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497篇 |
免费 | 776篇 |
国内免费 | 26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511篇 |
儿科学 | 186篇 |
妇产科学 | 46篇 |
基础医学 | 1173篇 |
口腔科学 | 1093篇 |
临床医学 | 1179篇 |
内科学 | 1756篇 |
皮肤病学 | 62篇 |
神经病学 | 1492篇 |
特种医学 | 515篇 |
外科学 | 1009篇 |
综合类 | 1314篇 |
预防医学 | 123篇 |
眼科学 | 193篇 |
药学 | 470篇 |
6篇 | |
中国医学 | 111篇 |
肿瘤学 | 30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0篇 |
2023年 | 158篇 |
2022年 | 242篇 |
2021年 | 380篇 |
2020年 | 356篇 |
2019年 | 361篇 |
2018年 | 353篇 |
2017年 | 372篇 |
2016年 | 424篇 |
2015年 | 384篇 |
2014年 | 666篇 |
2013年 | 674篇 |
2012年 | 601篇 |
2011年 | 677篇 |
2010年 | 523篇 |
2009年 | 546篇 |
2008年 | 574篇 |
2007年 | 596篇 |
2006年 | 531篇 |
2005年 | 488篇 |
2004年 | 405篇 |
2003年 | 331篇 |
2002年 | 296篇 |
2001年 | 261篇 |
2000年 | 235篇 |
1999年 | 217篇 |
1998年 | 177篇 |
1997年 | 184篇 |
1996年 | 146篇 |
1995年 | 152篇 |
1994年 | 114篇 |
1993年 | 123篇 |
1992年 | 104篇 |
1991年 | 90篇 |
1990年 | 79篇 |
1989年 | 88篇 |
1988年 | 76篇 |
1987年 | 75篇 |
1986年 | 61篇 |
1985年 | 75篇 |
1984年 | 54篇 |
1983年 | 44篇 |
1982年 | 51篇 |
1981年 | 40篇 |
1980年 | 37篇 |
1979年 | 22篇 |
1978年 | 17篇 |
1977年 | 15篇 |
1976年 | 12篇 |
1972年 | 9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31.
目的:为有效治疗上睑下垂患者,临床探究结膜上穹窿联合筋膜鞘悬吊术治疗效果情况。方法随机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月期间80例因严重上睑下垂入院治疗患者,按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40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采用额肌瓣悬吊术,观察组行结膜上穹窿联合筋膜鞘悬吊术,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同时对患者术后不良反应以及3年期间疾病复发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疾病改善有效率为95.0%较对照组90.0%比较差别无意义,两组手术治疗均有良好效果,P>0.05;术后观察组不良反应率、疾病复发率分别为7.5%、2.5%,对照组依次为17.5%、12.5%,对照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以及疾病再次复发较观察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严重上睑下垂患者使用结膜上穹窿联合筋膜鞘悬吊术,患者上睑能力恢复良好,且术后复发少、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32.
133.
鼻腔及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6例经组织学证实的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MRl资料.结果 36例内翻乳头状瘤源于鼻腔外侧壁25例,上颌窦4例,筛窦2例,额、筛窦2例,筛、蝶窦2例,额窦1例;其中11例为复发病例,3例伴恶变.26例呈分叶状,10例形状不规则.病灶最大径22~82 mm,平均38 mm.36例边界均清楚.与邻近肌肉比较,MR T1WI呈等信号32例,稍高信号4例;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34例,不均匀等信号2例(伴恶变).与鼻中隔黏膜比较,增强后呈明显不均匀强化34例;32例病变在T2WI或增强T1聊上病变内部呈较规整的栅栏状,2例旱不规整的栅栏状(伴恶变).8例行MR动态增强扫描,其中7例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为速升缓降型,另1例局部区域的曲线呈速升速降型(伴恶变).结论 MR T2WI或增强T1WI上呈较规整的栅栏状外观是诊断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的可靠征象,形态不规整可能提示伴发恶变. 相似文献
134.
上颌窦癌临床上较少见,占全身恶性肿瘤的1%左右。患者就诊时多数已为中晚期,常侵及周围重要组织及器官,临床上治愈率很低。现在普遍认为,上颌窦癌的复发和转移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上颌窦解剖的特殊性、基因学特点、生物学特性、治疗的方法、肿瘤的分期和分级等。该文就影响该疾病复发和转移相关因素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寻找合适的方法以提高上颌窦癌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5.
目的:探讨术前主动脉右冠状动脉窦瘤破裂经室间隔缺损突入右室流出道的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和鉴别
诊断。方法:回顾2010年2月至2016年9月在湘雅二医院及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主动脉
右冠状动脉窦瘤破裂经室间隔缺损突入右室流出道的患者19例,对照分析患者临床症状、超声心动图和术中病变发
现。结果:术中病变发现16例符合术前超声心动图诊断,其中11例胸骨左缘2~3肋听诊可闻及连续性机器样杂音,伴
有收缩期震颤,彩色多普勒显像右心室侧探及收缩期为主的连续性血流频谱,术前超声心动图及术中病变证实室间
隔缺损位置大小及右窦瘤破裂经室间隔缺损口突入右室流出道;其中3例还合并其他复杂心脏病。3例与术前诊断不
符合,听诊闻及杂音,不伴有震颤;术前超声心动图及术中病变发现右窦瘤破裂口大、冗长,其中1例合并主动脉瓣
狭窄并关闭不全、先天主动脉瓣二瓣化畸形,1例合并主动脉瓣中-重度反流,1例合并肺部感染,3例术中病变都未
发现室间隔缺损。结论:术前经胸超声心动图诊断右窦瘤破裂经室间隔缺损突入右室流出道是术前首选、快捷和无
创的检查方法,采用超声心动图各阶段观察程序与方法能较好地观察主动脉窦瘤破裂及室间隔缺损的位置、形态大
小、毗连关系和是否合并其他心脏疾病,通过超声多普勒显像能发现右窦瘤破裂经室间隔缺损突入右室流出道的血
流频谱特征。 相似文献
136.
137.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上颌窦(扩大)内壁切除术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1月~2006年12月采用鼻内镜下上颌窦(扩大)内壁切除术治疗鼻内翻性乳头状瘤1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0例均在鼻内镜下完全切除。10例随访12~72个月,平均30个月;术后仅1例术后1年后复发;10例均无溢泪发生。结论鼻内镜下上颌窦(扩大)内壁切除术在鼻内翻性乳头状瘤手术中的应用是可行的,基本接近鼻侧切开的手术范围;最大优点是可避免面部瘢痕、创伤小、手术视野清晰、能够准确完整地切除肿瘤、术后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38.
目的 探索窦房结细胞自体移植到右室前壁心肌内,治疗心脏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可行性.方法 取健康杂种犬20只,随机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安置电子心脏起搏器后,获取移植组犬窦房结组织并制成细胞悬液,经荧光标记后注射到移植组自体右心室前壁心肌内.对照组窦房结行Van Gieson染色,并与心耳肌组织比较.对照组右心室相同部位注射等量培养液.两周后射频消融希氏束,建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动物模型,并进行心脏电生理研究.对移植组犬经股静脉应用异丙肾上腺素,研究心律变化.结果 急性分离的成年犬窦房结细胞多为长梭形,细胞活性好.获取的窦房结组织行Van Gieson染色后可见其典型结构特征.建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犬模型1 h后,移植组心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此室性自主心律起源于细胞移植部位.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后,移植心室律变化明显(P<0.05).结论 成年犬窦房结细胞移植到自体右室前壁心肌内,能够提高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后的心室律,并对异丙肾上腺素具有良好的反应性. 相似文献
139.
目的 研究先天性复发性上睑下垂的治疗方法。方法 采用额肌上睑表浅肌肉腱膜系统 (SMAS)提紧治疗复发性上睑下垂 16例患者 ,在上睑缘上 5~ 7mm皮肤切口 ,切取额肌上睑SMAS ,制成形成一个蒂在上方的矩形宽约 2 .5~ 3 .0cmSMAS腱膜瓣 ,用 3 - 0线分内、中、外 3点将SMAS腱膜瓣与睑板中上部做 3针褥式缝合固定。结果 本组 16例患者 ,术后形态功能良好 14例 ,形态功能改善的 2例。其中 1例女性患者 5次手术后复发 ,经本法手术后 ,效果良好。结论 额肌上睑SMAS提紧治疗先天性复发性上睑下垂 ,手术操作简便 ,再造动力功能良好 ,是一优良的手术选择 相似文献
140.
Lateral transmaxillosphenoidal approach to the lateral compartment of the cavernous sinus: technical case report. 下载免费PDF全文
This article outlines the surgical technique and the indications for the lateral transmaxillosphenoidal approach, which is illustrated by an index case. A 27-year-old woman presented with a trigeminal sensory deficit caused by a dermoid tumor occupying the lateral compartment of her right cavernous sinus. A lateral transmaxillosphenoidal approach was performed, and the tumor was removed lateral to the intracavernous carotid artery (ICA) and medial to intracavernous cranial nerves. The lateral transmaxillosphenoidal approach is similar to the transmaxillosphenoidal approach used for the removal of pituitary adenomas invading the medial compartment of the cavernous sinus. By opening the lateral wall of the sphenoid sinus just above and laterally to the carotid artery, tumor can be removed medial to the intracavernous cranial nerves and lateral to the IC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