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00篇
  免费   261篇
  国内免费   80篇
耳鼻咽喉   679篇
儿科学   99篇
妇产科学   20篇
基础医学   261篇
口腔科学   46篇
临床医学   412篇
内科学   209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372篇
特种医学   101篇
外科学   501篇
综合类   601篇
预防医学   266篇
眼科学   56篇
药学   162篇
  4篇
中国医学   711篇
肿瘤学   34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94篇
  2021年   141篇
  2020年   152篇
  2019年   112篇
  2018年   115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122篇
  2014年   279篇
  2013年   267篇
  2012年   287篇
  2011年   295篇
  2010年   262篇
  2009年   179篇
  2008年   188篇
  2007年   205篇
  2006年   195篇
  2005年   161篇
  2004年   148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101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68篇
  1997年   52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12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3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9篇
  1978年   6篇
  1974年   4篇
  1972年   2篇
  196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Acta oto-laryngologica》2012,132(7):797-800
Craniometaphyseal dysplasia is a rare bone disorder of unknown etiology characterized by overgrowth of the skull base or craniofacial bones and abnormal remodeling of the metaphyses of the long bones. We present a sporadic case of craniometaphyseal dysplasia associated with facial paralysis observed in a 4-year-old female, which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early detection of accompanying lesions.  相似文献   
992.
文题释义: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是于1993年发现的由二硫键结合的同源二聚体蛋白质,含有134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33-35 kD,是神经营养因子中的一种,属于转化生长因子超家族的远系成员,在全身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尤其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分布较广,具有显著的提高多巴胺能神经元存活与分化、抑制运动神经元凋亡、营养外周神经元、调整细胞间信息等作用。 PI3K:是由Sugimoto和Macara等(1984)发现的一种胞内磷脂酰肌醇激酶,由一个催化亚基(110 kD,p110 )和一个调节亚基(85 kD,p85 )构成,可特异地使肌醇环上的3位羟基磷酸化,其产物是在3位上有磷酸根的多磷酸肌醇脂,包括3,4-二磷酸磷脂酰肌醇(PI-3,4-P2)和3,4,5-三磷酸磷脂酰肌醇(PI-3,4,5-P3)等,它们都是位于质膜上的第二信使。PI3K是许多生命活动中关键的信号分子,PI3K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调节细胞的分裂、分化、凋亡等活动。 背景:多穴位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机制不明。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是促进体外运动神经元存活的最有效因子,PI3K/AKT信号通路在保护受损神经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暂没有GDNF/PI3K/AKT通路参与电针促进兔周围面神经再生的研究。 目的:观察电针对周围面神经压榨损伤后再生的影响,并从GDNF/PI3K/AKT介导的信号通路角度探讨电针对面神经元的保护机制。 方法:成年健康新西兰大白兔由西南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提供,随机分成正常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制备右侧面神经颊支压榨性损伤的病理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和电针组,模型对照组自然康复,电针组取右侧翳风、颊车、四白、地仓、阳白、颧髎穴位进行电针治疗,1次/d,每次30 min。观察动物面瘫症状的改善情况并进行评分;正常组直接取材,模型组分别于术后 1,4,7,14,28 d取含面神经元的脑桥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神经元形态,尼氏染色观察尼氏小体,免疫组化测定GDNF的阳性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3组各时间点面神经元组织中GDNF、PI3K、AKT、P-AKT的蛋白表达。实验方案经西南医科大学动物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批准号为20170120001。 结果与结论:①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电针组动物的面瘫症状(患侧口角歪斜下垂,触须倒伏且运动减弱,眼睑上抬不能)恢复较快且完全;②电针组面神经元形态学改变、尼氏体变化均较模型对照组病理变化轻;③术后各时间点,面神经元GDNF免疫反应较强,阳性细胞数多于模型对照组(除术后1 d,其余各时间点P < 0.001),且面神经元组织中GDNF、PI3K和P-AKT蛋白表达明显增高(P < 0.05/0.01/0.001)。提示:电针可有效治疗由压榨面神经颊支引起的周围性面瘫,促进面神经元形态恢复,其面神经元保护机制可能与上调GDNF在面神经元中的表达,激活PI3K/AKT信号通路有关。 ORCID: 0000-0002-9531-7400(李雷激)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993.
994.
周围性面瘫多由正气不足,外来风寒、风热之邪侵袭经络。中医药治疗主要采取体质分型、综合辨证等方法,明确病因病机,以针刺、汤药(补阳还五汤、牵正散、顺风匀气散)及针药结合为主要治疗手段,注重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注意面部保暖,避免再受风邪,勿以冷水漱口洗脸,勿浴后当风,不宜疲劳,可大大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995.
996.
眼针疗法主要是通过针刺眼周穴区治疗全身疾病,尤其在治疗中风偏瘫方面疗效卓著.本文从中医学理论、生物全息理论、现代神经解剖学及神经生理学等方面进行分析、阐述,探讨眼针治疗中风后偏瘫的机理.  相似文献   
997.
目的研究温阳通脉治痹汤在风湿性心脏病中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方法选择2011年06月至2013年06月来我院接受治疗的86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把这些患者平均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西医治疗,观察组通过温阳通脉治痹汤治疗,比较两个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总的治疗有效率为81.4%。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0%。中医治疗的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比西医治疗的对照组患者好,观察组的治疗效果同对照组对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阳通脉治痹汤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治疗中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因此值得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8.
在临床工作中,总能遇到一些特殊的或者少见的病例,如本例即是由心律失常入院,进一步诊断为周期性麻痹(低钾型),心律失常一室一19-心动过速。经详细询问病史结合辅助检查,明确为甲亢性周期性瘫痪。充分说明临床医生的临床经验及临床思维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99.
目的为提高内蒙古自治区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工作质量,继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脊灰,下同)状态。方法对2009年内蒙古AFP病例监测系统报告的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对监测系统运转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病例60例,分布在11个盟(市,下同)的33个旗(县、区,下同)中占全自治区总旗数的32.7%(33/101)。15岁儿童非脊髓灰质炎(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1.24/10万,报告后48h内调查率96.7%,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88.3%,粪便标本7d内及时送检率98.3%,随访表75d及时送达率为91.8%。结论内蒙古自治区AFP病例监测系统各项指标均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卫生部的要求,但个别地区监测质量下降,监测工作发展不平衡,应继续加强培训和主动监测工作,进一步提高监测质量,防止脊灰的死灰复燃。  相似文献   
1000.
Daily inspiratory muscle strength and endurance training (IMT) was performed in a 44-year-old patient with idiopathic bilateral diaphragmatic paralysis (BDP) in addition to nocturnal non-invasive ventilation (NIV). After 4 months of training inspiratory muscle function improved satisfactorily whereas phrenic nerve latency remained pathological. Due to the improvement of inspiratory muscle capacity nocturnal NIV could be stopped without inducing nocturnal respiratory insufficienc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