the ischemic hippocampus. Finally, these findings further elucidate the long-term impact of brain ischemia on Alzheimer’s disease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992.
赵昌明 《药学研究》2018,37(4):242-244
基因工程课程是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生物制药等专业的必修课,包括基因操作原理与基因工程实践两部分内容。它为分子生物学研究提供技术支持,为工程应用提供理论指导。随着DNA合成与测序技术的发展以及新型DNA组装与编辑技术的兴起,基因工程的概念持续升级,基因工程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都需要进行相应的更新与改革。本文就此内容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993.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儿童中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心肌病。肌节基因[β-肌球蛋白重链(cardiac beta-myosin heavy chain,MYH7)、MYBPC3等基因]突变是HCM最常见的遗传学病因,其中以MYH7基因突变最常见,占30%~50%。MYH7基因突变具有受环境因素影响、可合并多个基因变异,以及年龄依赖的外显率等特点,使患儿临床表型不一或重叠,包括多种心肌病和骨骼肌疾病。目前关于MYH7基因突变导致儿童HCM的发病机制、病程及预后尚不明确。该文通过总结MYH7基因突变导致HCM可能的发病机制、临床表型及治疗,以期有利于患儿的精准预后评估、个体化管理及治疗。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北京市新生儿短链酰基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SCADD)的发病率、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采用串联质谱法检测2014年8月至2022年3月北京市100?603名新生儿干血斑中酰基肉碱水平,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检测尿有机酸,高通量测序检测基因突变。对SCADD确诊患儿进行临床、生化指标检查及基因突变特点分析,并随访患儿的生长发育和智能发育情况。结果:100 603名活产新生儿中初筛丁酰基肉碱(C4)浓度升高或伴C4/丙酰基肉碱(C3)比值升高196名,召回131名新生儿,确诊SCADD患儿5例,SCADD发病率为4.97/10万(1/20?121)。5例确诊患儿均无明显临床表现,血C4及C4/C3比值均增加,其中4例尿乙基丙二酸增加。5例确诊患儿中,ACADS基因检测到7种突变,均为已报道错义突变,其中1例患儿为纯合突变,其余均为复合杂合突变。5例患儿的随访年龄中位数为33(4~40)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出现临床症状,体格及智力发育正常。结论:北京市SCADD发病率为1/20?121,通过新生儿筛查确诊的SCADD患儿无明显临床症状,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建立一种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技术(RAA)检测疟原虫的方法。方法 针对疟原虫属保守18S小亚基核糖体RNA (18S rRNA)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筛选确定最佳引物对组合并建立疟原虫重组酶介导核酸等温扩增体系。通过该RAA体系检测疟原虫标准质粒、4种疟原虫[恶性疟原虫( Plasmodium falciparum, P.f )、间日疟原虫( P. vivax, P.v)、三日疟原虫( P. malaria, P.m)、卵形疟原虫( P. ovale, Po)]病原体以及其他6种输血传播寄生虫(婴儿利士曼原虫、杜氏利士曼原虫、刚地弓形虫、溶组织阿米巴虫、犬吉氏巴贝西虫、田鼠巴贝虫),以评估该体系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结果 筛选出一组扩增效果较好的引物对,整个RAA体系使用最佳引物对在37 ℃,20 min即可完成扩增,对标准质粒的检测下限为10-2 copies/μL,恶性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和卵形疟原虫为102 copies/μL,三日疟原虫为10 copies/μL。RAA检测体系未与其他输血传播寄生虫产生交叉反应,特异性良好。应用RAA方法检测外籍学生献血者标本,结果与荧光定量PCR结果一致。结论 成功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和特异的疟原虫RAA检测方法,将会给血液筛查和一些基层偏远医院的临床检测提供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讨睡眠行为(睡眠时长、睡眠效率、入睡时间)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ies, GWAS)提示阳性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 IS)基因位点与IS风险的关联,以及睡眠-基因交互作用与IS风险的关联。方法: 基于北京市房山家系队列,在基线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生化检测和基因型检测。采用多因素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睡眠、基因与IS的关联。结果: 共纳入研究对象4 648人,平均年龄(58.5±8.7)岁,其中IS患者有1 316人。相比于非患者,IS患者睡眠时长≥9 h、睡眠效率 < 80%及入睡时间早于22:00占比更高(P均 < 0.05)。多因素广义线性模型下,未见睡眠时长与IS风险的线性关联(OR=1.04,95%CI:0.99~1.10,P=0.085)。睡眠效率与IS风险呈线性负相关(OR=0.18,95%CI:0.06~0.53,P=0.002);相比于睡眠效率≥80%,睡眠效率 < 80%的IS风险为其1.47倍(95%CI:1.03~2.10,P=0.033)。相较于在22:00—22:59入睡,入睡时间早于22:00的IS风险是其1.26倍(95%CI:1.04~1.52,P=0.017)。多因素模型发现ABO基因上rs579459位点与入睡时间存在交互作用(P交互=0.040),rs579459致病等位基因T个数为2时,相比于入睡时间22:00—22:59,早于22:00入睡者IS风险显著升高,为其1.56倍(95%CI:1.20~2.04,P=0.001),而致病等位基因个数为0或1时无显著关联。仅调整性别、年龄、家系的模型中,睡眠时长与PITX2基因上rs2634074致病等位基因T的个数对IS存在交互作用(P交互=0.033)。结论: 睡眠效率降低与IS风险增高有关,入睡时间早于22:00与较高的IS风险相关。入睡时间与ABO基因上rs579459和IS风险存在交互作用;睡眠时长与PITX2基因上rs2634074和IS风险可能存在潜在的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沙门菌致病岛1(SPI1)蛋白在神经母细胞瘤中调控有氧糖酵解(即Warburg效应)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运用公用数据库,解析神经母细胞瘤中调控Warburg效应的候选关键转录因子SPI1;经嘌呤霉素筛选,获得稳定过表达/敲低SPI1的SK-N-BE(2)细胞株,分为空载体对照(Mock)组、SPI1过表达(SPI1)组、随机干扰(sh-Scb)组、SPI1干扰(sh-SPI1)组;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及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靶基因启动子活性和表达水平;分光光度计法和糖酵解压力试验检测有氧糖酵解水平;软琼脂克隆形成和基质胶侵袭检测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活性。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SPI1组己糖激酶2(HK2)表达高于Mock组(3.63±0.53比1.00±0.05,t=17.462,P<0.05),磷酸甘油酸激酶1(PGK1)表达高于Mock组(3.28±0.39比1.00±0.03,t=17.651,P<0.05),细胞外酸化率(ECAR)高于sh-Scb组[(32.17±3.15)mpH/min比(9.82±1.49)mpH/min,t=10.352,P<0.05],克隆形成数高于Mock组[(163.30±7.59)个比(48.02±4.85)个,t=17.840,P<0.05],侵袭细胞数高于Mock组[(184.70±10.58)个比(88.33±5.56)个,t=8.214,P<0.05]。sh-SPI1组HK2表达低于sh-Scb组(0.33±0.02比1.00±0.04,t=14.370,P<0.05),PGK1表达低于sh-Scb组(0.34±0.02比1.00±0.03,t=19.192,P<0.05),ECAR值低于sh-Scb组(3.07±0.48比10.05±1.37,t=7.580,P<0.05),克隆形成数低于sh-Scb组[(21.33±3.96)个比(44.67±5.69)个,t=5.916,P<0.05],侵袭细胞数低于sh-Scb组[(40.67±3.48)个比(88.00±6.89)个,t=4.994,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转录因子SPI1通过增强HK2和PGK1表达,促进神经母细胞瘤的Warburg效应和肿瘤进展。  相似文献   
998.
目的 研究蟾蜍灵在诱导HL-60细胞凋亡过程中,对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基因Bcl-2、Bax、Survivin及Smac/DIABLO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锥虫蓝拒染法检测细胞存活情况,细胞形态学观察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Western blot分析Bcl-2、Bax、Smac/DIABLO、Survivin及caspase-3蛋白表达,RT-PCR检测SurvivinmRNA表达。结果 蟾蜍灵抑制HL-60细胞增殖,24,48及72h的,IC50值分别为25.8,8.0及2.1nmol/L。蟾蜍灵大于50.0nmol/L时可明显诱导HL-60细胞凋亡。50.0nmol/L蟾蜍灵作用6,12,24及48h,Bcl-2蛋白表达分别下调至作用前的88.6%,53.3%,19.2%及9.5%,而Bax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Bcl-2/Bax比值由2.0分别降至1.7,1.1,0.4及0.2。Survivin蛋白表达分别下调至作用前的75.2%,54.8%,37.5%及20.3%;Survivin mRNA表达在作用6,12和24h后分别下调至作用前的85.7%,39.4%和12.5%,在作用48h后几乎检测不到。50.0nmol/L蟾蜍灵作用12,24及48h,线粒体部分的Smac/DIABLO蛋白表达分别下调至作用前的77.5%,21.2%及15.3%,而胞浆部分的Smac/DIABLO蛋白表达分别上调至作用前的1.4,2.0.及3.5倍。蟾蜍灵作用8~48h可检测到caspase-3的活化亚基。结论 蟾蜍灵诱导的HL-60细胞凋亡与Bcl-2及Survivin表达下调、线粒体释放Smac/DIABLO及caspase-3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基因G196A住点多态性与抑郁症患者负性生活事件的相关性.方法:对85例抑郁症患者(抑郁症组)和158名健康人(对照组)进行BDNF基因G196A基因型检测和生活事件量表(life events scale,LES)评分,比较2组的结果,分析G196A位点多态性与负性生活事件的相关性.结果:抑郁症组的LES中总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正性生活事件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抑郁症组G等位基因频率为70%(119/170)、A等位基因频率为30%(51/170);对照组相应为51.3%(162/316)、48.7%(154/31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抑郁症组G等位基因频率与负性生活事件呈正相关(P<0.05,优势比为3.102,95%可信区间为1.118~8.609);A等位基因频率与负性生活事件呈负相关(P<0.05,优势比2.962,95%可信区间为1.038~8.451).结论:BDNF基因G196A位点G等位基因可能是抑郁症患者对负性生活事件敏感的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000.
就21世纪高新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情况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