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12篇
  免费   506篇
  国内免费   140篇
耳鼻咽喉   587篇
儿科学   68篇
妇产科学   32篇
基础医学   600篇
口腔科学   3516篇
临床医学   570篇
内科学   247篇
皮肤病学   17篇
神经病学   317篇
特种医学   382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1590篇
综合类   1242篇
预防医学   180篇
眼科学   132篇
药学   365篇
  3篇
中国医学   90篇
肿瘤学   11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173篇
  2022年   265篇
  2021年   328篇
  2020年   331篇
  2019年   350篇
  2018年   314篇
  2017年   296篇
  2016年   313篇
  2015年   333篇
  2014年   604篇
  2013年   549篇
  2012年   539篇
  2011年   585篇
  2010年   453篇
  2009年   493篇
  2008年   445篇
  2007年   476篇
  2006年   454篇
  2005年   378篇
  2004年   308篇
  2003年   273篇
  2002年   238篇
  2001年   180篇
  2000年   158篇
  1999年   157篇
  1998年   138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79篇
  1995年   90篇
  1994年   91篇
  1993年   75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35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35篇
  1985年   50篇
  1984年   29篇
  1983年   15篇
  1982年   12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18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5篇
  1976年   5篇
  196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翼管的多层螺旋CT影像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正常翼管在多层螺旋CT(MSCT)及其重组图像上的影像解剖学特点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60例健康成年人和40例颌面部外伤病人(病变未波及翼管)进行MSCT颌面部轴位薄层螺旋扫描后,进行后处理重建,包括多平面重组(MPR)和容积显示(VR),并对三维图像进行旋转、切割及测量。结果翼管的形态、走行及其周围毗邻结构可在MSCT轴位扫描图像、MPR及VR三维切割图像中得到全面、清晰、立体直观的显示。结论多层螺旋CT二维及三维重建图像相结合可清晰、立体直观的认识翼管及其周围邻近骨性结构。  相似文献   
62.
目的:提高对椎管内神经鞘瘤的MRI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椎管内神经鞘瘤的病理组织学所见及MRI表现。结果:11例MRI检查均清晰显示椎管内神经鞘瘤的形态,信号特征,其中8例在硬膜内,2例居硬膜内外,1例位于硬膜外,1例为多发,增强后瘤体明显强化。结论:MRI对椎管内神经鞘瘤的定位及定性诊断颇有价值。  相似文献   
63.
目的 观察在腕关节尺桡偏运动时,舟月骨间韧带(scapholunate interosseous ligament,SLIL)及其各亚区分级切断后对舟骨与月骨三维运动的影响,从亚区水平对SLIL在舟月骨三维运动中的作用进行研究.方法 取12例新鲜冰冻成人上肢标本(左、右侧各6例),共分为正常对照组、断SLIL近侧组、断SLIL近+背侧组、断SLIL近+掌侧组、SLIL全断组(每组6例).采用三维激光扫描及图像重建技术,测定在腕关节尺桡偏时舟骨与月骨的三维运动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在正常腕关节做尺桡偏运动时,舟、月骨同时也做尺桡偏运动,但还伴有明显的屈伸方向上的运动;与此同时,舟、月骨还做一定的旋前、旋后活动.在切断近+掌和近+背侧亚区组,舟月骨的活动受到影响.全切断SLIL会导致舟骨掌屈度增加,月骨掌屈活动减弱.结论 采用三维激光扫描及图像重建技术可准确测定腕舟月骨的三维活动度,从SLIL亚区水平上进行的研究表明,部分或全部切断SLIL后会对舟月骨的掌屈程度产生明显影响,但SLIL近侧亚区在控制舟、月骨的活动上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64.
少见和不典型椎管肿瘤的MRI诊断和误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少见和不典型椎管肿瘤MRI误诊原因,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资料与方法:对16例少见和不典型椎管肿瘤进行回顾性手术病理对照分析。结果:8例实性神经鞘瘤,7例MRI误诊为脊膜瘤,1例误诊为室管膜瘤;2例神经母细胞瘤误诊为硬膜外淋巴瘤和脊膜瘤;2例海绵状血管瘤误诊为神经鞘瘤;3例血管畸形误诊为室管膜瘤、神经鞘瘤和硬膜外脓肿:1例血管球瘤误诊为硬膜外淋巴瘤。结论:在评价椎管肿瘤方面,MRI具有绝对优势,根据肿瘤的位置、信号强度和均匀度,再辅以对比剂的恰当应用,不仅对典型的肿瘤能做出正确诊断,对不典型的和少见的椎管肿瘤也可提供更多可靠的信息。  相似文献   
65.
目的:评价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巨大椎间盘突出的特点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2月至2006年1月接受该术式的2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前后临床表现、JOA评分、MRI影像变化以及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及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术后未发生神经系统症状加重、感染及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获得1年以上随访者21例,平均随访时间为29.2个月,术后3个月、12个月时神经功能改善率分别为:58%、66%;16例获得2年以上随访者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1%。结论:一期后、前路手术治疗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合并巨大椎间盘突出可缩短治疗周期,相对节省治疗费用,同时解除了硬膜囊前、后方的压迫,减压彻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6.
面神经管病变的多层螺旋CT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面神经管病变CT表现,评价多层螺旋CT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面神经管病变患者35例CT资料,男24例,女11例,年龄4~51岁,平均27岁,所有患者均行多层螺旋CT扫描,常规行多平面重建和面神经管曲面重建。结果:面神经管骨折15例,其中鼓室段骨折8例,乳突段骨折5例,迷路段骨折2例;胆脂瘤型中耳炎侵犯面神经管15例;面神经瘤1例,乳突段面神经管前移2例,颞骨骨纤维异常增殖症累及面神经管2例。结论:多层螺旋CT及后处理成像能清晰显示面神经管病变,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7.
同时性后半规管与水平半规管性良性位置性眩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同时性后半规管与水平半规管性良性位置性眩晕(混合性良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方法。方法:联合应用Epley手法和Barbecue翻滚法对4例患者进行治疗,两次治疗间隔1d。结果:4例患者眩晕症状完全消失,随访至今无复发。结论:混合性良性位置性眩晕兼有后半规管与水平半规管性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表现,联合采用Epley手法和Barbecue翻滚法治疗该病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68.
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式治疗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1999年1月-2006年4月,采用经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式治疗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37例,男21例,女16例;年龄51—82岁,平均62.6岁。所有病例拍摄腰椎正侧位片及Bending片,常规备CT和MRI。根据患者下肢症状行全椎板或半椎板减压,神经根扩大,椎间植骨融合及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1—6年,平均2年零7个月),术后临床症状均明显缓解,按JOA评分,手术疗效优良率91.9%,侧凸平均矫正率54.8%。随访期间无明显矫正度数及椎间隙高度丢失,术后3个月、1年复查X片内置物无松动及断裂,植骨融合时间平均11.6周。[结论]对于退变性症状性腰椎侧凸患者:(1)采取个体化治疗,年龄不是绝对手术禁忌证,病程长短不是决定手术疗效的重要指标;(2)后路椎管减压、椎弓根螺钉间断固定、椎间植骨融合、矢状位重建术是安全有效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69.
应用戊二醛、甲醛甲酚消毒感染根管各80例,观察其细菌学培养情况,结果表明戊二醛消毒根管后细菌培养阳性率4%,甲醛甲酚消毒根管后细菌培养阳性率为18%,说明戊二醛对感染根管的消毒作用显著优于甲醛甲酚消毒剂。  相似文献   
70.
The integrity of the sensory nervous system in the anal canals of chronically constipated children was investigated using evoked potential techniques examining cerebral and spinal evoked potentials from the lower extremities and anal canal. Stimulation of the posterior tibial nerve produce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parameters of spinal and cerebral evoked potentials between 18 controls and 12 chronically constipated chidren. However, stimulation of the anal canal resulted in evoked potentials related to the age and/or consciousness level of the control children. Reproducible cerebral responses were obtained only from nine of these control children, all aged over 4 years, who were examined while awake without sedatives. A typical response was characterized by a polyphasic wave occurring with an onset latency of 79.4± 27.7ms (mean ±SD). In the 12 chronically constipated children, the 5 sedated patients examined while asleep did not show any reproducible potential, as in the controls. However, in the remaining 7 children examined while awake, the occurrence of the anal canal evoked potential was significantly reduced, and only two exhibited a cerebral response.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rectal mucosal perception of the intraluminal stimuli might be disturbed in some children with chronic constip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