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68篇 |
免费 | 245篇 |
国内免费 | 4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篇 |
儿科学 | 192篇 |
妇产科学 | 22篇 |
基础医学 | 237篇 |
口腔科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424篇 |
内科学 | 185篇 |
皮肤病学 | 9篇 |
神经病学 | 10篇 |
特种医学 | 3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50篇 |
综合类 | 808篇 |
预防医学 | 1134篇 |
眼科学 | 4篇 |
药学 | 340篇 |
8篇 | |
中国医学 | 91篇 |
肿瘤学 | 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7篇 |
2023年 | 51篇 |
2022年 | 73篇 |
2021年 | 122篇 |
2020年 | 111篇 |
2019年 | 95篇 |
2018年 | 66篇 |
2017年 | 104篇 |
2016年 | 123篇 |
2015年 | 146篇 |
2014年 | 254篇 |
2013年 | 263篇 |
2012年 | 371篇 |
2011年 | 446篇 |
2010年 | 284篇 |
2009年 | 293篇 |
2008年 | 226篇 |
2007年 | 52篇 |
2006年 | 52篇 |
2005年 | 62篇 |
2004年 | 55篇 |
2003年 | 38篇 |
2002年 | 34篇 |
2001年 | 36篇 |
2000年 | 31篇 |
1999年 | 17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26篇 |
1996年 | 24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12篇 |
1993年 | 1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5篇 |
1989年 | 1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探讨去甲肾上腺素(NE)在重症手足口病(HFMD)病理生理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寻找重症HFMD患儿病情进展的早期预警指标。方法以304例重症HFMD患儿及19例因HFMD死亡患儿(共323例)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分为3组:重症组、危重症组及死亡组,所有患儿入院后在其病程急性期测定血清NE水平,同时行血常规、血糖、心肌酶及病原学等常规检查。应用SPSS13.0软件对各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HFMD≤3岁患儿288例,占89.2%。318例(98.5%)患儿有发热症状,322例(99.7%)患儿有不同部位的皮疹,1例无皮疹者为死亡病例。3组血清NE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值,且随病情进展NE有增高趋势;随病情进展呼吸、心率逐渐增快,血压逐渐增高,3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a<0.01);血糖、白细胞、脑脊液蛋白、CK-MB随病情进展亦有增高趋势,死亡组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1,0.05);107例患儿实验室病原学检查阳性,其中EV71感染患儿75例(70.1%)。结论血清NE水平增高、EV71病原学阳性、脑脊液蛋白及血中CK-MB增高,均是重症HFMD病例的早期识别指标。 相似文献
102.
手足口病是一种季节性、自限性并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发疹性疾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A16型或肠道病毒(EV)7l型感染引起。EV71具有高度嗜神经性,可通过病毒直接损伤、免疫损伤、干扰影响神经细胞功能的酶活性途径损伤神经系统,损伤部位多位于脑干;EV71感染后也可对机体的免疫系统功能造成一定影响。手足口病目前临床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和特异性抗病毒药物,研制疫苗是控制EV71流行最有效的策略,目前主要的疫苗研究包括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病毒样颗粒疫苗、亚单位疫苗、DNA疫苗等。 相似文献
103.
用RACE技术对一株肠道病毒3''端进行扩增和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3′RACE技术对一株本室分离肠道病毒基因组3′末端进行扩增,并对其核苷酸序列进行比较分析。方法 提取病毒总RNA,以锚定oligdT(17)引物进行逆转录,用特异引物及锚定引物进行3′RACE扩增,将PCR产物进行克隆、测序和序列分析。结果 获得了该病毒的3′端核苷酸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该肠道病毒的核苷酸序列与肠道病毒76、89、90、91型的同源性最高为90%左右,而与其他型别的肠道病毒的同源性均小于80%;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与肠道病毒76、89、90、91型均在90%以上。结论 用RACE技术对肠道病毒3′端进行扩增及序列分析,证明该病毒属新型肠道病毒类,为进一步研究该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4.
目的研究中国西藏自治区2020年0~5岁健康儿童中人肠道病毒的流行和分布。方法粪便标本取自2020年中国西藏自治区574名0~5岁的健康儿童。使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检测粪便标本中的肠道病毒核酸。对肠道病毒核酸阳性的标本, 采用逆转录PCR扩增肠道病毒VP1区并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 根据测定的序列进行肠道病毒分子分型。结果 574例样本中检出肠道病毒(enterovirus, EV)核酸阳性89份(15.98%), EV-B检出最多, 检出率为10.98%, EV-A和EV-C检出率分别为3.66%和0.87%, 未发现EV-D。共鉴定出17种血清型, 主要血清型为E11(7.67%), 其次为EV-A71(1.74%)。各年龄组感染率存在一定的差异, 呈现为随着年龄的增大感染率逐渐降低的现象, 0岁和1岁组感染率分别为23.4%和25.0%, 而在5岁组感染率降为最低, 仅为5.8%。结论西藏自治区健康儿童粪便样本EV病原谱中以EV-B为主。序列分析提示了西藏自治区EV流行的广泛性及多样性, 以EV-A71和E11为代表... 相似文献
105.
目的:总结儿童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辅助检查的特点,探讨儿童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科2012-01-2013-06收治的30例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结果。结果30例患儿以发热、意识障碍、头痛、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发热27例(90.0%),意识障碍22例(73.3%),昏迷1例,头痛22例(73.3%),呕吐21例(70.0%);阳性12例(40.0%),颈抵抗可疑阳性5例(16.7%);双侧巴宾斯基征阳性12例(40.0%),单侧巴宾斯基征阳性3例(10.0%);布鲁津斯征均为阴性;2例(6.7%)凯尔尼格征阳性;血液肠道病毒学检查(柯萨奇、埃科病毒及EB病毒抗体IgM、IgG),抗体[IgM 和(或)IgG]均为阳性,但脑脊液病毒学抗原检查仅7例阳性;脑电图(EEG )和磁共振成像(M RI)检查,7例(23.3%)EEG异常,2例(6.7%)M RI异常。经抗病毒、降颅压等治疗,随访6~12个月,1例昏迷,1例小脑共济失调,余28例完全康复,未见后遗症。结论儿童病毒性脑炎多数发病较急,临床表现多样,以发热、意识障碍、头痛、呕吐为主,血液中病毒抗体阳性率高,但脑脊液病原学阳性率较低。对症治疗后大部分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2例手足口病并发急性弛缓性瘫痪患儿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对2例手足口病并发急性弛缓性瘫痪患儿的临床表现,以及MRI、脑电图、神经电生理学检查结果及预后进行回顾分析,并对其瘫痪肢体的功能恢复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2例患儿均为婴儿,于病程第7天出现急性弛缓性瘫痪,发病1~2d即进展至危重程度。临床表现为单侧肢体瘫痪及三肢瘫痪,肌力0~3级。MRI呈现脑外间隙增宽,相应颈段脊髓呈长T2信号;脑电图提示背景慢波,左右对称;神经电生理学检查相应患肢呈小至中量自发电位;运动单位电位时限增宽,振幅下降,大力收缩时募集差;神经电图提示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正常,末端潜伏期正常;肌肉动作电位波幅不同程度下降,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正常,F波消失。肢体瘫痪于病程第2~3周开始恢复。结论手足口病并发急性弛缓性瘫痪以婴儿期好发,肢体瘫痪发生于病程1周左右,发病后1~2d瘫痪即达严重程度。临床表现为单侧肢体或多肢瘫痪,病情恢复迅速。MRI、脑电图、神经电生理学检查对明确诊断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7.
<正>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肠道病毒感染性疾病,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足底、口腔、手掌部位出现水疱,是一种自限性疾病。本病好发于春夏交接之时,主要患病人群为5岁以下的婴幼儿,多数患儿在治疗后效果较为显著,但也有少数患儿在治疗中并发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成年人感染此种病毒后往往不会发病,但是会成为病毒的携带和传染者。对我院2013年3月~10月间收治的7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治疗方式进行分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患者不同样本病毒检出率差异,为手足口病检测样本的选择和疫情控制提供一定依据。方法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通过一步法RT-PCR扩增对55例临床确诊为手足口病住院患儿的咽拭、肛拭、血液和尿液样本进行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oxA16) PCR-荧光探针核酸检测。结果本组患者咽拭样本阳性37例(67.3%),肛拭样本阳性34例(6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P>0.05);血液样本阳性13例(23.6%),尿液样本阳性9例(1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5,P>0.05);血液、尿液样本阳性率同咽拭样本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22.0和26.0,P均<0.005);肛拭、咽拭均阳性的33例样本中有9例肛拭样本的循环阈值(CT)小于咽拭,占24.2%(9/33)。结论为获得病原学依据,应对咽拭阴性的患者可进行肛拭样本检测。在疫情防控中,对手足口病患儿血液、尿液可能造成的感染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9.
110.
手足口病区医务人员手卫生调查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的手引起间接接触传播。在住院患儿的诊疗过程中,医护人员的手成为医院感染的潜在因素。2009年3月-2009年4月,我们对我院86名医务人员手污染的情况进行细菌学调查。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