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67篇
  免费   353篇
  国内免费   232篇
耳鼻咽喉   134篇
儿科学   31篇
妇产科学   10篇
基础医学   506篇
口腔科学   65篇
临床医学   1226篇
内科学   1599篇
皮肤病学   9篇
神经病学   1016篇
特种医学   695篇
外科学   731篇
综合类   1267篇
预防医学   263篇
眼科学   35篇
药学   486篇
  3篇
中国医学   120篇
肿瘤学   5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162篇
  2021年   213篇
  2020年   210篇
  2019年   197篇
  2018年   207篇
  2017年   219篇
  2016年   270篇
  2015年   284篇
  2014年   659篇
  2013年   572篇
  2012年   588篇
  2011年   612篇
  2010年   517篇
  2009年   476篇
  2008年   447篇
  2007年   415篇
  2006年   375篇
  2005年   294篇
  2004年   227篇
  2003年   162篇
  2002年   155篇
  2001年   110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69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39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18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27篇
  1985年   23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20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7篇
  1979年   11篇
  1978年   13篇
  1977年   8篇
  1976年   11篇
  1972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比较维吾尔族和汉族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及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136例维吾尔族和158例汉族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进行颈动脉B超检查,记录临床资料,测量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计算体质指数(BMI),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脂蛋白a(LP(a))、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g)。结果维吾尔族和汉族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率分别为38.2%,51.8%,维吾尔族患者高于汉族(P<0.05)。维吾尔族患者BMI、LDL-C和病程分别为(28.67±3.02)kg/m2(、3.29±0.53)mmol/L(、5.42±0.58)a,BMI、LDL-C高于汉族患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病程明显短于汉族患者(P<0.05)。结论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显著高于汉族患者并有早发倾向,这可能与维吾尔族患者的BMI和LDL-C水平高于汉族患者有关。  相似文献   
32.
目的观察高脂饮食兔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核因子kB(NF-kB)表达的变化及其与动脉内膜增生的关系。方法对高脂饮食兔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不同时间段的颈总动脉标本采用组织形态学方法检测内膜增生;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损伤血管NF-kB mRNA的表达。结果(1)球囊损伤后,内膜面积随时间逐步增生,中层各时段均未见明显变化,内膜/中层比率随时间逐步增长。对照侧内膜轻度增生但明显较损伤侧轻(P〈0.05)。(2)球囊损伤后6h即可见NF-kB表达,并于2周达高峰,4周仍有较强表达。NF-kB在损伤侧表达均强于对照侧(P〈0.05)。结论高脂饮食免颈总动脉球囊损伤后,NF-kB被激活,从而引起炎症反应,导致内膜增生可能是再狭窄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3.
超声检测颈动脉对冠心病的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91例冠心病的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和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对照(CON)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结果SAP组和UAP组的IMT值、颈动脉硬化和斑块形成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CON组(P<0.01);冠脉单支和多支病变组与CON组比较上述指标亦有明显增高(P<0.01);UAP组不稳定型斑块比例显著高于SAP组(P<0.01)。比较两者的检出率,颈动脉硬化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性偏低;而粥样斑块形成则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度较低,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均高于颈动脉硬化。结论测定颈动脉壁厚度、粥样斑块及其性质,对冠心病的预测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4.
We present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on the prevalence, nature, severity, course, and causes of cognitive deficits in patients with occlusive disease of the carotid artery prior to surgery (if surgery was under discussion). Searches were carried out on Medline and Psychlit from 1980 to 1999 using neurovascular and psychological index terms, and papers and books were checked for further references. Studies describing neuro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of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arotid obstruction were included. Eighteen studies were found. We extracted from the papers data on study design,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clinical diagnosis, carotid obstruction, cerebral imaging, time interval between ischemic episode and neuro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neuropsychological asessment procedures, integr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est performances, and conclusions of authors. Fourteen studies concluded that there are cognitive deficits both in patients with symptomatic and in those with asymptomatic carotid obstruction; four studies denied cognitive impairment. 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in patient characteristics, study design, or neuro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procedures between the 14 studies that found deficits and the 4 that did not. There are indications for a mild, diffuse, detrimental effect of carotid occlusive disease on cognitive functioning. However, methodological problems prevent a definitive conclusion. Further research is needed to confirm these findings and to ascertain the neurovascular risk factors for and the natural course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patients with carotid occlusive disease. Received: 12 July 1999/Received in revised form: 10 November 1999/Accepted: 26 January 2000  相似文献   
35.
刘盈盈  易兴阳  王淳  张标  林静 《西部医学》2019,31(6):883-888
【摘要】 目的 探讨环氧合酶(COX)代谢通路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缺血性卒中发病率的关系。方法 将2013年2月~2015年11月在德阳市人民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经头颅CT和MRI检查确诊的299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彩超结果分为颈动脉易损斑块组(VP)94例、稳定斑块组(SP)74例和无斑块组(NP)131例;同时再分为颈动脉内膜增厚组(IT)108例和非内膜增厚组(NT)191例。使用聚合酶链反应和质谱分析测定基因多态性,包括前列腺素合酶1(PTGS1 rs1236913)、前列腺素H合酶2(PTGS2 rs689466)、血栓素A2合酶(TBXAS1 rs2267679、rs41708、rs194149)、前列腺素E合酶(PTGES2 rs6478818)、环前列腺素合成酶(PTGIS rs5602、rs5629)。结果 在易损斑块组和无斑块组之间TBXAS1 rs194149 GG基因型(P=00281),PTGIS rs5602 CT基因型(P=00319)存在显著差异。内膜增厚组和非内膜增厚组之间PTGS2 rs689466 GG基因型(P=00216)显示显著差异。多元回归分析显示,PTGIS的AA基因型(P=00308,OR:0275,95%CI:0079~0955)和PTGS2的AG+ GG基因型(P=00065,OR:2162,95%CI:1232~3795)是内膜增厚的破坏性因素。结论 COX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与脑梗死的发病率存在相关性,PTGIS和PTGS2基因多态性与内膜增厚脑卒中患者相关。  相似文献   
36.
张帆  汪明佳  王婉 《西部医学》2019,31(6):917-921
【摘要】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情况,并探讨影响其斑块稳定性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5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资料可知所有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超及相关临床指标的检测以及一般临床资料的记录,分析检查和检测结果记录所有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以及其稳定情况和相关临床指标水平,并比较颈动脉硬化斑块不同稳定状况急性脑梗死患者上述资料的差异性,研究其与斑块稳定的相关性。结果 经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可知,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形成颈动脉硬化斑块,其中斑块稳定70例(5469%),斑块不稳定58例(4531%)。两组患者在TC、TG、FPG和UA水平的比较上均无差异(P>005),但斑块不稳定的急性脑梗死患者Hcy、CyC、CRP、FIB、LDL以及IL 6和ICAM 1水平均显著高于斑块稳定的急性脑梗死患者(P<005)。非条件单因素L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硬化斑块不稳定患者中Hcy、CyC、CRP、FIB、LDL以及IL 6和ICAM 1水平升高比例均显著高于斑块稳定患者(P<005)。经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得Hcy、CyC、CRP以及FIB水平升高均为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绝大部分急性脑梗死患者均存在颈动脉硬化斑块,且这些患者中有将近一半其斑块处于不稳定状态,而患者机体Hcy、CyC、CRP以及FIB表达水平过高均为导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不稳定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7.
颈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对比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图象分析对17例尸检患者的272段颈动脉和冠状动脉血管进行测量,比较内容包括动脉壁厚比值腔面积/截面积比值和狭窄血管支数比值。结果颈动脉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血管支数的比值呈正相关(r=0.79,P<0.01),其余比值无相关性。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存在可以预示冠状动脉有病变,但二者病变的严重程度无明确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8.
针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颈动脉形态学和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观察针灸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颈动脉形态学和血流参数的影响。方法将9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针灸观察组、针刺对照组、药物对照组各30例。通过颈动脉彩超的测定,观察颈动脉内径,颈动脉内-中内膜厚度(IMT),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max);舒张期最小血流速度(Vmin);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舒张末期最小值(MD);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n);有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等。结果针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消退作用,其中以扁平斑、软斑效果较好,能够明显减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厚度和面积;针灸对患者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的PS、MD和PI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降低RI,增加双侧颈动脉的内径厚度,减小IMT。结论针灸可改善颈动脉和脑动脉血流状况,有助于减轻和防止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9.
目的:观察中药稳斑汤与硬膏穴位贴敷联合辛伐他汀胶囊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血脂及血流变学的影响。方法:选择经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采用中药稳斑汤、硬膏穴位贴敷联合辛伐他汀胶囊;对照组30例采用单纯西药辛伐他汀胶囊。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血脂及血流变学的影响。结果:治疗组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较治疗前减少,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的变化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结论:中药稳斑汤与硬膏穴位贴敷联合辛伐他汀胶囊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血脂及血流变学的改善明显。  相似文献   
40.
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的安全性、有效性和中短期疗效.方法 对2005年3月至2007年10月收治的24例颅外段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在颈动脉保护伞下采用自膨支架进行血管成形治疗.结果 24例患者成功置入27枚自膨支架、26个颈动脉保护伞,其中3例双侧颈内动脉狭窄患者分别于双侧颈内动脉各置入1枚支架.血管平均狭窄程度从治疗前的87.2%(70%~99%)降低到4.3(0%~15%).回收的过滤伞中12个发现组织碎片(4602%).8例患者(33.3%)在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后出现迷走兴奋引发低血压及心动过缓,其中2例患者持续3~5天,经对症处理全部缓解.1~31个月临床中短期随访21例,平均随访22个月,2例失访.1例患者手术后26小时死于急性心梗;1例患者手术后36小时出现一过性意识丧失1小时,经对症处理缓解;1例患者出现小卒中;1例患者出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随访21例患者中19例症状明显缓解或消失,占90.5%,2例部分缓解.随访21例支架全部开通良好,未出现再狭窄.结论 保护伞下血管内支架成形治疗颅外段颈动脉狭窄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中短期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