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295篇 |
免费 | 711篇 |
国内免费 | 98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93篇 |
儿科学 | 415篇 |
妇产科学 | 111篇 |
基础医学 | 1290篇 |
口腔科学 | 107篇 |
临床医学 | 1284篇 |
内科学 | 1266篇 |
皮肤病学 | 356篇 |
神经病学 | 376篇 |
特种医学 | 250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343篇 |
综合类 | 2702篇 |
预防医学 | 728篇 |
眼科学 | 254篇 |
药学 | 774篇 |
41篇 | |
中国医学 | 138篇 |
肿瘤学 | 126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7篇 |
2023年 | 364篇 |
2022年 | 448篇 |
2021年 | 530篇 |
2020年 | 370篇 |
2019年 | 317篇 |
2018年 | 171篇 |
2017年 | 251篇 |
2016年 | 303篇 |
2015年 | 274篇 |
2014年 | 420篇 |
2013年 | 419篇 |
2012年 | 590篇 |
2011年 | 680篇 |
2010年 | 648篇 |
2009年 | 592篇 |
2008年 | 715篇 |
2007年 | 627篇 |
2006年 | 633篇 |
2005年 | 669篇 |
2004年 | 461篇 |
2003年 | 361篇 |
2002年 | 322篇 |
2001年 | 280篇 |
2000年 | 239篇 |
1999年 | 238篇 |
1998年 | 167篇 |
1997年 | 210篇 |
1996年 | 136篇 |
1995年 | 135篇 |
1994年 | 84篇 |
1993年 | 76篇 |
1992年 | 38篇 |
1991年 | 42篇 |
1990年 | 29篇 |
1989年 | 31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991.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为一种起源于骨髓内异常多能干细胞的骨髓增殖性疾病,以持续表达bcr—abl融合基因为特征,这段融合基因的翻译产物bcr—abl蛋白具有较高的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可激活一系列下游信号传导通路而导致CML的发生,因而成为CML治疗的明确靶向。伊马替尼(IM)可竞争性结合abl酪氨酸激酶催化部位的ATP结合位点,使该激酶不能与ATP结合,从而失去催化活性。应用IM治疗的几乎所有CML急变期患者和近15%~20%的CML慢性期患者在IM治疗开始2~3年后复发。产生IM耐药的主要原因是bcr—abl发生点突变, 相似文献
992.
NPM1(Nucleophosmin,又称B23、Numatrin或N038)是一种主要的核仁磷酸化蛋白,其定位于核仁的颗粒区,具有重要的肿瘤抑制作用。近一年来的研究发现NPM1基因第12号外显子的突变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尤其是正常核型AML中最常见的一种分子遗传学异常,且与其发病密切相关。对NPM1基因突变的深入研究在AML患者的疗效预测、预后判断及靶向治疗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93.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Shp2是一种由PTPN11基因编码的蛋白酪氨酸磷酸酶。近年来的系列研究发现,由PTPN11基因突变产生的Shp2突变体与幼年型儿童粒单细胞白血病及其他类型白血病发病有关。Shp2异常活化参与成年人白血病细胞恶性增殖病理过程,可能是一个新的抗白血病药物靶分子。本文就Shp2在白血病发病中的作用与分子机制,以及作为抗白血病药物靶分子的可行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94.
瘢痕疙瘩家系Fas基因的突变:2个家系10份标本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瘢痕疙瘩家系样本中Fas基因有无突变,探讨Fas基因突变在瘢痕疙瘩形成中的意义。方法:实验于2005-01/05在上海基康公司完成。①标本来自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整形外科2005年收集的A和B两个瘢痕疙瘩家系,所有参与观察的家系成员均签署知情同意书。②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基因测序技术,分别以A家系两例患者的瘢痕疙瘩组织为观察对象,以其周围正常皮肤及外周静脉血作为自身对照;其配偶的外周静脉血作为正常对照。并以B家系中两例患者的外周静脉血作为不同家系间的对照。共取10份样本,4份组织样本,6份静脉血标本。检测10份样本中Fas基因外显子1~9的基因序列。结果:①基因测序发现所检测的10个瘢痕疙瘩家系标本Fas基因的1~8外显子均未发现突变。②2份瘢痕疙瘩组织标本在第9外显子编码区的11bp,53bp两个位点上存在单个碱基的基因突变或多态性改变。结论:瘢痕疙瘩Fas基因外显子9区段的基因结构异常极有可能造成Fas蛋白的功能改变,从而导致身体局部瘢痕疙瘩的形成。 相似文献
995.
目的:分析1例遗传性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Crigler—Najjar综合征Ⅱ型(CN—Ⅱ)患者及其家系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基因(UGT1A1)的突变特征,研究其遗传特点和诊断。方法:采用肝功能试验、低热卡试验、肝脏病理组织学和苯巴比妥诱导试验治疗等方法确诊1例CN—Ⅱ,追踪并抽取该先证者及其家系11例成员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UGT1A1基因第1~5外显子基因片段,用直接DNA测序法筛查UGT1A1基因突变。结果:该先证者UGT1A1基因的第5外显子第486密码子发生了T→G碱基的错义突变,导致了酪氨酸变成了天门冬氨酸(Tyr486Asp)。先证者为该突变的纯合子,其父母、妹妹及三位祖父为该突变的杂合子。其余4例未患病成员均未发现UGT1A1基因突变。结论:Tyr486Asp突变是本例CN—Ⅱ家系的致病性基因,该突变不影响UGT1A1基因启动子区苯巴比妥酸的应答元件,其遗传规律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经查询人类基因文库证实,本例CN—Ⅱ基因突变类型在我国是首例,国外尚未见到相同的家系分析报告。 相似文献
996.
目的:对广东地区散发克罗恩病患者β防御素2启动子区基因突变进行筛查,探讨该基因在克罗恩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克罗恩病组为2002-01/2006-10于南方医院消化科确诊的克罗恩病患者45例,对照组为门诊健康志愿者50例。签定知情同意书后分别取静脉血5mL,提取基因组DNA,并根据设计好的引物序列及PCR反应条件进行目的片段的扩增,阴性对照使用蒸馏水代替DNA。扩增成功的目的基因片段用DNA纯化试剂盒进行纯化,并由上海英俊公司完成测序工作。利用DNAMAN软件将患者测序结果与正常对照结果进行比对,并与基因库数据对照(http://www.ncbi.nlm.nih.gov/BLAST/),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根据结果分析其与克罗恩病患者病变特点的相关性。结果:①纳入的45例克罗恩病患者与50例健康志愿者在性别和年龄上无统计学意义,并全部进入实验分析。②45例克罗恩病患者中有4例在β防御素2启动子区第-233(G→C)位发现基因突变,密码子由AGG变成AGC,编码氨基酸由精氨酸变成丝氨酸,而50例对照组未发现此改变,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34,P<0.05)。③4例突变的患者病变均位于小肠(χ2=10.81,P<0.01)且病情较重。结论:在克罗恩患者中存在着β防御素2启动子区基因突变携带者,与患者发病年龄、病变部位、病变程度明显相关,有必要对其功能进行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997.
目的:线粒体DNA突变在衰老过程中起核心作用。总结有氧运动在延缓机体衰老过程中对线粒体DNA突变的影响,探讨有氧运动延缓衰老的机制。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数据库1996-01/2006-01期间关于线粒体DNA突变与有氧运动延缓衰老的文章,检索词为"aerobics exercise,aging,mtDNA mutation",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1994-01/2006-12期间的有氧运动、衰老和线粒体DNA突变相关的文章,检索词"衰老,线粒体DNA突变,有氧运动",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①有氧运动延缓衰老关系的理论研究。②线粒体DNA突变与衰老关系的基础与临床研究。③有氧运动对线粒体DNA突变的影响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到36篇线粒体DNA突变与有氧运动延缓衰老相关的文献,均为全文,32篇符合纳入标准,排除4篇重复性研究。资料综合:①有氧运动可以通过减少线粒体DNA突变,从而达到延缓机体的衰老。有氧运动可能通过影响自由基及抗氧化系统、细胞凋亡、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对衰老进程产生重要影响。②线粒体DNA突变随增龄而积累,达到一定阈值后,可导致细胞能量供应的严重障碍,从而造成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减退。③长期有氧运动可通过刺激心肌、骨骼肌线粒体的生成及蛋白质的合成而延缓线粒体形态结构的改变,有利于维持线粒体功能以满足机体对其能源的需求。结论:中、低强度有氧运动可以提高机体有氧工作能力,增进线粒体氧化磷酸化的功能,对延缓衰老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有氧运动可以减少心肌、骨骼肌等线粒体DNA突变,提示有氧运动在延缓衰老机制中,减少线粒体DNA突变是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98.
背景有机磷农药敌百虫对胎儿消化道神经发育可能有影响,有人提出并作过小范围的流行病学调查,但尚缺乏深入研究.目的探讨有机磷农药对RET基因表达和致突变作用,以揭示其在先天性巨结肠症发病中的作用.设计随机对照的研究.地点和材料实验在北大肿瘤研究所完成,所用的主要材料有40只Wistar大鼠和药物敌百虫.方法40只妊娠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在大鼠妊娠期8~14
d,Ⅰ组每日以生理盐水灌胃作为阴性对照;Ⅱ组每日以50mg/kg敌百虫(LD50的1/10)灌胃;Ⅲ组给予10
mg/kg敌百虫(LD50的1/50);Ⅳ组给予2 mg/kg敌百虫(LD50的1/250).分娩前处死母鼠,取出胎鼠,每只母鼠取4只体质量相似的胎鼠,取其远段1
cm结肠组织,提取DNA和RNA.采用RT-PCR方法检测RET基因表达,采用PCR-SSCP对RET基因第15外显子(E15)进行基因突变检测,阳性PCR产物进行直接测序.主要观察指标胎鼠RET基因的表达和突变.结果RET基因在所有的标本中均稳定表达.在Ⅲ组(10
mg/kg敌百虫)的2只胎鼠(由不同母鼠所产)和Ⅱ组(50 mg/kg敌百虫)的1只胎鼠的DNA标本在PCR-SSCP分析时发现泳动变位,经测序证实均为V906密码子存在GTG-GTT的同义突变.结论有机磷农药敌百虫可能导致RET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999.
目的 通过对 1例中国遗传性多发性外生骨软骨瘤 (hereditary multiple exostosis, HME) 家系临床资料的整理及在 EXT1 8q23~ 24.1, EXT2 11p11~ 12的基因编码序列进行突变检测,寻找 HME 的致病基因,为发现该病临床表现的遗传学特点及发现新的基因突变以期待此研究可能预防遗传性多发性外生骨软骨造成患者肢体功能残存的发生. 方法 在 EXT1、 EXT2基因内设计引物,经 PCR和 DNA测序对基因编码序列及其临近内含子进行突变检测. 结果 在 EXT1、 EXT2的编码序列内没有发现突变. 结论 排除了 EXT1、 EXT2为该遗传性多发性外生骨软骨瘤家系治病基因的可能,为进一步研究发现新的基因突变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000.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伴随铜代谢障碍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多发生于青少年,如能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尤其是症状前期即开始治疗,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因此,早期诊断尤其是早期进行基因诊断对于该病的早期治疗起着关键的作用。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肝豆状核变性基因的突变热点在东、西方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可能提示肝豆状核变性在分子遗传学方面存在种族差异。所以,弄清中国人肝豆状核变性基因的分布特征对于临床的治疗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