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2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86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27篇
特种医学   13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9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为临床内侧颞叶结构的MRI诊断提供断层解剖学基础,方法:采用成人尸脑6例,经MRI扫描后,制成与MRI对应的0.5-1.0mm的火棉胶连续切片,并与相应的MRI图片作对照,比较。结果:详细描述了内侧颞叶结构的断面形态及对应的MRI表现。结论:MRI检查时,宜选择倾斜头脑状位的杏仁体-海马头部层面,海马体部层面观察相应的结构;乳头-丘脑束在海马旁回钩后部层面显示最佳;与MRI对应的火棉胶薄层连续切片技术,是研究脑断层解剖的一种简单,经济、准确、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52.
用诱发荧光的组织学方法结合落点法测量研究海马结构不同部分神经元内衰老色素(Lp)荧光颗粒含量。结果显示30月龄大鼠海马的CA_1、CA_3区和海马下托的锥体细胞以及齿状回的颗粒细胞内Lp 点核周质含量的百分比明显不同:CA_1区是32. 74±6. 27%;CA_3区是36. 53±8. 15%;海马下托为为29. 12±4. 75%;齿状回是21. 46±5. 2%,P<0. 05。表明海马结构各亚区神经元Lp 产生和累积的速度不同,也表明它们的衰老进程是不同步的。  相似文献   
53.
目的:为海马结构及其毗邻区域的影像诊断提供形态学依据和相关测值。材料方法:利用34例成人头颅标本,平行于眦耳线制作为连续水平断片;应用断面解剖学方法对海马结构、杏仁体、颞枕叶进行观测。结果:海马结构、杏仁体的显示水平分别在眦耳线以上24~42mm与18~30mm水平之间,海马结构、杏仁体、颞枕叶之横径、矢径都不存在侧差与性差。结论:对原始数据的标准化处理非常重要,海马结构、杏仁体是否存在侧差与性差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54.
用惊厥剂量 ( 10mg/kg)的红藻氨酸 (Kainicacid ,KA)诱发SD大鼠出现癫痫发作后 ,观察癫痫发作对海马结构内、海马门部位含生长抑素 (SOM)的抑制性中间神经元以及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 (DGCs)部位的脑啡肽及脑啡肽原mRNA表达的影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 ,在癫痫发作敏感性形成期 (KA后 5~ 7d)出现前 ,海马门区含SOM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进行性脱失 ,而海马苔状纤维 (MF)部位的具有兴奋和致癫痫作用的ENK免疫反应阳性纤维明显增多 ;KA后 2d在海马的DGCs部位开始出现脑啡肽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原位杂交技术显示 ,KA后海马DGCs部位脑啡肽原mRNA亦明显增加 ,其峰值出现在KA后 1d (P <0 0 1)。结果提示KA后海马结构内兴奋和抑制过程失衡 ,这很可能与KA后癫痫发作敏感性增强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索补锌对睡眠剥夺(SD)后大鼠脑认知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小平台水环境法制作大鼠SD模型,3天后通过Y-型迷宫行为测试结合NADPH-d组化与免疫组化ABC法,分别观察大鼠海马结构不同亚区内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与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SD组大鼠迷宫实验学会次数(89.3±25.3)较正常对照组大鼠(67.1±29.3)增加(t=1.81,P<0.05),补牛磺酸锌(5.9g/kg饲料牛磺酸锌水平)组大鼠的迷宫实验学会次数(71.9±21.4)较SD组减少(t=1.66,P<0.05)。与正常对照组大鼠海马结构的NOS(CA1:32.6±2.1;CA3:20.5±1.8;DG:27.5±1.8)活性和nNOS蛋白(CA1:68.3±4.1;CA3:41.7±2.5;DG:44.4±2.8)表达相比,SD组大鼠海马结构各亚区NOS(CA1:14.8±1.2;CA3:10.6±1.0;DG:13.1±1.3)活性和CA1区与齿状回nNOS蛋白(CA1:51.3±3.6;DG:41.6±2.7)表达减少(P<0.05),CA3区nNOS蛋白变化不明显(38.1±4.8,P>0.05)。与SD组大鼠相比,补牛磺酸锌组大鼠海马结构不同亚区内的NOS表达增加(CA1:27.2±2.8;CA3:15.3±1.6;DG:21.8±1.9,P<0.05),CA1区的nNOS蛋白表达增加(60.1±3.4,P<0.05),CA3和齿状回nNOS表达变化不明显(CA3:39.6±4.9;DG:42.8±3.5,P>0.05)。结论:牛磺酸锌对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有促进作用,其机理可能与上调海马结构NOS、nNOS表达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56.
人胎海马结构小白蛋白免疫反应神经元的分布与发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丁松林  孙卫文  郑德枢  颜焱华 《解剖学报》1999,(2):133-135,I008
了解人类海马结构神经元的发育。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16-38周人胎海马结构内小白蛋白免疫反应性神经元的分布和发育。结果PV-1R神经元最见于23周海马结构内,主要位于下托和CA1区的锥体细胞层和多形层,以下托为主。  相似文献   
57.
胚胎时期大鼠海马结构的发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胚胎时期大鼠海马结构的发育状况,用浸泡固定、石蜡切片、混合尼氏染色方法,观察了E14、E16、E18、E22天大鼠胚胎海马结构的发育过程。结果:E14天基本上能区分出海马原基。E16天海马原基背侧与下托部神经上皮延续,腹侧与隔区神经上皮及脉络丛基质相连续;此时海马原基可区分出3部分,即背侧的阿蒙角神经上皮,其下的原始齿状回神经上皮,腹侧的伞部胶质上皮。E18天海马裂形成,将阿蒙角神经上皮与齿状回生发基质区分开来;CA1区锥体层和海马伞开始出现,齿状回外臂和门也开始形成并第一次见向齿状回迁移的细胞。E22天海马裂消失,阿蒙角分子层与齿状回分子层贴在一起;CA1区锥体层增厚,CA3区锥体层出现并穿透门区;阿蒙角神经上皮变成单层结构,中间层变薄,仍见大量逗留的锥体细胞,海马槽形成;齿状回外臂轮廓出现,颗粒细胞呈单层排列,内臂起始部开始形成;CA3区中间层周围及个部附近见大量的细胞正朝门区迁移。研究表明:出生前阿蒙角CA1、CA3区锥体层已经形成,齿状回外臂的轮廓已形成,内臂刚开始出现,其轮廓将于出生后形成。  相似文献   
58.
老年大鼠学习记忆减退与海马结构的突触素改变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1  
洪岸  姚志彬 《解剖学报》1996,27(2):164-168
  相似文献   
59.
国人成年男性海马结构的冠状断层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海马结构在脑的冠状断层切面上的形态及变化,为临床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采用14例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年男性脑标本,制作垂直于连合间线(AC-PC间线)层厚4mm的冠状切面,对其前表面逐层照相;在典型切片的前表面上对海马结构进行观察测量。结果:从前往后,海马结构在第16~18冠状断层切面上出现,第24~26层面消失,其典型层面为7个,并获得了各层面海马结构的逐项解剖学参数。结论:在脑的不同冠状断层切面上海马结构有一系列的位置及形态变化,海马从前往后逐渐变小,齿状回则相反;海马从前往后由较宽变成略圆,其冠状面上的长轴先略向内上,再略向内下,然后又逐渐向内上至45°左右。  相似文献   
60.
健康人61 例海马体积测量———MR 扫描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采用MR扫描检测海马结构(HF)体积,建立标准化后HF体积的正常,探讨HF体积与年龄、性别、颅腔窖以及脑实质体积等因素的相互关系。方法 连续积累61例不同年龄的健康人(男29例,女32例),年龄6~82岁(平均37.8岁),用叠加法计算出双侧HF体积。以颅腔窖进行HF体积标准化,并求得HF体积的正常值范围。结果 右侧HF体积正常范围为2.196~2.952cm^3,左侧为2.062~2.7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