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0980篇 |
免费 | 8477篇 |
国内免费 | 3945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63篇 |
儿科学 | 1010篇 |
妇产科学 | 478篇 |
基础医学 | 2275篇 |
口腔科学 | 287篇 |
临床医学 | 13555篇 |
内科学 | 10851篇 |
皮肤病学 | 968篇 |
神经病学 | 1232篇 |
特种医学 | 268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85篇 |
外科学 | 6906篇 |
综合类 | 36848篇 |
预防医学 | 7942篇 |
眼科学 | 284篇 |
药学 | 31505篇 |
363篇 | |
中国医学 | 44054篇 |
肿瘤学 | 191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7篇 |
2024年 | 1941篇 |
2023年 | 3610篇 |
2022年 | 4143篇 |
2021年 | 6074篇 |
2020年 | 4535篇 |
2019年 | 4028篇 |
2018年 | 2013篇 |
2017年 | 3625篇 |
2016年 | 3852篇 |
2015年 | 4556篇 |
2014年 | 7549篇 |
2013年 | 7094篇 |
2012年 | 8987篇 |
2011年 | 9469篇 |
2010年 | 8646篇 |
2009年 | 8332篇 |
2008年 | 8607篇 |
2007年 | 8003篇 |
2006年 | 7772篇 |
2005年 | 7538篇 |
2004年 | 6544篇 |
2003年 | 6412篇 |
2002年 | 5250篇 |
2001年 | 4762篇 |
2000年 | 4023篇 |
1999年 | 3101篇 |
1998年 | 2689篇 |
1997年 | 2297篇 |
1996年 | 2036篇 |
1995年 | 1521篇 |
1994年 | 1195篇 |
1993年 | 799篇 |
1992年 | 650篇 |
1991年 | 522篇 |
1990年 | 456篇 |
1989年 | 414篇 |
1988年 | 107篇 |
1987年 | 95篇 |
1986年 | 66篇 |
1985年 | 42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5篇 |
1958年 | 3篇 |
1957年 | 1篇 |
1956年 | 2篇 |
1955年 | 1篇 |
195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32.
目的观察丹酚酸B(salvianolic acid B,Sal B)对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诱导小鼠肝纤维化-肝细胞癌进程的影响,并探讨Sal B经由p Smad3C/p21介导的抑癌信号、p Smd3L/PAI-1/c-Myc介导的促肝纤维化-肝癌信号转换机制。方法昆明种♂小鼠100只,随机分组,DEN诱导小鼠肝纤维化-肝细胞癌模型,不同剂量Sal B(15、30mg·kg-1·d-1,ig)及阳性药秋水仙碱(0.2 mg·kg-1·d-1,ig)干预。于造模第12周、第16周分批处死小鼠,肝脏活检,苏木精-伊红(HE)染色、Van Gieson(VG)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学特征,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中p Smad3C、p S-mad3L、p21、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1,PAI-1)及c-Myc蛋白表达。结果正常组肝脏表面光滑、质地柔软,模型组第12周时肝脏表面粗糙、质地变硬,第16周时肝脏表面可见弥漫性结节、质地坚硬;而丹酚酸B干预组以上病变明显改善。HE及VG染色显示,正常组肝组织结构正常,模型组第12周时肝组织炎细胞浸润、胶原纤维增生,形成假小叶结构;第16周时肝小叶结构紊乱,细胞核变大、分裂相增多、异型性明显;Sal B干预组肝组织病变程度明显减轻。Western blot结果显示,正常组肝组织中p Smad3C、p Smad3L、PAI-1表达均较少,p21、c-Myc几乎不表达;模型组第12周时肝组织中p Smad3C无明显变化,p S-mad3L、PAI-1、p21表达增多,第16周时p Smad3C、p Smad3L、p21、PAI-1、c-Myc表达皆有增加;而Sal B干预组第12周时p Smad3C、p21表达明显增加,p Smad3L、PAI-1蛋白水平明显降低,第16周时p Smad3C表达明显增加,p21几乎无变化,p Smad3L、PAI-1、c-Myc表达明显降低。结论Sal B延缓DEN诱导的小鼠肝纤维化-肝细胞癌进程,其机制可能与调控p Smad3C/p21、p Smad3L/PAI-1/c-Myc信号转换有关。 相似文献
33.
34.
目的探讨康妇消炎栓联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收治的盆腔炎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32例。对照组采用抗生素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康妇消炎栓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腔游离液体深径、炎性包块及盆部疼痛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的腔游离液体深径、炎性包块、盆部疼痛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康妇消炎栓联合抗生素治疗盆腔炎患者的应用效果显著,临床症状和生命质量均得到改善,减轻了疼痛感,提高了治疗效果,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35.
正自Wilmore和Dudrick1968年[1]首次报道在一位肠道闭锁的新生儿将中心静脉置管用于静脉营养支持获得正常的生长发育,人类使用成熟的肠外营养支持技术已经近50年,这50年同样是短肠综合征这一肠衰竭核心疾病治疗发展的50年,这一过程中,随着肠外营养的普及,短肠综合征的治疗模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从不治之症发展到今天的多种治疗手段并用,其治疗模式演变伴随着整个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倍美力软膏配合复方甲硝唑栓对老年性阴道炎患者血清性激素及微量元素的影响,以进一步了解复方甲硝唑栓配合雌激素药物对阴道上皮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来该院就诊的118例老年性阴道炎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9例。对照组采用复方甲硝唑栓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倍美力软膏配合复方甲硝唑栓进行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评分及治疗前后血清性激素水平与微量元素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阴道炎症状评分[(0.3±0.1)分]、阴道健康评分[(16.1±2.3)分]及阴道脱落细胞成熟指数[(75.0±10.1)分]改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1.0±0.3)分、(11.9±3.0)分、(62.2±9.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清中黄体生成素(LH)、卵泡刺激素(FSH)水平分别为(33.6±9.5)U/L和(58.4±18.9)U/L,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雌二醇(E_2)水平为(18.6±4.2)pg/ml,较对照组患者(15.0±3.9)pg/ml变化显著(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血清中Fe、Cu、Zn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6.6%)显著高于对照组(6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18,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分别为1.69%和3.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甲硝唑栓配合雌激素药物治疗老年性阴道炎较单独应用复方甲硝唑栓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37.
祝河忠陈佳娟申晓彧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8,(14):1630-1633
目的观察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α激活物(K877)对血凝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LOX-1)及前蛋白转化酶枯草溶菌9(PCSK9)表达的影响。方法制备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将细胞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多聚肌苷酸组、K877组和联合组(K877+多聚肌苷酸组)。正常组,以DMEM培养基培养;模型组,在培养基中加入ox-LDL 50μg·mL^(-1)培养24 h。多聚肌苷酸组,多聚肌苷酸250μg·mL^(-1)预先作用内皮细胞2 h,再加入ox-LDL 50μg·mL^(-1)培养24 h。K877组,K877 0.2μmol·L^(-1)预先作用内皮细胞2 h,再加入ox-LDL 50μg·mL^(-1)培养24 h。联合组,加入多聚肌苷酸250μg·mL^(-1)和K877 0.2μmol·L^(-1)预先作用内皮细胞2 h,最后加入ox-LDL 50μg·mL^(-1)培养24 h。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PCSK9与LOX-1 mRNA的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多聚肌苷酸组、K877组和联合组的PCSK9 mRNA分别是0.35±0.02,1.05±0.03,0.79±0.02,0.58±0.02,0.46±0.01;这5组的LOX-1 mRNA相对值分别是0.12±0.01,0.88±0.02,0.46±0.01,0.25±0.01,0.11±0.01,模型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多聚肌苷酸组和K877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联合组与单一药物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K-877可抑制ox-LDL诱导HUVEC的PCSK9 mRNA表达,LOX-1参与了该过程。 相似文献
38.
《中国药物与临床》2018,(1)
目的本文旨在探索单纯支架取栓治疗对于存在静脉溶栓禁忌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山西省人民医院,太原市中心医院及解放军264医院就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纳入标准包括大动脉闭塞,存在静脉溶栓禁忌,发病时间在6 h内等,给予支架取栓治疗或药物治疗,治疗前后给予神经科量表评定,包括改良Rankin量表(m R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治疗前后相关量表评分及治疗后血管再通率、并发症、病死率、症状性颅内出血率等进行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43例患者,其中23例患者接受了支架取栓治疗,20例患者接受了常规药物治疗。相对于常规药物治疗组,取栓组患者更年轻(59±13)岁和(69±12)岁,P=0.009,女性更多(65%和30%,P=0.021)。治疗后72 h平均NIHSS评分,取栓组为10(7,15.5),低于常规药物治疗组(P=0.043),也低于取栓组治疗前评分(P<0.01)。取栓组中患者治疗后90 d m RS评分0~2级的率更高(48%和5%,P=0.002),血管再通率(脑梗死溶栓系统等级评分2b/3级)明显升高(87%和5%,P=0.001)。2组患者在病死率(9%和15%,P=0.52)和症状性颅内出血率(0和15%,P=0.054)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大动脉闭塞且有静脉溶栓禁忌的患者进行支架取栓治疗,可改善患者3 d内的NIHSS评分,改善患者90 d的m RS评分,但不能降低患者90 d的病死率和症状性颅内出血率。 相似文献
39.
40.
目的:观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 PA)通过miR-29对大鼠外周神经闭锁小带蛋白-1(ZO-1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健康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trol)、rt PA组(rt PA)和无催化活性rt PAi组(rt PAi)。3组大鼠分别在坐骨神经旁注射生理盐水、rt PA和rt PAi,2 h后利用real time 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方法检测坐骨神经内ZO-1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变化,并采用real time RT-PCR方法检测坐骨神经miR-29的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rt PA组大鼠坐骨神经周围注射rt PA后,ZO-1的mRNA表达下降(P 0. 05),Western Blot发现ZO-1蛋白表达水平下降(P 0. 05),免疫荧光检测同样发现ZO-1表达减少;无催化活性的rt PAi处理大鼠坐骨神经后,神经束膜内ZO-1的mRNA及蛋白水平同样明显下降(P 0. 05);与对照组相比,rt PA和rt PAi处理2 h后大鼠坐骨神经内miR-29表达均明显增高(P 0. 05)。结论:rt PA通过减少神经束膜中ZO-1表达水平,增加神经束膜通透性,其作用不依赖于其对凝血酶原复合物的催化功能,可能通过增加miR-29表达下调ZO-1蛋白表达水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