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8篇
  免费   30篇
  国内免费   20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30篇
临床医学   42篇
内科学   44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7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4篇
综合类   129篇
预防医学   13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43篇
  1篇
中国医学   19篇
肿瘤学   49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探讨BRCA1表达与吉非替尼治疗EGFR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疗效关系。方法:纳入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1月确诊为EGFR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患者50例,口服吉非替尼进行治疗,直至疾病进展或者出现不可耐受的毒副反应,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GFR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BRCA1的表达情况,并通过收集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吉非替尼对EGFR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病人的治疗效果。结果:BRCA1高表达率为36.00%(18/50),BRCA1高表达组吉非替尼有效率为33.33%(6/18),BRCA1低表达组吉非替尼有效率为68.75%(22/3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非替尼治疗EGFR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BRCA1低表达患者受益比高表达患者明显,BRCA1可以作为吉非替尼治疗EGFR突变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突变型P53与Bcl-2蛋白的表达及意义。方法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突变型P53与Bcl-2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将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突变型P53与Bcl-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肺组织(P〈0.05)。突变型P53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P〈0.05),而Bcl-2表达与之无关(P〉0.05)。突变型P53与Bcl-2蛋白的表达有相关性(P〈0.05)。结论小细胞肺癌组织中突变型P53蛋白与预后有关,Bcl-2蛋白与预后无关。  相似文献   
93.
目的:构建胃癌及其癌前病变组织芯片,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研究P73和mP53基因编码蛋白在胃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收集2003-2004年辽宁省肿瘤医院和中国医大附属一院104例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标本构建两个组织芯片蜡块,组织样品直径为1 mm.采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胃癌组织中P73和mP53蛋白的表达,观察分析其与胃癌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关系.结果:P73基因编码蛋白在胃癌、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病变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远癌正常胃黏膜(90.1%,44.0%,80.0%vs 17.9%,P<0.01).Borrman Ⅲ/Ⅳ型胃癌P73蛋白阳性表达率(92.9%/100%)显著高于BorrmanⅡ型胃癌(57.1%)(P<0.05).伴转移胃癌组P73蛋白阳性表达率(淋巴结转移组94.4%,肝转移组100%,卵巢转移100%)显著高于无转移组(76.2%)(P<0.05).胃癌组织中P73蛋白表达与mP53蛋白表达密切相关(χ2=9.6736,P<0.01).结论:P73蛋白表达与胃癌恶性病理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其虽与抑癌基因P53同源,但与mP53蛋白表达呈正相关,提示其可能作为P53的一种模拟突变体在胃癌发生、发展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94.
目的检测宫颈癌组织中hMLH1、hMSH2和突变型p53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子宫颈癌组织68例和慢性宫颈炎组织21例中hMLH1、hMSH2及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结果宫颈癌与慢性宫颈炎组织中hMLH1、hMSH2和突变型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宫颈癌组织中:hMLH1蛋白表达阳性组中突变型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与阴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MSH2蛋白阳性组中突变型p53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阴性组(P〈0.01)。结论hMLH1及hMSH2基因的缺陷及突变型p53的异常表达与宫颈癌的发生发展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95.
乳宁Ⅱ号对Ca761小鼠乳腺癌增殖及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乳宁Ⅱ号对Ca761小鼠乳腺癌移植瘤模型肿瘤抑制率以及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Ca761细胞2×106个移植于615系小鼠右腋皮下,建立小鼠乳腺癌移植瘤模型.造模后将48只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12只.模型组用生理盐水灌胃,CTX组用CTX腹腔注射,中药组用乳宁Ⅱ号灌胃,中药加CTX组用乳宁Ⅱ号灌胃及CTX腹腔注射.至种植后第21天脱颈处死小鼠.观察肿瘤重量,检测肿瘤组织细胞凋亡发生率,以及移植瘤组织P53、bcl-2癌基因蛋白表达.结果:CTX组、中药组和中药加CTX组瘤重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叉(P<0.05).其中中药组瘤重抑制率更低于CTX组与中药加CTX组(P<0.05).中药组、CTX组、中药加CTX组凋亡细胞数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药加CTX组与中药组、CTX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性意义(P<0.05).中药组、中药 CTX组P53IRS平均值,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而CTX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中药组、CTX组、中药加CTX组bcl-2阳性表达率,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乳宁Ⅱ号诱导乳腺癌细胞凋亡,主要是通过抑制突变型P53的表达来实现的,而对bcl-2介导的抑制细胞凋亡体系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96.
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MCV)抗体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诊断价值.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117例RA患者(RA组)和42例正常对照的血清抗MCV和抗环瓜氨酸多肽(CCP2)抗体,用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同步检测类风湿因子IgM(RF-IgM),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抗MCV抗体对RA的诊断价值.结果:抗MCV和抗CCP2抗体的诊断界值分别为21 U/mL、12 U/mL时,2者对RA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75.6%和66.7%,特异性分别为92.5%和98.1%,2者联合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63.2%和98.7%;抗MCV抗体的ROC曲线下面积(AZ)为0.853(95%CI0.801~0.906),抗CCP2抗体的AZ为0.910(95%CI 0.873~0.946),2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90,P=0.230).2者联合的AZ为0.923(95%CI 0.831~0.957),与抗MCV和抗CCP2抗体单独测定的AZ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Z=2.190,P=0.080;Z=1.670,P=0.120).结论:抗MCV抗体在诊断RA时与抗CCP2抗体效果相当,2者联合检测并无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7.
目的 探讨突变型p53在颅底脊索瘤中的表达与患者预后及临床特点的关联,并在细胞层面验证突变型p53在颅底脊索瘤中的功能。方法 纳入2005年1月—2014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颅底脊索瘤患者49例,应用石蜡切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突变型p53表达与颅底脊索瘤患者预后及临床特点的关系。应用siRNA敲降脊索瘤细胞系UCH-1中的p53基因,分析敲降前后细胞功能的变化。结果 在蛋白水平,突变型p53表达水平是肿瘤术后进展的风险因素,随突变型p53表达水平升高,肿瘤进展风险增加(OR:1.040,95%CI:1.007~1.073,P=0.016);另外,骨质浸润型肿瘤较非浸润型中突变型p53表达升高(t=3.319,P=0.002),质地硬的较质地软的肿瘤突变型p53表达升高(t=-3.503,P=0.001),血供丰富型较不丰富型肿瘤突变型p53表达升高(t=2.081,P=0.043)。细胞水平,与对照组相比,p53敲降组的细胞活力在不同时间点间有差异(F=305.715,P=0.000);p53敲降组细胞凋亡率低于对照组(t=-3.961,P=0.017);与对照组相比,p53敲降组在第6(t=-5.232,P=0.014)、12(t=4.778,P=0.017)及24(t=-9.303,P=0.003)小时穿透至下室的肿瘤细胞均增多。结论 颅底脊索瘤中突变型p53表达升高可导致术后肿瘤进展风险增加,其表达与肿瘤质地、侵袭性和血供情况相关;突变型p53表达受抑制后脊索瘤细胞增殖和侵袭能力提高,凋亡减少。  相似文献   
98.
目的建立稳定表达点突变型DNA聚合酶β的细胞系。方法将已构建的点突变型DNA聚合酶β的真核表达载体用脂质体法转染中国仓鼠卵巢细胞.经G418筛选后得到稳定转染的细胞株,用RT—PCR方法鉴定点突变型DNA聚合酶βmRNA水平的表达。结果与结论建立稳定表达DNA聚合酶口的细胞株,为进一步研究突变的DNA聚合酶β的功能变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9.
胃癌染色体17p微卫星不稳定性及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微卫星不稳定性(MSI)及突变型p53基因在胃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PCR为基础的方法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了50例手术切除胃癌标本染色体17p的MSI及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结果胃癌MSI总阳性率为34%(17/50),突变型p5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36%,其中高-中分化腺癌MSI阳性率(66.7%)显著高于低分化腺癌(19.4%,P<0.01);肠型胃癌MSI阳性率(55.6%)显著高于胃型胃癌(20%,P<0.05)。MSI与胃癌部位、大小、浸润、分期及突变型p53蛋白的表达无显著相关性。结论研究提示,MSI在胃癌的发生中心能起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不同于由突变型p53基因介导的致癌机制。  相似文献   
100.
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了解抗突变型瓜氨酸波形蛋白(MCV)抗体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中的意义,并比较抗MCV抗体与类风湿因子(RF)、抗核周因子(APF)、抗角蛋白抗体(AKA)、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以及某些临床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166例研究对象,包括74例RA患者(其中早期18例,中晚期56例),50例非RA的风湿性疾病患者,42名健康对照,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的抗MCV抗体,同时检测其他相关自身抗体,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74例RA中抗MCV抗体阳性58例,对RA诊断的敏感性为78%,特异性为95%,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和71%。抗MCV抗体阳性的平均抗体浓度依次为(552±380)U/ml(RA组),(162±63)U/ml(非RA组),(63±46)U/ml (健康对照组)。RA组的平均抗体水平较高。抗MCV抗体和抗CCP抗体相关性最强(r=0.502,P=0.000),APF、AKA次之(r=0.369、0.408,P<0.01)。抗MCV抗体与各项临床、实验室指标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MCV抗体在RA中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且较APE、AKA与抗CCP抗体相关性强,可作为RA诊断的辅助指标。抗MCV抗体可能与病情活动度、功能状态无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