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1125篇 |
免费 | 8313篇 |
国内免费 | 399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63篇 |
儿科学 | 1015篇 |
妇产科学 | 478篇 |
基础医学 | 2273篇 |
口腔科学 | 287篇 |
临床医学 | 13559篇 |
内科学 | 10853篇 |
皮肤病学 | 968篇 |
神经病学 | 1232篇 |
特种医学 | 2686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85篇 |
外科学 | 6912篇 |
综合类 | 36856篇 |
预防医学 | 7946篇 |
眼科学 | 284篇 |
药学 | 31506篇 |
363篇 | |
中国医学 | 44054篇 |
肿瘤学 | 1910篇 |
出版年
2025年 | 5篇 |
2024年 | 1970篇 |
2023年 | 3610篇 |
2022年 | 4143篇 |
2021年 | 6074篇 |
2020年 | 4535篇 |
2019年 | 4028篇 |
2018年 | 2013篇 |
2017年 | 3625篇 |
2016年 | 3852篇 |
2015年 | 4556篇 |
2014年 | 7549篇 |
2013年 | 7094篇 |
2012年 | 8987篇 |
2011年 | 9469篇 |
2010年 | 8646篇 |
2009年 | 8332篇 |
2008年 | 8607篇 |
2007年 | 8003篇 |
2006年 | 7772篇 |
2005年 | 7538篇 |
2004年 | 6544篇 |
2003年 | 6412篇 |
2002年 | 5250篇 |
2001年 | 4762篇 |
2000年 | 4024篇 |
1999年 | 3101篇 |
1998年 | 2689篇 |
1997年 | 2297篇 |
1996年 | 2036篇 |
1995年 | 1521篇 |
1994年 | 1195篇 |
1993年 | 799篇 |
1992年 | 650篇 |
1991年 | 522篇 |
1990年 | 456篇 |
1989年 | 414篇 |
1988年 | 107篇 |
1987年 | 95篇 |
1986年 | 66篇 |
1985年 | 42篇 |
1984年 | 12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8篇 |
1981年 | 5篇 |
1958年 | 3篇 |
1957年 | 1篇 |
1956年 | 2篇 |
1955年 | 1篇 |
195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马绍云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13(12):1714-1714
我院自2005年4月至2007年3月对60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患者,采用泮托拉唑钠肠溶维生素K3治疗,取得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2.
23.
1 临床资料 4 0例患者均为住院病人 ,年龄最小 2 5岁 ,最大 5 5岁 ,以 30~ 4 5岁者居多 ;病程最短者 1个月 ,最长者 13a,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 ,粘液脓血便 ,腹痛和里急后重。结肠镜示 :肠粘膜糜烂溃疡 ,有的大片融合 ,边缘不规则。2 治疗方法 愈肠汤组成 :车前子 30 g,茯苓 30 g,白术 15g,黄连 10 g,葛根 2 5 g,桔梗 6 g,鱼腥草 30 g,蒲公英 30 g,白及 12 g,三七粉 (包 ) 6 g。水煎灌肠 ,温度在 34℃ ,同时加柳氮磺胺吡啶 (研末 ) 4 g,治疗 4周观察疗效 ,灌肠最长时间 8周。3 治疗结果3.1 疗效判断 参照 1993年全国慢性非感染性肠道… 相似文献
24.
急性肠系膜静脉形成(AMVT)是临床上较为罕见但预后严重的疾病,由于起病比较隐匿,早期临床表现较轻,往往延误诊治,是导致高死亡率的原因。典型临床表现是间隙性、弥漫性腹痛、厌食等症状,持续数日甚至数周。随后突然腹痛加剧.腹胀、呕吐、腹膜刺激征。及时抗凝治疗和肠系膜静脉取栓,恰如其分的对已坏死肠段予以切除,是减少并发症和降低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5.
肠球菌为条件致病菌,可引起菌血症,心内膜炎,泌尿系感染,腹腔感染,伤口等严重感染。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广泛应用,加之侵入性治疗以及过度使用氟喹诺酮类和口服头孢菌素类药物应用等因素,导致肠球菌耐药菌所致感染菌株及病例不断增加,已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由于这类细菌所引起的耐药菌感染治疗难度大,加之肠球菌对抗 相似文献
26.
张恩源 《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4,(119):71-72
五酯胶囊为木兰科植物S.Sphenanthera Rehd.et.Wiles(五味子)果实中提取的木酯素素衍生物精制而成,每粒含Sehizan—dvin A(五味子甲素)11.25mg。 相似文献
27.
外伤性小肠破裂49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腹部外伤中,小肠破裂伤是临床比较常见的腹内脏器伤,预后取决于伤情轻重,诊治的早晚.本院自1995年至2003年间,共收治外伤性小肠破裂49例,现将其诊断与治疗问题作一讨论.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消痔灵注射联合悬吊术治疗脱垂性痔的疗效。方法研究组60例,采用消痔灵注射内痔段黏膜下层后用可吸收线将痔体上提悬吊;设对照组60例,其中24例采用消痔灵注射,36例注射后加用外剥内扎术。观察对比两组病例术后疗效及随访6—15个月的疗效。结果消痔灵注射联合悬吊术后疗效优良率98.3%,单纯消痔灵注射疗法术后优良率71.7%,消痔灵注射联合外剥内扎术后优良率97%;随访6~15个月的优良率分别为98%、67.2%、96.9%。消痔灵注射联合悬吊术疗法较单纯消痔灵注射疗法优良率分别高26.6%、20.8%,较消痔灵注射联合外剥内扎术疗法高1.3%、1,1%。结论消痔灵注射联合悬吊术治疗脱垂性痔的疗效确切,显著优于单纯消痔灵注射疗法,与消痔灵注射联合外剥内扎术疗效一致,但术后反应及恢复时间均显著优于后者,且能更有效地保护肛垫。 相似文献
29.
出血患者血浆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加勤 《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5,4(10):3-4
为了探讨D-二聚体(D-dimer,D-D)与出血的关系。采用CA-6000血凝仪对198例出血患者和30例健康人员进行血浆D-二聚体的测定,结果显示脑出血、尿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鼻出血、产后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明显高于对照组,均有显著差异。从而显示出血患者体内存在纤溶活性的活化、还可能存在着凝血因子的活化,血中D-二聚体检测可作为疾病诊断和预后判断等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