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20篇
  免费   737篇
  国内免费   974篇
耳鼻咽喉   292篇
儿科学   415篇
妇产科学   111篇
基础医学   1275篇
口腔科学   107篇
临床医学   1279篇
内科学   1259篇
皮肤病学   354篇
神经病学   374篇
特种医学   250篇
外国民族医学   1篇
外科学   341篇
综合类   2693篇
预防医学   723篇
眼科学   254篇
药学   767篇
  40篇
中国医学   137篇
肿瘤学   1259篇
  2024年   95篇
  2023年   363篇
  2022年   438篇
  2021年   488篇
  2020年   369篇
  2019年   315篇
  2018年   171篇
  2017年   251篇
  2016年   303篇
  2015年   274篇
  2014年   419篇
  2013年   419篇
  2012年   590篇
  2011年   680篇
  2010年   649篇
  2009年   592篇
  2008年   715篇
  2007年   627篇
  2006年   633篇
  2005年   669篇
  2004年   461篇
  2003年   361篇
  2002年   322篇
  2001年   280篇
  2000年   239篇
  1999年   238篇
  1998年   167篇
  1997年   210篇
  1996年   136篇
  1995年   135篇
  1994年   84篇
  1993年   76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目的 定位一个双眼多形性先天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位点,寻找疾病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 应用ABI-MD10试剂盒中的常染色体382个微卫星位点,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双眼具有不同白内障形态的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进行全基因组扫描.MLINK软件进行两点连锁分析.直接测序候选基因外显子.结果 在D12S83处获得最大LOD值Zmax=5.44(θ=0),该家系致病位点被定位到12p11.2-q15之间的区域上,在该区域的白内障候选基因晶状体膜蛋白基因(major intrinsic protein,MIP)的第4外显子中发现单个碱基错义突变,702ntG→A,导致p.R233K.结论 该先天性白内障由MIP基因702ntG→A突变所致,导致MIP蛋白质的C-末端中p.R233K,从而可能减少了氢键的形成,影响了该蛋白C-末端的稳定性,推测影响了MIP对水的调节及由该蛋白质形成的细胞之间的连接.这一新突变为目前世界上首次报道.  相似文献   
92.
目的 通过随访调查和病毒基因检测,了解母婴阻断后的效果,并研究突破母婴阻断的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序列特征,了解病毒母婴传播特点.方法 2003年开始收集临床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母亲血清及婴儿血清75对,检测血清学感染指标,取其中母亲与婴儿皆为阳性的血清提取乙型肝炎病毒,扩增包括preS和S基因在内的基因序列片段,序列测定后与标准基因型别比较,确定病毒基因及血清型别,及母婴间病毒核苷酸差异率,及确定a抗原决定簇的氨基酸替代突变率,与免疫成功组进行比较.结果 经血清学检测后共得到母婴血清皆为阳性者4对,包括一对双胞胎,扩增出乙肝病毒基因序列,其中4个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为B型,1个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为C型,其中1对双胞胎婴儿在"a"抗原决定簇出现T143M变异,其余扩增母婴阻断成功病例43例,37例为B型,6例为C型,其中a抗原决定簇发生变异的有3例.结论 母婴阻断失败的儿童中大部分与母亲的基因序列相同,a抗原决定簇变异的比率高于成功组母亲,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93.
目的:构建含人野生型及致病突变A30P、A53TSNCA基因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EGFP-C3-SNCA,并通过稳定转染获得过表达人野生型及致病突变A30P、A53T α-synuclein(SNCA)的单克隆PC12细胞株.方法:通过RT-PCR方法扩增SNCA基因,T-A克隆后测序.在此基础上利用单核苷酸差异引物定点诱变法相继构建含SNCA基因编码区EcoR Ⅰ、BamH Ⅰ两酶切位点的同义突变及其致病突变G88C(Ala30Pro)、G209A(Ala53Thr)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EGFP-C3-SNCA,并以PCR、双酶切、测序鉴定.以重组质粒pEGFP-C3-SNCA通过脂质体转染方法转染PC12细胞;以G418进行筛选;以有限稀释法进行亚克隆获得稳定过表达人野生型及致病突变A30P、A53T α-synuclein的单克隆PC12细胞株,并以稳定转染pEGFP-C3的PC12细胞作为对照组细胞,通过RT-PCR、Western blot及荧光显微镜鉴定各单克隆PC12细胞株.结果:PCR、酶切及测序证明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EGFP-C3-SNCA构建成功.RT-PCR、Western blot及荧光显微镜确认目的基因序列在PC12细胞稳定过表达.结论:成功地构建SNCA基因WT及A30P与A53T突变型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pEGFP-C3-SNCA;成功获得过表达人野生型及致病突变A30P、A53T α-synuclein的单克隆PC12细胞株.  相似文献   
94.
目的应用复合诱导突变分离PCR(multiplexed mutagenically separated PCR,MS-PCR)技术、银染分型,建立线粒体DNA(mitochondrial DNA,mtDNA)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分型系统,探讨其应用价值。并调查了成都汉族群体mtDNA编码区4个SNP基因座等位基因频率和单倍型分布情况。方法根据SNP基因座(C12705T、A8701G、G8584A、C10400T)设计两条片段相差4个碱基的等位基因特异性引物和一条公共引物,4个SNP基因座复合扩增,PCR产物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银染显带后确定样本的基因型。结果不同SNP基因座为长度不同的单一谱带,其分型结果与直接测序一致。在成都汉族160名无关个体中,4个SNP基因座C12705T、A8701G、G8584A、C10400T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3813/0.6187、0.4813/0·5187、0.8250/0.1750、0.4938/0.5062;共检出6种单倍型,单倍型的基因多样性为0.7137。结论建立的MMS-PCR银染分型系统是一种简单、快速、准确、有效的SNP分型方法,对建立mtDNA编码区SNP数据库,研究群体遗传学、进化学和进行法医学个人识别和亲子鉴定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5.
Etokyo型是东北亚地区蒙古人种特有的α1抗胰蛋白酶(α1-AT)变异型,也是我国北方汉族人群中最常见的α1-AT变异型。采用PCR直接测序技术首次对Etokyo型的基因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Etokyo基因的编码区的第280位密码子发生了单碱基替换,即:GAC→TAC,所编码氨基酸由天门冬氨酸^280变为酪氨酸,讨论了Etokyo基因突变性质及该型在人群中的分布特点。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探讨KCNN3基因1137~1140的4个碱基缺失所致移码突变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方法 95个核心家系共289名家庭成员,包含107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纳入本研究。精神分裂症采用CCMD-Ⅱ-R诊断标准。KCNN3基因1137~1140的4个碱基缺失基因型检测使用PCR技术和限制性内切酶DdeI消化方法。精神分裂症与KCNN3基因1137~1140缺失4个碱基的关联分析采用基于单倍型的单倍型相对风险率和传递/不平衡检验。结果 患者组与正常父母组比较,KCNN3基因1137~1140的4个碱基缺失的基因型频数和等位基因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3,P〉0.05和χ^2=0.010,P〉0.05)。基于单倍型的单倍型相对风险分析发现父母传递与不传递给患者的KCNN3基因等位基因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2,P〉0.05)。传递不平衡检验结果发现KCNN3基因等位基因传递不存在连锁不平衡(χ^2=3.000,P=0.0833)。结论 本组研究对象中,KCNN3基因第1外显子1137~1140的4个碱基缺失的发生率少;分析结果提示KCNN3基因第1外显子1137~1140的4个碱基缺失的等位基因与精神分裂症无关联。  相似文献   
97.
为分析多发性骨髓瘤 (multiplemyeloma,MM )细胞对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可变区 (VH)基因家族的取用 ;根据VH 基因突变特点 ,揭示MM细胞的起源。以重链基因可变区 (VH1 VH6 )基因家族特异性引物 ,用PCR法扩增骨髓瘤细胞系CZ 1细胞和 98例MM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VH 基因片段 ,纯化后的PCR产物和pMD18 T载体连接并转化JM10 9细菌 ,经克隆鉴定后 ,目的DNA片段用末端双脱氧法测定DNA序列 ,和其对应的胚系基因序列比较。结果表明MM细胞对各VH 基因家族的取用顺序为VH3>VH1>VH4 >VH2 >VH5 >VH6 ;MM细胞VH 基因互补决定区 (CDR )氨基酸替换性突变 (R突变 ) /氨基酸静寂性突变 (S突变 )等于 9 6 7,而骨架区 (FR )R/S等于 0 87,而且随着疾病的进展 ,IgVH 基因并不发生进一步的突变。结论是MM前体细胞在进行VDJ基因重排时 ,对VH 基因家族的取用和基因家族相对大小有关 ;MM细胞可能起源于已经发生抗原选择和体细胞突变的B记忆细胞或前浆细胞。  相似文献   
98.
本文阐述了Leber遗传性视神经病在临床上的特征:在20 ̄30岁发病的亚急性视神经病,累及双眼,视力下降至6/60以下,中央视野严重缺损,色觉丧失,且视力很少能够恢复。视力严重及永久丧失,最近发现,在患有LHON家族中线粒体DNA发生多种突变,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并可有助于判断预后和认识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99.
临床病例 病例1:女,26岁,不全流产查因,核型为46,XX/45,XX,-18,(2/60)/46,XX,d el(18)(pter→p11q11qter)(2/60); 病例2:男,24岁,妻难免流产,核型为46,XY/45,XY,-22,(2/60)/46,XY,-22, mar; 病例3:女,25岁,孕3产0,自然流产1次,死胎2次(均在5-6个月),核型为46,XX,/46,X X,del(2)(pter→p12),(2/60)/45,X(2/60); 病例4:男,27岁,表型正常,妻生育一胎21三体,核型为46,XY/46,XY,b(16)(q22:)( 14/30);妻子核型正常. 病例5:例4之女,核型为46,XX, 21,rob(21;21),b(16)(q22:) mar.  相似文献   
100.
线粒体DNA突变与人类肿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线粒体是哺乳动物核基因组外唯一有自主复制能力的细胞器 ,它通过氧化磷酸化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OX-PHOS)过程产生机体所需的能量 ,并且以 ATP的形式储存起来。有关报道认为线粒体 DNA突变与细胞凋亡、肿瘤的形成与发展以及人类衰老过程都是紧密联系的。本文就线粒体 DNA突变与大肠癌、乳腺癌、胃癌、卵巢癌等实体瘤以及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之间的关系做一简单的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