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8篇
  免费   43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45篇
临床医学   44篇
内科学   83篇
特种医学   4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200篇
预防医学   130篇
药学   19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0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目的 分析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和血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提供依据. 方法对2007年登革热监测、疫情处理的血清样本,用ELISA法检测IgM和lgG抗体,C6/36细胞分离病毒,荧光RT-PCR法检测核酸片分型;对登革热监测、疫情调查和实验室检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2007年报告登革热205例;抗体检测、荧光RT-PCR检测和病毒分离均证实疫情由登革病毒引起,血清型为登革病毒Ⅰ型;IgM阳性率发病第1~3 d为0,第4~7 d为11.8%~76.9%;不同性别患者IgM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岁组患者IgM阳性率高于20~79岁组(P<0.005);暴发疫点健康人群lgM阳性率为15.0%. 结论多种检测方法综合诊断有利于登革热疫情的控制;荧光RT-PCR法对暴发疫情的早期、快速诊断有重要意义,血清学法对早期诊断帮助有限;监测系统发现病例敏感性不高,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62.
目的 对广州市2009年新出现的3型登革病毒(DEN)株的E基因进行RT-PCR扩增和序列测定,探讨其来源及基因型.方法 收集广州市2009年登革热患者急性期血清,用C6/36细胞培养分离DEN,RT-PCR扩增病毒全长E基因,测序并绘制系统进化树,结合流行病学资料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9年采集的19份患者血清标本中,分离到7株3型DEN株,RT-PCR扩增后测序获得E基因序列,7株DEN3病毒E基因均由1479个碱基组成,编码493个氨基酸,基因序列未见插入或缺失,分析发现7株病毒来自两个不同的亚型:09/GZ/1081、09/GZ/1483和09/GZ/10806属于东南亚/南太平洋型,09/GZ/10616、09/GZ/11144、09/GZ/11194和09/GZ/13105属于印度次大陆型,各亚型群内毒株序列同源性较高.结论 广州市2009年DEN3为输入性,分属两个基因型.  相似文献   
63.
抗登革病毒的药物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登革病毒(DV)的现代分子病毒学研究进展,通过对已有的抗病毒药物的抗DV作用、抗DV的可能途径和天然产物的抗DV作用等方面的综述,展现了抗DV药物的研究现状,认为现有的抗病毒药虽然体外试验抗DV有效,但并没有显示出经得起体内试验的检验。对DV致病机理的进一步认识和分子病毒学的发展为抗DV药物的设计提供了一些新靶点,虽离发展出有效力的抗DV药物还有很大距离,但在天然产物的研究中却发现了可喜的苗头。指出今后抗DV药物的发展方向为:(1)建立较好的动物模型,进行机理研究和药物筛选;(2)在机理研究基础上,合成抗DV有效药物;(3)在天然产物中寻找抗DV药物,特别是应加强从中草药中筛选出抗DV药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64.
1978~1991,广东省登革热流行期间,采集疑似登革热患者急性期血标本437例,其中用新生小白鼠分离145例,阳性30例,阳性率为20.68%;C6/36细胞分离351例,阳性187例,阳性率53.8%,。59份血标本用配对方法检测,表明C6/36细胞分离登革病毒敏感性高于新生小白鼠(P<0.01)。病毒分离结果还表明不同型别的登革病毒对新生小白鼠敏感性不同,同型不同年份分离的登革病毒株对新生小白鼠敏感性也不同。  相似文献   
65.
建立斑点免疫结合法(DIA)测定抗体相对亲和力。用此法出定了登革病毒Ⅱ型非结构蛋白NS1四株单克隆抗体(McAbs)的相对亲和力,4株McAbs对NS1的亲和力各不相同。按50%最大结合浓度分析,抗体株6─1/C为0.05μg/ml.1─7/F为0.67μg/ml.5D为25.00μg/ml,3─11/C为57.00μg/ml。以上结果为应用这些单克隆抗体提供了依据。同时,说明用DIA法测定McAb相对亲和力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6.
67.
云南白纹伊蚊感染,传播登革和乙型脑炎病毒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云南株白纹伊蚊通过吸食含病毒的血餐或叮吸有病毒血症的小鸡血,能感染登革和乙型脑炎病毒,并能在蚊体内增殖。感染蚊经叮咬吸血,能将这两种病毒传播给乳鼠或小鸡。雌蚊感染后第10天,对乳鼠的传播率登革1、2、3、4型和乙型脑炎依次为22.22%、37.50%、25.00%、44.44%和37.50%;对小鸡的传播率登革4型和乙型脑炎分别为100%和66.67%。实验结果表明,白纹伊蚊在登革和乙型脑炎病毒保存和传播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8.
登革3型病毒单克隆抗独特型抗体的研究秦鄂德,徐品芳,司炳银,于曼,杨佩英,阎国珍(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学流行病学研究所)独特型-抗独特型免疫网络学说的建立,揭示了免疫系统中存在的部分抗独特型抗体可模拟抗原的作用。近十多年的研究表明,抗独特型抗体可作为...  相似文献   
69.
70.
非同位素标记探针检测登革病毒RNA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地高辛配基(Digoxigenin,Dig)、生物素(Biotin,Bio)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orseradishperoxidase,HRP)分别标记登革病毒2型(Denguevirustype2,Dv2)的cDNA,制备三种非同位素标记探针,与感染DV2的C6/36细胞上清中病毒核酸做斑点杂交。结果表明:三种标记探针均只与DV2-RNA呈强阳性杂交反应,显示DV2型特异性;Dig-探针最灵敏,可检出DV2-RNA的最小量为0.1pg,其次为HRP-探针(可检出0.3pg)和Bio-探针(可检出1~3pg)。用PCR技术制备探针并同步标记比其他方法简便、快速,只需少量模板数小时内可获得足够量的标记探针,是值得推广使用的标记探针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