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0407篇 |
免费 | 1752篇 |
国内免费 | 894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730篇 |
儿科学 | 64篇 |
妇产科学 | 95篇 |
基础医学 | 1325篇 |
口腔科学 | 537篇 |
临床医学 | 5518篇 |
内科学 | 1773篇 |
皮肤病学 | 36篇 |
神经病学 | 1150篇 |
特种医学 | 1297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4891篇 |
综合类 | 11074篇 |
预防医学 | 2270篇 |
眼科学 | 215篇 |
药学 | 4405篇 |
89篇 | |
中国医学 | 6955篇 |
肿瘤学 | 62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392篇 |
2023年 | 794篇 |
2022年 | 886篇 |
2021年 | 1396篇 |
2020年 | 1173篇 |
2019年 | 854篇 |
2018年 | 449篇 |
2017年 | 783篇 |
2016年 | 943篇 |
2015年 | 1182篇 |
2014年 | 2105篇 |
2013年 | 2025篇 |
2012年 | 2532篇 |
2011年 | 2726篇 |
2010年 | 2599篇 |
2009年 | 2425篇 |
2008年 | 2693篇 |
2007年 | 2424篇 |
2006年 | 2152篇 |
2005年 | 2099篇 |
2004年 | 1811篇 |
2003年 | 1609篇 |
2002年 | 1265篇 |
2001年 | 1061篇 |
2000年 | 891篇 |
1999年 | 684篇 |
1998年 | 561篇 |
1997年 | 472篇 |
1996年 | 466篇 |
1995年 | 371篇 |
1994年 | 287篇 |
1993年 | 189篇 |
1992年 | 162篇 |
1991年 | 132篇 |
1990年 | 132篇 |
1989年 | 133篇 |
1988年 | 54篇 |
1987年 | 43篇 |
1986年 | 44篇 |
1985年 | 28篇 |
1984年 | 11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992.
严重颈脊髓损伤致尿崩症11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严重颈脊髓损伤致尿崩症、低钠血症的机理及临床治疗经验。方法 对11例严重颈脊髓损伤致呼吸困难、低血压而收入ICU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民政部进行分析。结果 11例患者均出现多尿及不同程度的低钠血症,9例出现低氯血症,6例患者的低钠血症自入院持续至出院。4例经高血压氧治疗后多尿及低钠血症明显得到缓解。结论 严重颈脊髓损伤致尿崩症及低钠血症的机理认为是和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有关。治疗应以严格限制 相似文献
993.
临床病理在颈淋巴结转移性癌原发病灶诊断中的价值——附3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临床病理在原发灶不明淋巴结转移癌原发部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分析本院36例初诊为颈淋巴结“原发灶不明”转移癌诊断过程中,病理形态学结合免疫酶标对指示可能原发部位的作用和准确性。结果36例中,病理明确指出原发部位或高度可能部位者7例,其中,甲状腺髓样癌4例,前列腺癌2例,卵巢癌1例;病理指示可能原发部位,而最终确诊的原发灶与之相符者26例,其中病理提示第一部位者17例;另有3例,病理未能正确指示原发部位。结论病理形态学结合免疫酶标能较准确地指示肿瘤可能的原发部位,从而为临床对转移癌原发病灶的寻找提供帮助。结合临床、放射、病理及其它影像学诊断,建立颈淋巴结转移癌原发部位临床诊断模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Caspase)-3抑制剂联合葛根素对颈椎间盘纤维环细胞增殖活力及磷酸化信号转导与转录因子(p-STAT)3表达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大鼠颈椎间盘纤维环细胞,用白细胞介素(IL)-1β诱导颈椎间盘纤维环细胞,用葛根素、Caspase-3抑制剂、葛根素联合Caspase-3抑制剂分别处理细胞,Western印迹法检测细胞中酶切Caspase-3、信号转导与转录因子(STAT)3、p-STAT3表达水平,噻唑蓝(MTT)检测细胞增殖活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IL-1β作用后的颈椎间盘纤维环细胞光密度值(OD值)由原来的(1.12±0.13)降至(0.63±0.07),细胞凋亡率从(3.15±0.36)%升至(39.54±1.69)%。葛根素和Caspase-3抑制剂单独作用后的细胞OD值分别升至(0.79±0.05)、(0.85±0.07),而细胞凋亡率分别降至(22.47±1.32)%、(20.84±2.01)%;葛根素和Caspase-3抑制剂联合使用后细胞OD值升到(1.05±0.11),细胞凋亡率降为(14.32±1.12)%。葛根素、Caspase-3抑制剂单独作用或者是联合使用后细胞中p-STAT3/STAT3水平较模型组明显下降,并且二者联合使用后p-STAT3/STAT3水平下降最多。结论 Caspase-3抑制剂、葛根素能够降低IL-1β对颈椎间盘纤维环细胞增殖活力抑制作用,抑制IL-1β诱导的颈椎间盘纤维环细胞凋亡,且二者联合使用效果更明显,STAT3可能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95.
颈胸段椎管内肠源性囊肿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椎椎管内肠源性囊肿,是罕见的先天性前肠畸形,由于胚胎早期内胚层与脊索的不完全分离发育而成。我院曾遇1例,报道如下。病例男,43岁。因右肩部阵发性疼痛13年,右上肢肌萎缩1月余收入院。体检:下颈椎下后轻度压痛,颈部活动自如。心肺未闻及病理性音和杂音... 相似文献
996.
杨萃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5):463-465
目的观察替米沙坦对缺血性心肌病病人临床血生化指标及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影响。方法将60例血压正常的缺血性心肌病病人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替米沙坦组和常规治疗组,各30例。比较入选两组临床资料,测定相关生化指标。比较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及心钠素水平。超声诊断仪测定两组左房内径、左室舒末内径及左室射血分数;颈动脉血管走向、管壁、管径、内中膜厚度及有无斑块形成,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替米沙坦组另给予替米沙坦40 mg/d,疗程为24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12周、24周后心钠素、血浆Hcy水平、心脏射血分数及颈动脉IMT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替米沙坦组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血浆Hcy水平[(14.69±3.98)μmol/L vs(16.98±4.35)μmol/L]显著下降(P0.05),心钠素(BNP)水平下降[(138±43)pg/m L vs(168±34)pg/m L]。替米沙坦组治疗后较治疗前颈动脉IMT[(0.91±0.14)mmvs(0.98±0.15)mm]显著降低(P0.05)。结论替米沙坦能改善缺血性心肌病病人心衰症状,降低血浆Hcy和心钠素BNP水平及颈动脉IMT,提高射血分数,具有独立于降压之外的心脏保护作用,并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展,改善缺血性心肌病病人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997.
正患者男,56岁,因"肩背部疼痛伴左侧肢体无力3.5 h"于2016年1月1日收入南京市第一医院。患者入院前3.5 h晨起前出现左侧肩背部明显疼痛,活动受限,继而出现左上肢上抬无力,左下肢不能站立行走,遂来我院急诊。体格检查:血压197/108 mm Hg,意识清楚,痛苦面容,双侧瞳孔对光反射灵敏,伸舌略偏左,左上肢肌力Ⅲ级,左下肢肌力0级,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双侧Babinski征阳性。美国国立 相似文献
998.
《心肺血管病杂志》2016,(10)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策略在处理入路不良及瘤颈严重扭曲的腹主动脉瘤(AAA)腔内修复术(EVAR)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4年11月至2016年1月间,我科收治确诊为瘤颈重度扭曲和/或髂动脉迂曲的肾下型AAA患者23例(男性21例),53~76岁,收集临床、影像学资料及术后随访结果。其中,单纯AAA颈严重扭曲14例(61%),成角61.5~90度,平均(79.1±14.9)度;近端瘤颈扭曲合并髂动脉瘤样扩张9例(39%)。结果:23例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使用Gore Excluder 2例(8.7%);COOK Zenith7例(30.4%);Medtronic Endurant 14例(60.9%);近端cuff Gore/Medtronic 4例,烟囱技术肾动脉支架3例。术后即刻I型内漏6例(26.1%)。平均随访7个月,随访期无死亡患者。无支架移位、下肢缺血、感染等术后并发症。结论:充分了解不同支架产品特性和掌握相应操作技巧是确保腔内治疗近端瘤颈和/或入路不良的AAA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99.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臂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a PWV)、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 IMT)与同型半胱氨酸(Hcy)、D-二聚体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46例EH患者,测量ba PWV、c IMT,分别按两者数值分组,ba PWV1700 cm/s为动脉僵硬度正常组、≥1700 cm/s为动脉僵硬度异常组;c IMT0.9 mm为正常组、0.9≤c IMT1.2 mm为增厚组、c IMT≥1.2 mm为斑块组。同时检测Hcy、D-二聚体及血生物化学指标水平。结果动脉僵硬度异常组Hcy、D-二聚体水平较动脉僵硬度正常组显著增高(P0.05);c IMT正常组、增厚组、斑块组Hcy、D-二聚体水平也依次增高(P0.05)。偏相关分析显示,在排除年龄、体重、血脂、血糖后,ba PWV与Hcy、D-二聚体呈正相关(r=0.18、r=0.32,P0.05),c IMT与Hcy、D-二聚体呈正相关(r=0.56、r=0.27,P0.05),ba PWV与c IMT也呈正相关(r=0.29,P0.05)。结论 Hcy的增加和D-二聚体的升高与预示动脉病变的ba PWV、c IMT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对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坠床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对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坠床事件的安全管理对策。方法对我院2011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院期间发生跌倒/坠床事件的77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7例跌倒/坠床患者中,68.8%为男性;67.5%的患者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88.3%的患者为一级护理;81.9%的患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68.8%的患者跌倒评估为高风险;57.1%的患者认知功能存在障碍;77.9%的事件发生在夜班;62.3%的事件发生在寒冷季节;59.7%事件发生在病床旁;63.6%的患者有陪护,但事件发生时57.1%的陪护不在身边;83.1%的当班护士工作年限≤5年。结论预防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坠床事件的发生,应在保障基础设施和环境安全的情况下应用多学科整合管理模式,积极治疗患者自身疾病,最大可能地保留和改善残存功能;加强对患者、陪护及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及培训,让患者、陪护及医护人员共同参与到预防跌倒/坠床的管理工作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才能有效预防老年住院患者的跌倒/坠床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