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14篇
  免费   2270篇
  国内免费   1201篇
耳鼻咽喉   444篇
儿科学   526篇
妇产科学   681篇
基础医学   6635篇
口腔科学   1133篇
临床医学   2360篇
内科学   4907篇
皮肤病学   613篇
神经病学   2512篇
特种医学   743篇
外科学   3524篇
综合类   3346篇
预防医学   1613篇
眼科学   519篇
药学   3633篇
  3篇
中国医学   578篇
肿瘤学   3915篇
  2024年   95篇
  2023年   961篇
  2022年   954篇
  2021年   1424篇
  2020年   1465篇
  2019年   1430篇
  2018年   1590篇
  2017年   1291篇
  2016年   1310篇
  2015年   1377篇
  2014年   2248篇
  2013年   3319篇
  2012年   1655篇
  2011年   1670篇
  2010年   1446篇
  2009年   1467篇
  2008年   1536篇
  2007年   1570篇
  2006年   1473篇
  2005年   1344篇
  2004年   1060篇
  2003年   962篇
  2002年   751篇
  2001年   664篇
  2000年   578篇
  1999年   486篇
  1998年   365篇
  1997年   328篇
  1996年   280篇
  1995年   277篇
  1994年   257篇
  1993年   224篇
  1992年   185篇
  1991年   143篇
  1990年   142篇
  1989年   146篇
  1988年   131篇
  1987年   110篇
  1986年   80篇
  1985年   121篇
  1984年   127篇
  1983年   73篇
  1982年   100篇
  1981年   87篇
  1980年   76篇
  1979年   60篇
  1978年   54篇
  1977年   31篇
  1976年   36篇
  1975年   2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目的探讨以胶原凝胶为支架材料构建组织工程化皮肤的可行性。方法体外分离、培养人皮肤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利用自制的胶原蛋白制成胶原凝胶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在成功构建人工真皮的基础上种植表皮细胞,构建复合人工皮肤;采用HE染色与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复合人工皮肤进行组织学检测。结果HE染色可见,构建的复合人工皮肤具有表皮和真皮双层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Ⅳ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和层粘连蛋白阳性,在形态结构上与正常皮肤相似。结论培养的人表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种植于胶原凝胶支架上,气-液界面培养可构建出具有类似正常皮肤结构的组织工程化皮肤。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突触蛋白-I(synapsin-I)在胚胎干细胞(ESCs)体外神经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作用。方法采用“五步法”和维甲酸(RA)法两种途径体外诱导ESCs向神经细胞分化,并以另一种可向神经细胞分化的肿瘤细胞-PC12细胞的诱导过程作参照,从不同的途径、不同的细胞进行比较.通过免疫组织化学、RT-PCR、Western blot方法观察这一过程中synapsin-I的表达变化.找出synapsin-I在ESCs向神经细胞分化过程中表达变化的共同规律。结果结合形态学和其它神经特异性指标的变化,synapsin-I在ESCs和PC12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过程中具有早期即有表达,后逐渐升高,至分化成熟阶段达最高,后期又逐渐下降的变化规律。结论在ESCs的分化过程中,synapsin-I的表达存在特定的时空规律,并与ESCs的形态学改变相关,提示synapsin-I可能对ESCs在神经分化过程中的形态分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3.
刘勇  胡有谷  宁斌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17(5):376-379,I0003
目的:比较体外单层培养和旋转微载体立体培养人退变腰椎间盘髓核细胞的生物学活性指标,探讨更加有效的椎间盘髓核细胞体外培养方法.方法:对获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24个椎间盘按年龄分为A组(20~25 岁)、B组(26~30 岁)、C组(36~45 岁)及D组(>45岁),分别利用酶消化法进行单层细胞培养和旋转微载体立体培养系统进行立体培养,观察细胞生长形态,检测细胞生长曲线及速度、细胞生长活性、细胞分裂指数及胶原含量.结果:单层培养的髓核细胞贴壁后为多角形或梭形,伸出伪足;立体培养的细胞在微载体上呈梭形或不规则形,呈立体状生长.立体培养的细胞生长速度较快,1周内两种培养方法各时间点及各组间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立体培养的髓核细胞活性提高,随年龄增加细胞活性下降;指数生长期细胞分裂指数与单层培养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型胶原含量与单层培养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分别与B组、C组及D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旋转立体培养人退变椎间盘髓核细胞的活性保持良好,较单层培养能够大量、优质收集种子细胞,可用于椎间盘组织工程中种子细胞的研究.  相似文献   
64.
体外构建子宫内膜是利用组织工程学原理,在体外构建结构、形态与功能上与体内子宫内膜相似的三维模拟体。种子细胞分离培养、生物支架材料的合理选择及体外构建方法的优化是体外构建子宫内膜的重要因素。构建的子宫内膜在病理研究、三维培养体系、胚胎发育学及移植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只有更进一步模拟自然子宫的结构,优化构建技术路线和培养条件,才可以再造出真正意义上的组织工程化子宫。  相似文献   
65.
目的:探讨Syndecan—1和E—candherin两种黏附分子在声门上型喉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与喉癌生物学行为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了38例声门上型喉鳞状细胞癌和7例喉黏膜慢性炎症组织中的Syndecan-1和E—candherin的表达并根据阳性瘤细胞占肿瘤细胞总数的比率进行半定量分析和统计检验。结果:Syndecan-1和E—candherin的阳性染色部位主要集中于细胞膜,E—candherin也可表达于细胞间质。Syndecan-1和E-candherin在恶性程度高的癌细胞上膜表达明显缺失,并与组织学分化、肿瘤大小密切相关。Syndecan-1和E-candherin在喉鳞状细胞癌细胞上的表达结果有相关性,但无敏感性差异。结论:Syndecan-1和E-candherin的表达可能在声门上型喉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等生物学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6.
目的 探讨将骨髓基质细胞(MSCs)诱导成为胰岛素分泌细胞(IPCs)的方法。方法 体外培养新西兰兔骨髓及胰腺基质细胞和SD大鼠胰腺基质细胞,利用含有胰腺基质细胞培养基的混合培养基诱导培养MSCs。结果 以兔及SD大鼠胰腺基质细胞培养基均可诱导兔MSCs生成IPCs。结论 兔及SD大鼠的胰腺基质细胞培养基均可将兔MSCs诱导分化为IPCs。  相似文献   
67.
目的建立简单、有效而稳定的大鼠肝脏Kupffer细胞分离、纯化的实验方法。方法①大鼠肝脏的胶原酶离体灌注;②Percoll液不连续梯度离心分离Kupffer细胞;③选择性贴壁纯化Kupffer细胞;④吞噬墨汁实验、DAB染色,光镜、电镜下观察鉴定Kupffer细胞。结果最终获得的大鼠肝脏Kupffer细胞活性〉90%,纯度为95%,光镜下Kupffer细胞具有较强的贴壁及吞噬碳粒能力,DAB染色呈黄色煎蛋样结构;新分离的Kupffer细胞呈圆形,形态大小一致;2d后,细胞发生伸展,呈多角形或星形。电镜下观察可见典型特点:有伪足及杯口状改变,有丰富的溶酶体和吞噬体。结论本实验建立的大鼠肝脏Kupffer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效果稳定,同时培养的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性状。  相似文献   
68.
缺氧早期大鼠心肌细胞微管损害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了解缺氧早期心肌细胞微管损害程度。方法将分离培养的Wistar大鼠心肌细胞分为正常组、缺氧组(建立缺氧细胞模型并设缺氧10、20、30、60min为观察时相点)。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2组细胞微管分布、形态变化,对微管蛋白荧光强度进行半定量分析.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2组细胞游离d微管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缺氧10min后,缺氧组细胞微管念珠状结构消失,但排列尚有规律、数量无明显减少;缺氧20min不仅念珠状结构消失,而且微管排列散乱,远离胞核区出现微管缺失;缺氧30、60min时微管发生扭曲、断裂,纹理紊乱,完全丧失规律性。缺氧组心肌细胞微管蛋白荧光强度较正常组下降,且随缺氧时间延长愈加明显;缺氧组心肌细胞内游离的α微管蛋白表达(缺氧10min为46644±145)高于正常组(13357±9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缺氧时间的延长此升高趋势愈加明显。结论在缺氧状态下,心肌细胞微管发生解聚时间较早,其结构和分布规律被破坏。微管解聚在缺氧所致心肌细胞早期病理损害中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9.
目的 观察免疫抑制剂环孢素A(CsA)对大鼠肾脏成纤维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以及氟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探讨氟伐他汀对CsA肾毒性的保护作用。 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肾脏成纤维细胞,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法测定CsA及氟伐他汀对细胞增殖的影响。RT-PCR方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及c-fos mRNA水平。Western印迹检测纤连蛋白(FN)的表达。 结果 CsA可明显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效应(P < 0.05)。氟伐他汀与CsA合用后,对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 < 0.01)。CsA刺激成纤维细胞TGF-β1、CTGF、c-fos及FN的产生(P < 0.05),氟伐他汀可下调这些改变(P < 0.05)。 结论 氟伐他汀可减轻CsA所致的大鼠肾脏成纤维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70.
Toxicant sensing technology has evolved to include biological sensors, such as cell‐based biosensors, which rely on viable cells to convey a measurable physiological signal. Chromatophores are a class of pigment cells that have been investigated as cell‐based biosensors. We report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Oncorhynchus tshawytscha melanophores and describe the melanophore pigment response to neurotransmitters in terms of pigment area occupied.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ly described model, Betta splendens erythrophores, O. tshawytscha melanophores responded similarly, indicating that pigment responses are biologically conserved between these two species. Additionally, melanophores responded to mercuric chloride and sodium arsenite, similar to B. splendens erythrophores, suggesting that melanophores can be used as detectors for environmental toxicants. This report highlights the potential of O. tshawytscha melanophores to be used as cell‐based biosensors to address environmental toxicity, and warrants a continued investigation to strengthen this technology and its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