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3篇
  免费   81篇
  国内免费   152篇
儿科学   61篇
基础医学   211篇
临床医学   312篇
内科学   33篇
神经病学   28篇
特种医学   159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071篇
综合类   588篇
预防医学   81篇
药学   187篇
  5篇
中国医学   85篇
肿瘤学   33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53篇
  2022年   78篇
  2021年   66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60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67篇
  2014年   128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179篇
  2011年   173篇
  2010年   192篇
  2009年   202篇
  2008年   196篇
  2007年   143篇
  2006年   141篇
  2005年   163篇
  2004年   131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71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35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目的评估和分析关节镜下股骨头颈成形术治疗混合型股骨髋臼撞击症(FAI)的疗效。 方法选取2016至2018年在青岛市市立医院收治的混合型FAI患者33例,其中男12例,女21例;年龄平均(38±3)岁,均经查体和X线片、CT确诊。髋关节镜下行关节清理和Cam成形,术后1、3、6、12个月进行随访,1年后每年随访1次。利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患者撞击实验结果、髋关节活动度、α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疼痛评分、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术前与末次随访结果比较,撞击试验结果均为阴性,髋关节屈曲活动度(t=-13.58,P<0.01)、屈曲90°内旋范围(t=-13.22,P<0.01)、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t=-23.56,P<0.01)、α角(t=15.08,P<0.01)、VAS疼痛评分(t=17.05,P<0.01)较术前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髋关节镜Cam成形术治疗混合型FAI近期临床效果显著,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髋关节活动度,提高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03.
目的通过测量凸轮型髋臼撞击综合征患者髋臼软骨下硬化骨厚度及α角度,分析凸轮畸形与髋臼软骨下骨增厚程度之间的相关性及与髋关节骨关节炎组织学特征相关性。方法对我院2014年3月至2019年5月109例患者髋关节MRI作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5例,女44例;年龄20~40岁,平均(29.4±1.2)岁。对髋臼软骨下骨厚度进行量化,分析存在凸轮畸形与软骨下髋臼硬化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α角≥50°诊断为凸轮型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emoroacetabular impingement,FAI)23例,α角<50°无凸轮畸形86例,发病率为21.1%。凸轮型畸形软骨下骨比无凸轮型畸形者厚0.71 mm(P<0.05)。凸轮畸形髋臼软骨下骨增厚形态各异,主要见于髋臼前上方,共有7种畸形。分别为回旋镖形、薄层形、透镜状、钩形、弧形、云雾状、水滴状。结论凸轮畸形与髋臼软骨下骨增厚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伴有凸轮型畸形的髋臼在前上方软骨下骨较正常髋臼软骨下硬化骨厚度增加,与髋关节骨关节炎早期组织学特征相符合。  相似文献   
104.
程玉琪 《中国基层医药》2014,(12):1876-1877
目的观察应用改良Stoppa手术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Stoppa手术入路治疗的21例骨盆骨折和18例髋臼骨折患者,其中21例骨盆骨折中采用改良Stoppa人路11例,联合髂窝入路8例,联合后路2例。18例髋臼骨折中采用Stoppa人路12例,联合K-L入路4例,联合髂窝人路及K-L入路2例。结果手术时间125(60—300)min,术中出血量450(300—850)mL;手术切口长度11(10~15)cm,住院时间(23±11)d。随访4—24个月,无死亡病例,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4.3(2.5—8.0)个月。复位质量:21例骨盆骨折均复位为优;18例髋臼骨折均解剖复位,优14例,良4例。根据Majored功能评分标准:21例骨盆骨折20例为优,1例为良。18例髋臼骨折10例为优,5例为良,2例一般,1例为差。结论改良Stoppa入路具有切口小、术野清晰、易于复位、并发症少及愈合快的特点,是手术治疗骨盆及髋臼骨折的一个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通过三维CT重建分析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不同Crowe分型之间髋臼形态的演变规律。方法 2010年6月至2013年1月收治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62例68髋,男6例8髋,女56例60髋;年龄47~59岁,平均(53.7±5.8)岁。CroweⅠ型14例17髋,Ⅱ型17例17髋,Ⅲ型15例17髋,Ⅳ型16例17髋。行标准髋关节CT扫描及三维重建。在侧位三维图像上标记Harris窝,确定髋臼旋转中心,利用十字坐标轴确定髋臼旋转中心的冠状面和横断面位置;在正位三维图像上利用Ranwant三角确定髋臼旋转中心的矢状面位置;在髋臼水平重建图像上确定髋臼旋转中心。观察髋臼前后缘增生及髋臼前后柱发育不良程度,测量并比较不同Crowe分型患者的髋臼前倾角、前覆盖角、后覆盖角和内壁宽度。结果 随Crowe分型增加,髋臼前倾角逐渐加大,两者呈正相关,除CroweⅠ型和Ⅱ型组间外,其余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髋臼前覆盖角逐渐减小,两者呈负相关,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roweⅢ、Ⅳ型组平均值小于50°;髋臼后覆盖角逐渐减小,两者呈负相关,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CroweⅢ、Ⅳ型组平均值小于90° ;髋臼内壁宽度逐渐增加,两者呈正相关,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Crowe分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髋臼形态变化存在一定的演变规律。对CroweⅠ型和Ⅱ型髋臼的重建可充分利用髋臼前后柱骨量,对CroweⅢ、Ⅳ型髋臼的重建可适度上移和(或)内移髋臼中心。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对成人髋臼发育不良(DDH)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切口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时重建外旋肌群对于预防后脱位的作用。方法自2006-01—2012—06对57例(64髋)成人DDH行初次THA,术中于股骨粗隆外旋肌群附着处用克氏针钻孔。将外旋肌群用可吸收缝线缝合至股骨大粗隆(重建组)。将重建组THA术后脱位率与同期成人DDH行THA但不重建外旋肌群(对照组)55例(62髋)的脱位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6个月内,重建组仅1髋(1.6%)发生术后早期脱位.对照组则有4髋(6.5%)发生早期脱位,2组髋关节早期脱位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以后,2组均未发生迟发性脱位。2组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外侧切口对成人DDH行THA治疗时重建外旋肌群技术能够有效预防术后早期脱位。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微型接骨板系统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09—2012-09应用微型接骨板系统治疗髋臼后壁骨折22例,所有患者均常规行骨盆X线片、CT及三维重建检查。结果本组22例获随访3~24个月,平均16.2个月。按Matta评价标准:解剖复位17例,满意复位5例,疗效优13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达90.9%,无一例内固定失败及损伤神经。结论微型接骨板系统治疗髋臼后壁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安全性高、疗效肯定的优点,可作为髋臼后壁骨折较好的外科治疗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总结成人髋臼发育不良并发症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成人AD患者的标准双髋关节前后位X线片、12例CT片、5例MRI片的影像学资料。测量方法:髋臼指数、Sharp角、CE角、髋臼顶切线角、AHI(股骨头覆盖率),股骨头内间隙,并选择200例正常成人髋关节X线片进行对照测量,测量均使用pacs系统进行测量分析。结果60例(106髋)成人AD组及200例正常成人组对照测量:CE角(度)分别为(15.6±4.1)和(29.6±4.4),SHARP角(度)分别为(47.6±4.0)和(42.0±4.2),髋臼顶切线角(度)分别为(-9.5±1.7)和(9.3±3.7),髋臼指数(%)分别为(39.5±4.2)和(50.1±4.8),股骨头覆盖率(%)分别为(65.5±6.9)和(75.4±6.6),股骨头内间隙(ram)分别为(11.8±1.1)和(5.4±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0例(106髋)成人AD并发髋关节脱位40例(68髋)占66%,并发软骨下假囊肿20例(36髋)占33%,继发骨性关节炎18例(32髋)占30%。结论成人AD极易并发髋关节脱位、软骨下假囊肿,晚期常继发骨性关节病,影像学检查是诊断成人AD及其并发症的有效检查手段,并且CT和MRI对诊断成人AD并发的髋周骨囊变明显优于X线平片,MRI能早期显示软骨下小囊变和关节软骨的早期退变征象。  相似文献   
109.
目的评价分析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应用全髋置换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临床资料及随访材料进行系统的回顾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随访2~3年,患者术后功能恢复的优良率为93.75%;术后Harris评分明显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均未进行翻修或发生假体松动。结论成人髋臼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应用全髋置换术治疗能够使关节功能得到显著地改善,大大的降低患者的痛苦,有助于患者自理能力的提高和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临床疗效十分显著,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治疗手段,临床应用前景广泛。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报告EPSTR技术在髋臼后壁骨折固定中的临床应用结果。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对46例髋臼后壁骨折患者行内固定后应用EPSTR技术修复髋关节后侧软组织,其中男36例,女10例;年龄25~55岁,平均42.5岁,伤后手术时间2~7 d,平均5 d。髋关节后侧软组织采用"T"形切开,行髋臼内固定后,关节囊和外旋短肌作为一层再次附着到大粗隆。结果术后随访2.5~6.0年,平均4.5年。随访期间没有发生髋关节脱位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有2例发生骨关节炎,没有出现与本项技术相关的并发症。按Harris评定标准进行疗效评定,优良率为93.5%,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髋臼后壁骨折固定后采用EPSTR技术,有利于术后功能恢复和加强髋关节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