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8篇
  免费   181篇
  国内免费   111篇
耳鼻咽喉   6篇
儿科学   17篇
妇产科学   16篇
基础医学   213篇
口腔科学   17篇
临床医学   176篇
内科学   211篇
皮肤病学   37篇
神经病学   84篇
特种医学   64篇
外国民族医学   2篇
外科学   101篇
综合类   530篇
预防医学   60篇
眼科学   18篇
药学   148篇
  4篇
中国医学   70篇
肿瘤学   166篇
  2024年   47篇
  2023年   137篇
  2022年   134篇
  2021年   134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69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80篇
  2012年   77篇
  2011年   101篇
  2010年   106篇
  2009年   120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46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目的 探讨当归芍药散(DSS)调控泛素-蛋白酶体途径(UPP)改善SAMP8阿尔茨海默病(AD)模型小鼠认知能力的作用机制。方法 15只SAMR1小鼠为正常组,60只SAMP8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及DSS高、中、低剂量组(57.6、28.8、14.4 g·kg-1·d-1),连续灌胃给药8周。Morris水迷宫实验测试定位航行与空间探索能力;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检测海马CA1区神经元病理结构改变;免疫组化法(IHC)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海马β淀粉样蛋白(Aβ)和磷酸化(p)-Tau蛋白含量,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海马组织泛素(Ub)、泛素连接酶E3(E3)、26S蛋白酶体、泛素羧基端水解酶1(UCHL1)、UCHL3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逃避潜伏期延长(P<0.05),穿越平台象限次数和平台象限停留百分比减少(P<0.05);CA1区神经元明显减少、胞体聚缩;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和p-Tau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增多(P<0.05);Aβ和p-Tau蛋白水平升高(P<0.05);Ub mRNA和蛋白表达升高(P<0.05);E3、26S蛋白酶体、UCHL1、UCHL3 mRNA和蛋白表达下降(P<0.05)。与模型组比较,DSS高、中剂量组逃避潜伏期缩短(P<0.05),穿越平台象限次数和停留百分比增加(P<0.05);DSS各剂量组CA1病理改变明显改善;各剂量组β-APP及中、低剂量组p-Tau阳性染色细胞数量减少(P<0.05);各剂量组Aβ及p-Tau蛋白水平下降(P<0.05);各剂量组 Ub mRNA表达降低(P<0.05),高、中剂量组26S、E3、UCHL3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5),中剂量组UCHL1 mRNA表达升高(P<0.05);各剂量组Ub蛋白表达降低,高、中剂量组26S、E3、UCHL1+3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 DSS可改善SAMP8小鼠认知能力,其机制可能与降低UPP途径中Ub及升高E3、26S、UCHL1、UCHL3的表达,减少Aβ和p-Tau异常沉积有关。  相似文献   
32.
目的分析血清泛素C末端水解酶L1(UCH-L1)水平在轻型颅脑损伤中的意义及同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8月到2015年7月东莞市塘厦医院收治的30例轻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头颅CT阴性和阳性分为A、B两组;同时取30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用ELISA方法检测患者血清UCH-L1水平,分析患者轻型颅脑损伤程度与UCH-L1水平的关系,并评估患者预后质量。结果对照组血清UCH-L1水平明显低于观察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患者血清UCH-L1水平明显低于观察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A组患者GOS评分低于观察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UCH-L1可以作为鉴别轻型颅脑损伤的生物标志物,对患者预后质量的判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3.
目的:研究去泛素化酶24(USP24)基因在小鼠睾丸精子发生过程中的表达特征,初步探讨其在生精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USP24在不同周龄野生型小鼠睾丸组织以及成年雄激素受体敲除(ARKO)小鼠睾丸中的表达特征;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USP24启动子转录活性。结果:qPCR和免疫荧光结果表明,USP24基因在出生1周时表达水平较低,3周时急剧升高,随后维持在相似水平至第8周;USP24主要定位于支持细胞和生精细胞的细胞质;与野生型相比,USP24在ARKO小鼠睾丸表达降低;性成熟小鼠睾丸中,USP24定位于成熟精子头部后端及中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结果显示,睾酮刺激后USP24启动子的转录活性升高。结论:USP24基因的表达水平的升高与小鼠的性发育相关,且其蛋白在小鼠成熟精子上表达。USP24是受雄激素受体(AR)调控的靶基因。USP24可能参与调控小鼠的精子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34.
目的 构建重组泛素连接酶SH2-U-box、SH2-RING,并克隆进入pFlag-CMV4真核表达载体,为研究靶向降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cytic leukemia,CML)患者瘤细胞中过度活化的BCR/ABL,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提供基础.方法 设计引物,扩增接头分子Grb2的SH2结构域以...  相似文献   
35.
小泛素相关修饰物作为一个表达于全身多个器官的蛋白质家族,可对胞内多种转录因子、酶、蛋白质进行翻译后修饰.生理状态下,小泛素相关修饰物与胰岛β细胞的发育、成熟以及胰岛素的分泌密切相关.同时,它通过抑制机体自身免疫反应,减少胰岛β细胞凋亡而减缓1型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对此家族蛋白及其修饰过程的深入研究为治疗1型糖尿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6.
目的以Jab1为作用靶点探讨大黄素抗胰腺癌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293T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不处理)、大黄素组(20μmol/L大黄素处理)、Jab1组(转染HA-Jab1质粒),用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法测定胰腺癌PANC-1和As PC-1细胞系中Jab1与Smad4的蛋白表达。用免疫共沉淀(IP)测定大黄素组及Jab1对β-Tr CP1与Smad4结合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对照组及大黄素干预组PANC-1和As PC-1细胞系中Smad4蛋白表达。结果胰腺癌PANC-1细胞和As PC-1细胞中Jab1呈高表达,Smad4呈低表达,Jab1与Smad4呈负相关关系(P0.01)。293T细胞中Jab1能促使β-Tr CP1与Smad4结合,促进Smad4蛋白降解;而大黄素通过抑制β-Tr CP1与Smad4结合,增加Smad4的表达水平(均P0.05)。结论与Jab1的作用相反,大黄素可能通过抑制泛素化酶途径,抑制Smad4的降解,从而起到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37.
众多信号转导通路功能稳定是保持正常认知的生物学基础,其中,泛素蛋白酶体通路 (UPP)功能障碍会导致蛋白质降解出现障碍,神经元稳定性遭到破坏,出现神经元变性坏死。现通过介 绍突触可塑性中起关键作用的分子与UPP的相互关系,阐述认知功能障碍中UPP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38.
自噬是在溶酶体的介导下降解细胞内受损的分子物质和细胞内容物,进而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态。随着自噬作用机制的逐步揭示,其在心力衰竭中的分子作用机制也备受关注。心肌细胞在缺血、缺氧、饥饿等应激状态下,相应的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泛素-蛋白酶体遭受破坏,细胞内环境在发生改变过程中可观察到自噬活动的增加,并清除受损的蛋白质和细胞器等,进而阻止心力衰竭的进展。自噬不仅可以维持心肌细胞的内环境,而且也参与了心肌细胞的重构和凋亡,对维持心肌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如何调控心力衰竭中心肌细胞的自噬活动,将可能成为未来心力衰竭治疗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39.
40.
[目的] 从类泛素化(SUMO)角度研究丹参对缺血性脑血管病后的神经元保护机制。[方法] 原代分离培养SD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免疫荧光方法予以鉴定;制作神经元体外氧糖剥夺(OGD)模型,分为对照组、OGD组和丹参治疗组;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乳酸脱氢酶(LDH)含量,原位凋亡法检测凋亡细胞率;蛋白印记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SUMO-1和SUMO-2/3在细胞内的表达定量和定位情况。[结果] 所培养细胞高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微管相关蛋白-2(MAP-2),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神经元纯度大于95%;ELISA结果显示,3组中LDH含量对照组<丹参治疗组P<0.05),但SUMO-1无明显变化(P>0.05),而丹参治疗能够进一步提高SUMO-2/3的表达(P<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OGD神经元发生了SUMO-2/3由细胞浆向细胞核的明显移位现象,而丹参治疗能够进一步增强这种效果。[结论] 丹参能够通过诱导SUMO-2/3,而非SUMO-1的活化机制,发挥对缺血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