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2900篇 |
免费 | 747篇 |
国内免费 | 256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3篇 |
儿科学 | 90篇 |
妇产科学 | 23篇 |
基础医学 | 342篇 |
口腔科学 | 16篇 |
临床医学 | 3559篇 |
内科学 | 1894篇 |
皮肤病学 | 12篇 |
神经病学 | 4275篇 |
特种医学 | 1438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5篇 |
外科学 | 760篇 |
综合类 | 6888篇 |
预防医学 | 876篇 |
眼科学 | 93篇 |
药学 | 2546篇 |
63篇 | |
中国医学 | 723篇 |
肿瘤学 | 23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7篇 |
2023年 | 474篇 |
2022年 | 521篇 |
2021年 | 763篇 |
2020年 | 604篇 |
2019年 | 483篇 |
2018年 | 241篇 |
2017年 | 515篇 |
2016年 | 568篇 |
2015年 | 621篇 |
2014年 | 961篇 |
2013年 | 1075篇 |
2012年 | 1321篇 |
2011年 | 1456篇 |
2010年 | 1383篇 |
2009年 | 1458篇 |
2008年 | 1411篇 |
2007年 | 1462篇 |
2006年 | 1262篇 |
2005年 | 1232篇 |
2004年 | 1100篇 |
2003年 | 1002篇 |
2002年 | 761篇 |
2001年 | 597篇 |
2000年 | 444篇 |
1999年 | 346篇 |
1998年 | 316篇 |
1997年 | 302篇 |
1996年 | 219篇 |
1995年 | 199篇 |
1994年 | 165篇 |
1993年 | 106篇 |
1992年 | 103篇 |
1991年 | 74篇 |
1990年 | 63篇 |
1989年 | 59篇 |
1988年 | 26篇 |
1987年 | 17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10篇 |
1984年 | 2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颅内动脉夹层(intracranial artery dissection,IAD)包括夹层与夹层动脉瘤,是中青年卒中的主要病因之一[1],IAD可导致严重的脑缺血或脑出血,早期诊断尤为重要.然而,目前IAD的诊断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主要原因是患者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需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但由于颅内动脉管径细... 相似文献
62.
颅内巨大动脉瘤的MRI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MRI对颅内巨大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血管造影或手术证实的21例颅内巨大动脉瘤,MR扫描使用3.0TMR系统,FSE和SE脉冲序列。结果:动脉瘤大小为2.5~8.1cm,位于鞍旁10例、鞍上4例、侧裂池3例、后颅窝3例、额顶部1例。载瘤动脉来源于颈内动脉11例、大脑前动脉A1与A2段交界处3例、大脑中动脉M1与M2交界处3例、椎基底动脉3例、大脑前动脉A3段1例。11例伴不同程度的血栓表现为瘤体周边不均匀混杂信号。MRI对伴有血栓形成的动脉瘤实际瘤体大小的显示均优于MRA和DSA。结论:MRI在颅内巨大动脉瘤诊断中对瘤体大小、瘤体内部有无血栓形成及瘤体周围的改变明显优于MRA和DSA。临床疑似颅内动脉瘤时不应只进行MRA或DSA检查。 相似文献
63.
微创穿刺术治疗中重度脑出血10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重度高血压脑出血发病率高,危险性大,有效的治疗能及时挽救病人生命,2000年6月-2003年12月我院采用YL-1型颅内血肿微创穿刺针治疗102例中重度脑出血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4.
目的 比较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与三维CT血管成像(3D-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新密市第一人民医院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13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3 D-CTA检查的65例患者为3 D-CTA组,采用3 DCE-MRA检查的65例患者为3 ... 相似文献
65.
66.
67.
《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21,(1):F0003-F0003
2019年8月,在中华医学会全国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上,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报道了一例应用体外膈肌起搏器辅助颅内占位切除术后气管切开患者成功脱离呼吸机的病例。该设备是由中山医科大学陈家良教授和广州雪利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研发的第二代体外膈肌起搏器,在第一代膈肌起搏技术的基础上,参考国际上关于膈神经电生理和膈神经电刺激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大幅的参数优化,其安全性和有效性已获得大量的临床循证支持。 相似文献
68.
69.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