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9478篇 |
免费 | 5051篇 |
国内免费 | 142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267篇 |
儿科学 | 383篇 |
妇产科学 | 198篇 |
基础医学 | 1422篇 |
口腔科学 | 274篇 |
临床医学 | 13956篇 |
内科学 | 2835篇 |
皮肤病学 | 41篇 |
神经病学 | 3247篇 |
特种医学 | 1862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7篇 |
外科学 | 2294篇 |
综合类 | 14204篇 |
预防医学 | 2398篇 |
眼科学 | 262篇 |
药学 | 3360篇 |
128篇 | |
中国医学 | 830篇 |
肿瘤学 | 121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845篇 |
2023年 | 2293篇 |
2022年 | 3226篇 |
2021年 | 3867篇 |
2020年 | 2492篇 |
2019年 | 2231篇 |
2018年 | 1208篇 |
2017年 | 1984篇 |
2016年 | 2366篇 |
2015年 | 2239篇 |
2014年 | 3213篇 |
2013年 | 3265篇 |
2012年 | 4059篇 |
2011年 | 4336篇 |
2010年 | 3889篇 |
2009年 | 3747篇 |
2008年 | 3526篇 |
2007年 | 3038篇 |
2006年 | 2739篇 |
2005年 | 2363篇 |
2004年 | 1885篇 |
2003年 | 1602篇 |
2002年 | 1323篇 |
2001年 | 1153篇 |
2000年 | 864篇 |
1999年 | 679篇 |
1998年 | 490篇 |
1997年 | 306篇 |
1996年 | 257篇 |
1995年 | 141篇 |
1994年 | 109篇 |
1993年 | 63篇 |
1992年 | 58篇 |
1991年 | 29篇 |
1990年 | 26篇 |
1989年 | 36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骨肉瘤的MRI及DWI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骨肉瘤的MRI及DWI表现.方法 收集临床资料完整并经病理证实的骨肉瘤患者26例(年龄8~40岁,平均16.7岁),均行X线及常规MRI检查,其中16例应用msh-DWI序列进行扩散加权成像.参照常规MRI图,在ADC图测定骨肉瘤实质部分、坏死部分及肿瘤骨区域的平均ADC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病灶T1WI呈低~等信号,T2WI呈低~等或等~高信号,抑脂序列呈高信号.瘤骨在各序列上均呈低信号,瘤骨成分越多,信号越低.在DWI图中,16例骨肉瘤实质部分显示较高信号,肿瘤内坏死部分显示较低信号,病灶内肿瘤骨成分显示低信号.骨肉瘤实质部分的平均ADC值为(1.34±0.12)×10-3mm2/s,坏死部分的平均ADC值为(2.23±0.16)×10-3mm2/s,瘤骨成分的平均ADC值为(0.32±0.06)×10-3mm2/s.3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RI常规扫描结合扩散加权图像,可对骨肉瘤的组织构成进行初步推测,并能指导穿刺活检部位. 相似文献
972.
布氏杆菌性脊柱炎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布氏杆菌性脊椎炎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特点,以便提高对该病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 本组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布氏杆菌性脊椎炎的X线、CT、MR影像学及病理学资料回顾性分析,并与已确诊的脊椎结核影像学资料作比较.结果 本组病灶均位于腰椎,以L4发病率最高(87.50%).骨破坏灶小而多发,多局限于椎体边缘,病灶周围明显增生硬化,新生骨组织中又有新破坏灶形成,但无死骨形成,椎间盘破坏轻,可伴有椎体小关节损害,少有或无椎旁脓肿形成.脊椎结核以椎体和椎间盘破坏为主,伴有死骨形成,椎旁脓肿和骨质疏松常见.结论 布氏杆菌性脊椎炎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学具有特征性表现,与脊椎结核可以作出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73.
974.
目的:探讨盆腔良性神经鞘肿瘤的MRI、CT特点,提高术前诊断准确性。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盆腔神经鞘肿瘤(神经鞘瘤11例,神经纤维瘤5例)的MRI、CT表现,并与术中及病理所见对照。结果:①所有16例盆腔良性神经鞘肿瘤均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缘光整;肿瘤平均直径8.2cm。12例位于骶前,其中2例伸入骶孔导致其扩大及周围骨质硬化(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各1例)。病变对周围脏器以推移改变为主,无明显外侵。大部分肿瘤密度或信号不均匀(11/16),但中央大片囊变更多见于神经鞘瘤(8/11vs.0/5)。增强扫描神经鞘瘤多呈环状强化(7/11),而神经纤维瘤多为不规则强化(4/5)。②术中发现大部分病灶包膜光整,易分离(9例),所有病灶均完整切除。③肿瘤剖面见不同程度的囊变,神经鞘瘤囊变范围相对较大。结论:典型的盆腔神经鞘瘤与神经纤维瘤表现为位于骶前较大的、圆形、边界光整的不均质肿块;可引起骶骨的吸收硬化,但不会侵犯邻近脏器;中央大片囊变或环状强化提示神经鞘瘤可能。 相似文献
975.
原发性及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原发性及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ABC)的影像学表现,评价其影像学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活检证实的动脉瘤样骨囊肿176例,其中原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111例,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65例。完整影像学资料共42例,均行X线检查,其中30例行CT检查,15例行MRI检查,9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结果:42例动脉瘤样骨囊肿平片上根据病变部位分偏心型22例、髓内型18例、骨旁型2例,大多数表现为偏心型膨胀性骨破坏;CT扫描可见25例不同程度骨膨胀、骨皮质内缘的分房状压迹和骨嵴影,皮质破坏断缺7例,15例见骨包壳,3例见液-液平面;15例MRI扫描表现为分叶状肿块,9例MRI表现为T1WI低、T2WI高信号囊腔,6例表现为混杂信号,囊间隔均为T1WI、T2WI低信号,6例行MRI增强扫描,均见间隔强化,5例见液-液平面。结论:原发性及继发性动脉瘤样骨囊肿具有一定的影像学特征,X线、CT及MRI三者结合能明显提高诊断正确率。 相似文献
976.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心肌损害,而只有存活心肌经血运重建后心功能得到改善,患者才能从中获益。因此,选择一种有效、准确的评价存活心肌的方法对选择治疗方案,决定是否进行血运重建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PET和SPECT是评价心肌存活的常用方法,近年来,随着MRI技术的迅速发展,临床应用也不断扩展,特别是心肌灌注延迟增强扫描显像的应用可从坏死组织中区分周围的存活心肌。 相似文献
977.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颅脑MRI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提高对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层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DASIL)的颅脑MRI表现的认识.方法 对一家系2代5例患者进行头颅常规MR和MR血管成像(MRA)检查.对经Notch3基因检查或皮肤组织活检超微病理检查确诊的3例和经MRI与临床诊断的1例CADASIL的MRI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MR检查的5例中4例CADASIL均获得明确诊断,1例排除诊断.4例CADASIL均见两侧颞叶、额叶和顶叶大致对称性皮层下与侧脑室旁白质病灶,呈长T1、长T2信号,但枕叶累及甚少且皮层不受累;O'Sullivan征阳性4例,皮层下腔隙性损害(SLLs)征阳性2例;3例半卵圆中心可见多发圆形或卵圆形囊性梗死即"黑洞",4例均见多发圆点状血管周间隙即"胡椒罐盖"样征象;4例全部显示胼胝体单发或多发斑片状显著长T1、长T2信号,其中2例伴萎缩;内囊前肢与外囊均受累,呈"人"字征;基底节和脑干可见单发或多发陈旧性腔隙性梗死灶;1例伴右侧小脑小片状梗死灶;4例全部有轻度至中度的脑干、小脑和大脑萎缩;MRA颅内Ⅰ-Ⅲ级较大动脉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 CADASIL的颅脑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为CADASIL的初诊和筛选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78.
目的 应用功能性连接MR成像(fcMRI)技术,观察中央沟附近脑肿瘤所致功能重组患者运动神经网络的改变,为理解肿瘤所致运动功能重组的机制提供新的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1.5 T MR成像系统,对6名正常志愿者及14例功能MRI(fMRI)显示运动功能重组的中央沟附近脑肿瘤患者行fcMRI.分别得到以正常受试者左和右主运动(M1)区、脑肿瘤患者肿瘤侧半球和非肿瘤侧半球M1区为种子体素(兴趣区)的功能连接图.对与以上种子体素呈明显相关的功能连接区的位置、范围、体积进行评估.将所测数据进行t检验和单向方差分析.结果 fcMRI显示6名正常志愿者单侧M1区的功能连接脑区遍布于双侧大脑半球,包括双侧M1区、双侧辅助运动区(SMA)、双侧运动前区(PMC区)等与运动相关的皮层,左右对称分布.左M1区的功能连接区[(9514.17±186.92)mm3]与右M1区者[(9364.67±382.75)mm3]范围基本一致,二者在体积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fcMRI显示:(1)与肿瘤侧M1区所连接脑区的体积[(11193.14±811.29)mm3]明显大于非肿瘤侧M1区的功能连接区[(6549.86±400.94)mm3](P<0.01).肿瘤组肿瘤侧M1区所连接的脑区与正常对照组单侧M1区的功能连接脑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者明显扩大(P<0.01),提示肿瘤侧M1区与其他运动相关脑区的功能连接增强.其连接脑区的范围与受累手对指运动时同层面fMRI显示的运动功能重组区范围基本一致.(2)肿瘤组非肿瘤侧M1区的功能连接区的体积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者有减少的趋势(P<0.01),特别是肿瘤侧半球内,提示非肿瘤侧M1区与对侧半球的功能连接破坏.结论 肿瘤组患者肿瘤侧M1区功能连接区的增多提示运动功能重组可能与运动功能传导路径重组或潜在运动路径补偿性开放有关.fcMRI是一种显示颅内肿瘤所致运动神经网络变化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79.
目的 总结肝脏孤立性坏死结节(SNN)平扫和动态增强MRI特征性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SNN的MRI征象,对病灶数目、形状、大小、部位、边界、平扫和增强后信号及强化方式进行评价.结果 病灶单发14例,另1例有2个病灶.平扫T1WI及T2WI各发现15和14个病灶,增强扫描发现16个病灶.14个病灶最大径≤3 cm.平扫T1WI病灶呈低信号5个,略低信号9个,1个呈等信号伴有周边低信号包膜及内部点状低信号.在T2WI病灶呈高信号5个,略高信号4个,略低信号3个,明显低信号2个,其中2个病灶内见点状或细线样极高信号.16例在增强扫描后各期均呈低信号,尤其在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明显低信号,边界及形态显示清楚.12个病灶形状不规则,4个病灶呈圆形或卵圆形.增强后病灶内部均未见强化,3个病灶在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可见细环状轻度强化的包膜.结论 SNN特征性MRI表现有助于与肝脏其他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980.
罕少见脑胚胎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影像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几种罕少见的脑胚胎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像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罕少见的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脑胚胎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MRI、CT表现.结果10例中,幕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6例,室管膜母细胞瘤2例,髓上皮瘤1例,非典型性畸胎样或横纹肌样瘤1例,其中,4例为婴幼儿和儿童.各肿瘤的病理组织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是确诊的依据.肿瘤均位于幕上,体积较大,形态多不规则,呈分叶状,信号、密度不均匀,坏死囊变多见;肿瘤实质CT平扫多旱稍高密度,MRI表现为T2WI呈等或较高信号,T1WI呈较低信号,增强扫描显著强化.结论罕少见脑胚胎性肿瘤患者的MRI、CT表现无明显特异性,结合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对其进行全面认识了解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