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9篇
  免费   259篇
  国内免费   79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5篇
基础医学   64篇
口腔科学   12篇
临床医学   406篇
内科学   346篇
皮肤病学   17篇
神经病学   15篇
特种医学   54篇
外科学   113篇
综合类   886篇
预防医学   180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1106篇
  23篇
中国医学   249篇
肿瘤学   124篇
  2024年   102篇
  2023年   347篇
  2022年   399篇
  2021年   347篇
  2020年   208篇
  2019年   148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85篇
  2016年   81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29篇
  2013年   135篇
  2012年   151篇
  2011年   118篇
  2010年   81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99篇
  2007年   110篇
  2006年   124篇
  2005年   109篇
  2004年   92篇
  2003年   95篇
  2002年   74篇
  2001年   81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氯唑沙宗和乙酰氨基酚复方制剂致重度过敏性休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 ,4 6岁。因肩胛部酸痛 1周 ,自服鲁南贝特 (氯唑沙宗和乙酰氨基酚复方制剂 ) 2片 ,10min后出现颈部微痒不适、畏寒、胸闷、头昏、出汗、心悸、肢麻、口周发紧。 2 0min后被送至急诊室。上述症状更重 ,并感呼吸不畅、腹胀痛、恶心欲吐、恐惧状、濒死感。体检 :血压 80 / 5 0mmHg(1mmHg =0 .1333kPa) ,心率 96次 /min。口唇紫绀、面色苍白、全身皮肤潮湿、四肢厥冷、末梢紫绀 ,无皮疹。两肺呼吸音正常。立即给氧 ,地塞米松 10mg静注 ,多巴胺 4 0mg静注 ,输液及心电监护。 10min后血压继续下降至 5 0 / 2 2mmHg ,心率 12 0次 /min ,…  相似文献   
72.
目的 观察利心丸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新野县人民医院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91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分为对照组(46例)和治疗组(45例)。对照组口服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50 mg/次,2次/d,后期根据患者具体病情,每2~4周倍增1次,直至200 mg/次,2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利心丸,3 g/次,3次/d。两组患者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6 min步行实验(6 MWT)、心功能指标、血清学指标。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95.56%)高于对照组(80.43%)(P<0.05)。治疗后,两组6 MWT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治疗组6 MWT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较治疗前均升高,且治疗组LVEF、SV、CO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H-FABP、ICAM-1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利心丸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片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疗效确切,可提高运动耐量,改善心功能,降低H-FABP、ICAM-1水平。  相似文献   
73.
目的观察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对植入心脏起搏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型钠尿肽前体(pro-BNP)及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方法36例既往植入心脏起搏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治疗组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贝那普利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前后血浆pro-BNP、CRP、IL-6、TNF-α、IL-10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血浆pro-BNP、CRP、IL-6、TNF-α、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10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浆pro-BNP、CRP、IL-6、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血浆pro-BNP(413±99.89)pg/L、CRP(7.04±1.22)mg/L、IL-6(14.66±3.44)ng/L、TNF-α(13.51±2.56)ng/L均低于对照组的(576±134.5)pg/L、(8.89±2.13)mg/L、(18.99±5.67)ng/L、(16.66±5.23)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发生1例高血钾症,暂停3 d药物加用呋塞米(商品名:速尿)缓解;未见血管性水肿情况,肝肾功能未见恶化。结论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可有效降低植入心脏起搏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血浆pro-BNP、CRP、IL-6、TNF-α水平,缓解临床症状,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4.
目的:建立利伐沙班原料药中金属催化剂镍残留的两种测定方法,并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方法一采用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方法二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结果:方法一在10~100 μg·L-1范围内线性良好,最低检出浓度为1.9 μg·L-1,方法检测限为0.2 μg·g-1,加标回收率平均为112%;方法二在0.5~20 μg·L-1范围内线性良好,最低检出浓度为0.056 μg·L-1,方法检测限为0.007 μg·g-1,加标回收率平均为97.9%。结论:6批样品的检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对结果的测量无明显差异,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具有分析速度快、检测限更低、灵敏度高以及可多种元素同时测定等优点,在重金属痕量分析检测方面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75.
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又称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包括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卒中的比例高达87%,主要治疗方式有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纤、神经保护及外科或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76.
摘要:对呼吸药学门诊就诊的1例结核性胸膜炎合并肺栓塞患者是否需要继续抗凝以及后续抗凝方案进行分析。患者处于3个月抗凝治疗后的延展期抗凝,由于深静脉血栓(VTE)危险因素未除,且无出血高危因素,建议继续予抗凝治疗。患者同时使用利福平与利伐沙班,利福平通过诱导CYP3A4和P-糖蛋白,可降低利伐沙班血药浓度,但分析患者状况,建议继续使用利伐沙班20mg,po,qd抗凝。1个月后随访,患者病情稳定继续利伐沙班抗凝治疗。  相似文献   
77.
目的:探究利伐沙班导致皮疹的特点,为患者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国内外数据库,获得利伐沙班致皮疹的病例报道文献,对病例的患者年龄、性别、既往病史,利伐沙班使用目的、使用剂量、联合用药,药品不良反应(ADR)出现时间、临床表现、处理、预后等信息,以及ADR关联性评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获得16篇文献(16例患者)。ADR患者男女比例为1∶1,>60岁老年患者11例(68. 7%)。16例患者中14例的利伐沙班给药剂量符合药品说明书规定,12例患者联用了其他药物;5例(31. 3%)患者用药后第3天出现皮疹,3例(18. 8%)在用药10 d时出现。16例均出现全身多处散在红斑,其中8例明确诊断为伴嗜酸粒细胞增多及系统症状的药疹综合征、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血清病和神经性水肿;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改善。5例患者关联性评价为"很可能有关",11例为"可能有关"。结论:临床工作中要关注利伐沙班导致的皮疹,长期服药患者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8.
79.
目的:观察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更换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后的疗效,分析相关因素对疗效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而转用二代 TKI(达沙替尼和尼洛替尼)的患者各25例,监测患者3个月或6个月时 BCR/ ABL 融合基因定量结果,分析患者在6个月达到 BCR/ ABL≤10%这一“最佳”疗效与换药原因、换药时分期、换药时血液学缓解状态、换药后依从性之间的关系。结果因耐药或不耐受而换用二代 TKI 的患者6个月达到 BCR/ ABL≤10%分别有16例(41.0%)和9例(81.8%);转用二代 TKI 时处于慢性期和进展期的患者6个月达到 BCR/ ABL≤10%分别有23例(76.7%)和2例(10.0%);转用二代 TKI 时未丧失完全血液学缓解(CHR)和丧失 CHR 的患者6个月达到 BCR/ ABL≤10%分别有16例(72.7%)和9例(32.1%);转用二代TKI 后依从性好和依从性差的患者6个月达到 BCR/ ABL≤10%分别有23例(74.2%)和2例10.5%)。结论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 CML 患者改用二代 TKI 药物可取得一定的疗效,且两种二代 TKI 药物(达沙替尼、尼洛替尼)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不耐受而换药的患者的疗效要优于因耐药而换药的患者;换药时处于慢性期的患者的疗效要优于换药时处于进展期的患者;换药时未丧失 CHR 的患者的疗效要优于丧失 CHR 的患者;服用二代 TKI 药物依从性好的患者的疗效要优于依从性差的患者。  相似文献   
80.
目的探讨血塞通联合利伐沙班预防下肢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疗效及对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下肢骨折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血塞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利伐沙班治疗。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DVT发生率、DVT早期诊断指标及血液流变学情况。结果观察组DVT的发生率为8.0%,明显低于观察组44.0%的DVT发生率,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天,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DVT早期诊断指标D-dimer、同型半胱氨酸和CRP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流变学方面,观察组治疗后红细胞压积、全血黏度和纤维蛋白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塞通联合利伐沙班是预防下肢骨折术后DVT发生的有效方案,可以明显降低DVT发生率,显著降低DVT的早期诊断指标,并改善患者血液高凝状态,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