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436篇 |
免费 | 2206篇 |
国内免费 | 669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43篇 |
儿科学 | 364篇 |
妇产科学 | 119篇 |
基础医学 | 967篇 |
口腔科学 | 333篇 |
临床医学 | 7028篇 |
内科学 | 3731篇 |
皮肤病学 | 1660篇 |
神经病学 | 74篇 |
特种医学 | 683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4篇 |
外科学 | 681篇 |
综合类 | 10044篇 |
预防医学 | 8784篇 |
眼科学 | 131篇 |
药学 | 7329篇 |
91篇 | |
中国医学 | 2034篇 |
肿瘤学 | 19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30篇 |
2023年 | 1163篇 |
2022年 | 1434篇 |
2021年 | 1910篇 |
2020年 | 1225篇 |
2019年 | 1251篇 |
2018年 | 684篇 |
2017年 | 1019篇 |
2016年 | 1182篇 |
2015年 | 1335篇 |
2014年 | 2011篇 |
2013年 | 1924篇 |
2012年 | 2480篇 |
2011年 | 2562篇 |
2010年 | 2295篇 |
2009年 | 2126篇 |
2008年 | 2506篇 |
2007年 | 2175篇 |
2006年 | 1982篇 |
2005年 | 2136篇 |
2004年 | 1713篇 |
2003年 | 1440篇 |
2002年 | 1197篇 |
2001年 | 1114篇 |
2000年 | 746篇 |
1999年 | 627篇 |
1998年 | 536篇 |
1997年 | 509篇 |
1996年 | 476篇 |
1995年 | 402篇 |
1994年 | 349篇 |
1993年 | 240篇 |
1992年 | 273篇 |
1991年 | 275篇 |
1990年 | 266篇 |
1989年 | 268篇 |
1988年 | 64篇 |
1987年 | 40篇 |
1986年 | 25篇 |
1985年 | 14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5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目的 分析胃癌D2根治术后腹腔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状况,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多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井冈山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5例胃癌D2根治术后腹腔感染患者,采集感染患者引流液或腹腔液,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进行菌种鉴定,微量肉汤稀释法对菌株进行药敏鉴定,检测大肠埃希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并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结果 105例患者共检出病原菌133株,包括革兰阴性菌95株(71.43%),革兰阳性菌34株(25.56%),真菌4株(3.01%);检出最多的是大肠埃希菌(61株,45.86%),对氨苄西林(91.80%)、环丙沙星(68.85%)、头孢唑林(67.21%)、左氧氟沙星(62.29%)、头孢曲松(57.38%)、头孢噻肟(57.38%)、庆大霉素(52.46%)的耐药率较高;61株大肠埃希菌中35株(57.38%)产ESBLs,共鉴定出17个ST型别,ST131最为常见。结论 医院收治的胃癌D2根治术后患者腹腔感染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为主,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探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ERCP)术后胆道感染病原学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10月汉川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82例行ERCP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ERCP术后是否发生胆道感染分为胆道感染组37例和非感染组145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胆道感染的危险因素,并采集胆道感染组患者的胆汁进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检测细菌耐药基因分型。结果 胆道感染组患者中胆道高位梗阻、ERCP手术时间>1 h、术后胆汁引流不畅、伴随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的比例高于非感染组,ERCP术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低于非感染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胆道高位梗阻、伴随Oddi括约肌功能障碍及十二指肠乳头旁憩室是ERCP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共检出44株病原菌中大肠埃希菌23株,占比最高为52.27%,其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18株,不产ESBLs菌5株,两者对β-内酰胺类、喹诺酮类的耐药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对碳青霉烯类均完全敏感。产ESBL...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PA)感染对烧伤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合成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 (IGF-Ⅰ)的影响.方法 以2012年3月至2013年7月在九七医院南京军区烧伤治疗中心治疗的87例烧伤患者及20名健康者为观察对象,统计患者的烧伤面积,抽取其在伤后2周及创面痊愈后的静脉血,伴有PA感染的患者还抽取感染期静脉血;健康者抽取清晨静脉血,用QuantibriteTM PEbead试剂盒检测标本γδT细胞IGF-Ⅰ的表达.根据是否感染PA,将烧伤患者分为感染组(n=8)及未感染组(n=79),比较烧伤面积与PA感染之间的关系;将健康者设为对照组,比较γδT细胞IGF-Ⅰ的表达在3组间的差异,并建立多元回归方程.结果 感染组的平均烧伤面积明显大于非感染组,即PA感染与烧伤面积关系密切,PA可减少烧伤患者外周血γδT细胞合成IGF-Ⅰ,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显著(r=-0.906,P=0.017).以烧伤面积(X1)、PA感染(X2)作为自变量,以感染期γδT细胞IGF-Ⅰ合成水平为因变量作回归分析,得到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5.553+0.219XI-0.165X2.结论 PA抑制γδT细胞合成IGF-Ⅰ,这是烧伤创面愈合的不利因素.由于γδT细胞合成的IGF-Ⅰ在全身起作用,说明局部创面的PA感染能成为全身创面愈合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994.
目的探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多重耐药菌的种类并评估多重耐药菌药敏试验的结果在临床选用抗生素的意义,以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NICU2010年1月-2010年12月60例新生儿下呼吸道痰培养结果为多重耐药菌的病例进行分析。观察多重耐药菌种类,对耐药菌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胸片、血常规、CRP、I/T值、血沉等结果综合评估患儿是否需要更改抗生素,更改为未更改抗生素组和更改抗生素组,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插管时间及肝肾功能损害。结果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以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更改抗生素组与未更改抗生素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插管时间无统计学意义。肝肾功能损害,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重耐药菌呈增多趋势,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肠杆菌耐药率在65%以上。对耐药菌的抗生素选用,不能完全根据药敏结果来选药。应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及其他实验结果综合评估,以达到给患儿最好治疗效果及愈后。 相似文献
995.
目的探讨内生多肽(Elafin)转染气道上皮细胞经不同细菌产物诱导后对铜绿假单胞菌(P.aeruginosa,Pa)生物膜(biofilm,BF)的效应差异。方法将pEGFP-N1-elafin转染到培养的肺腺癌细胞株A549细胞后,用表皮葡萄球菌(表葡组)、大肠埃希杆菌(E.coli组)和铜绿假单胞菌(Pa组)培养上清分别孵育细胞24h,另设转染空载体A549细胞作为正常组。用ELISA和Western blot检测每组细胞Elafin分泌水平和细胞内含量;体外平板法制备Pa-BF模型,用快速银染法和扫描电镜鉴定;将BF载体放入上述4组细胞中继续孵育8h,银染法观察BF中每个视野细菌的(灰度)面积积分,扫描电镜观察形态学改变。结果Pa组细胞Elafin分泌水平和细胞内含量均较正常组的明显升高(P<0.01),E.coli组也有升高(P<0.05),表葡组无明显变化;各组BF面积积分也显示有明显差异,Pa组、E.coli组BF结构较正常组明显松散,尤以Pa组为甚,表葡组则没有明显变化。结论不同细菌对Elafin的诱导表达能力有差异:Pa较强,E.coli次之,表葡不明显;Elafin能清除生物膜细菌。 相似文献
996.
以SDS和超声波处理大量培养的E.coli506株制备全菌蛋白。首先采用(NH4)2SO4分段盐分析Mr36000蛋白进行初步纯化。 相似文献
997.
998.
为了观察褪黑素 (MT )对CJ S13 1所致的SLE样小鼠改变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采用空肠弯曲菌CJ S13 1和CFA混合免疫动物 ,诱导SLE样小鼠改变。结果表明MT 0 0 1、 0 10、 1 0mg/kg/d× 2 8d ,ig能部分或完全拮抗血清抗ssDNA和组蛋白IgG型自身抗体水平的升高 ,抑制ConA及LPS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增强 ,降低动物尿蛋白水平 ,减轻肾组织病变程度。提示一定剂量的MT对SLE样小鼠改变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99.
铜绿假单胞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之一。本文对我院1998~2000年4月间的11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2种抗生素进行耐药性分析,以及产诱导型β-内酰胺酶的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来源:1998~2000年4月间自临床各标本中分离到的110株铜绿假单胞菌。 1.2 鉴定与药敏:采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生产的API2ONE鉴定条,药敏采用K-B琼脂扩散法,药敏结果按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解释标准判断。同时以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作为质控菌株。 1.3 诱导型β-内酰胺酶测定方法:对分离株以… 相似文献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