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1篇
  免费   92篇
  国内免费   88篇
耳鼻咽喉   39篇
儿科学   19篇
妇产科学   21篇
基础医学   185篇
口腔科学   30篇
临床医学   255篇
内科学   93篇
皮肤病学   7篇
神经病学   87篇
特种医学   136篇
外科学   169篇
综合类   419篇
预防医学   68篇
眼科学   20篇
药学   105篇
  1篇
中国医学   91篇
肿瘤学   9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64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117篇
  2011年   138篇
  2010年   92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90篇
  2005年   105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41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7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研究有氧运动对动脉粥样硬化大鼠模型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内皮素(ET-1)、毛细血管与肌纤维数比值(C/F)的影响。方法选取Wistar雄性健康大鼠28只,以随机数表法分为A、B、C、D四组,每组7只,A组给予标准饲料喂养,B、C、D三组经维生素D3灌胃后给予高脂饲料进行喂养,持续喂养20周,自喂养之日起C、D组大鼠每日行60 min、120 min有氧运动,并持续至喂养结束。实验结束后比较四组大鼠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SD)、左室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VEGF、ET-1、C/F各项指标差异。结果四组大鼠LVEF水平比较:B组C组D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四组大鼠LVEDD、LVEDS、LVP-WT、IVST水平比较:B组 C组 D组 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四组大鼠TC、TG、HDL-C、LDL-C水平比较B组 C组 D组 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四组大鼠VEGF、ET-1比较B组 C组 D组 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四组大鼠C/F比较:B组C组D组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有氧运动能够改善动脉粥样硬化大鼠心功能,降低血脂,下调VEGF、ET-1,提高C/F,且随着运动时间的延长各项指标改善效果越显著。  相似文献   
52.
目的:观察家兔腓肠肌失神经支配后肌纤维在退行性变与修复性再生过程中超微结构的变化,探讨失神经支配骨骼肌修复性再生障碍的机制。方法:实验于2005-04/2006-04在南方医科大学中心实验室完成。选择成年新西兰大白兔20只,切断一侧胫神经腓肠肌肌支,术后1,4,8,12,16周分别采用耳缘静脉注射空气处死4只。取实验侧和对照侧腓肠肌内侧头肌组织少许,用于制备超薄切片标本,透射电镜观察各时间点兔失神经腓肠肌肌纤维形态。结果:纳入动物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家兔腓肠肌肌原纤维排列整齐,肌小节和Z线清晰,线粒体均匀分布在肌原纤维之间,排列规则,细胞核位于质膜周边,未见溶酶体。②失神经支配1周,肌原纤维排列基本整齐,线粒体增多,无明显肿胀。③失神经支配4周,线粒体明显增多肿胀,部分线粒体空泡样变,溶酶体增多,Z线模糊,肌原纤维间隙增大。④失神经支配8周,肌纤维明显萎缩退行性变,大部分肌原纤维消失,残留的肌原纤维变得模糊,间隙增大,肌小结丧失正常的结构,胞浆内含有大量空泡变性的细胞器,可发现畸形核,染色质浓缩、边集,肌细胞膜极度皱缩。镜下发现较多的位于基膜下活化的肌卫星细胞,细胞内含有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丰富的胞浆。一些肌卫星细胞直接与肌纤维融合。同时在间质中可发现一些形态上很象成纤维细胞的细胞,不过这些细胞含有大量的粗面内质网,胞浆内有颗粒和微丝,少量的圆形的线粒体。在退行性变的肌纤维基膜下也可发现肌管样结构的再生肌细胞,在这些肌管内一些肌丝在一起聚集成束,没有组装成肌原纤维,没有正常的肌小结结构。在它们周围有细小的空肌管样结构,可能是以往再生的肌细胞退行性变后的残余体。在间质中可发现一些细小的肌纤维。⑤失神经支配12周,大部分肌纤维萎缩退行性变,但是仍可发现没有萎缩的肌纤维,这些肌纤维细胞核位于周边,有良好的收缩系统,纤维排列规则,Z线清晰,有完整的肌膜。⑥失神经支配16周,肌卫星细胞的数量明显减少,并可发现大量细小的肌纤维,多分布在较大的肌纤维附近,肌膜完整平滑,无皱褶。可发现核位于中央的肌纤维,胞浆内肌原纤维结构清楚,但是肌原纤维的排列远不如核位于周边的肌纤维整齐,说明其收缩系统发育不良。结论:失神经支配后肌细胞退行性变和修复性再生同时存在,再生的肌细胞不能,化发育为成熟的肌纤维,进而发生退行性变。长时间失神经支配,肌卫星细胞的耗竭是失神经支配骨骼肌晚期的主要超微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53.
目的探讨大鼠腹外斜肌的肌纤维型组成和分布,借以了解该肌功能,并为运动训练模型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平台。方法采用Guth-Samaha肌球蛋白ATP酶组织化学染色法并稍做改良,对成年SD大鼠腹外斜肌冰冻切片进行肌纤维分型研究。结果SD大鼠腹外斜肌经肌球蛋白ATP酶组织化学染色后可明确分出2型肌纤维,即明亮色白的Ⅰ型纤维(慢缩纤维)和幽暗深褐的Ⅱ型纤维(快缩纤维),并且,2种纤维在肌内呈棋盘样均匀分布;图像分析仪下计数Ⅱ型纤维达到(84.8±5.3)%,而Ⅰ纤维仅占(15.2±2.1)%,前者占绝对优势(P<0.01)。结论SD大鼠腹外斜肌以Ⅱ型纤维为主,除了起保护腹腔脏器作用外,还参与力量和速度运动。  相似文献   
54.
颈动脉蹼(carotid web,CaW)是位于颈动脉分叉部后壁向血管腔内突起的薄层样结构.近年来,对CaW在缺血性脑卒中尤其是隐源性脑卒中发生及复发中的作用有较多的研究,但临床对其认识尚不够深入.  相似文献   
55.
吕小梅  刘焱 《山东医药》2007,47(4):71-71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病因、组织学起源及预后尚不十分清楚。现将4例儿童腹腔内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治疗及预后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膀胱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B)的临床特点及CT影像学特征,加强认识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IMTB患者的临床与影像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探讨.结果 IMTB患者年龄偏小,以无痛性肉眼血尿和排尿困难为最常见症状,好发于顶壁、前壁及侧壁,增强呈"快进慢出"强化征象,无盆腔其它脏器或淋巴结转移.结论 ...  相似文献   
57.
张潜  章涛  王正义  薛黔  陈代雄 《山东医药》2007,47(27):79-80
采用Guth—Samaha肌球蛋白ATP酶组织化学染色法并稍做改良,分别对成年SD大鼠肱二、肱三头肌长头冰冻切片进行肌纤维染色分型研究。发现大鼠肱二、肱三头肌长头均可分出两型肌纤维,即Ⅰ型纤维(慢缩纤维)和Ⅱ型纤维(快缩纤维),并且两型肌纤维在两肌中均呈棋盘样均匀分布;图像分析仪计数肱二头肌长头以Ⅱ型纤维占绝对优势,肱三头肌长头则以Ⅰ型纤维为主。提示大鼠肱二头肌为力量兼速度型肌,而肱三头肌则为耐力型肌,主要参与维持肢体姿势。  相似文献   
58.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一种罕见的间叶源性肿瘤,病因不明,发病部位不同,临床症状各异.以儿童和青少年多见,可以发生在身体任何部位,受累部位多见于肺部和软组织,但发生于小肠却少见.笔者收治 1 例成人回肠IMT,结合病例资料及相关文献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9.
对2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和20例梨状肌综合征(PS)患者的表面肌电图(sEMG)平均肌电值(AEMG)、频域分析(MPF)、时频分析(IMPF)和复杂度C(n)等指标变化斜率进行检测及比较.发现PS组MPF、IMPF和C(n)的变化斜率和腰椎间盘突症(LDH)患者一样较对照组明显加快(P均<0.01).提示PS患者存在MPF等下降斜率增快且与慢肌纤维百分比及其所占面积相对减少有关.  相似文献   
60.
45例Isaacs综合征临床与肌电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少见的Isaacs综合征的临床特点厦肌电图表现并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将1995~2005年10年间收治的45例Isaacs综合征的发病谤因、临床表现、电生理表现进行分析。结果45例患者中发病年龄多为青壮年,女性多见,主要表现为自发性连续性肌肉颤搐。睡眠时不消失并伴有多汗,少数伴发重症肌无力,胸腺瘤。免疫治疗有效。肌电图表现为持续的自发运动电位发放。结论Isaacs综舍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部位可能为周围神经运动纤维、神经末梢运动终板厦运动纤维的末端。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结合肌电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