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8篇 |
免费 | 5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18篇 |
基础医学 | 22篇 |
临床医学 | 33篇 |
内科学 | 6篇 |
神经病学 | 79篇 |
特种医学 | 13篇 |
外科学 | 19篇 |
综合类 | 75篇 |
预防医学 | 9篇 |
眼科学 | 2篇 |
药学 | 20篇 |
中国医学 | 3篇 |
肿瘤学 | 1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2篇 |
2022年 | 1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2篇 |
2019年 | 4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6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0篇 |
2012年 | 10篇 |
2011年 | 22篇 |
2010年 | 18篇 |
2009年 | 14篇 |
2008年 | 23篇 |
2007年 | 15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18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23篇 |
2002年 | 11篇 |
2001年 | 16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9篇 |
1995年 | 10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颅底脊索瘤是一种比较少见的先天性,生长缓慢的,具有侵袭性及局部破坏性的肿瘤。临床呈低度恶性表现,组织学呈高度恶性表现。由于颅底位置深,肿瘤往往与重要的血管、神经及脑干相联系,手术风险大。2006年3月我院成功完成1例复发性颅底斜坡脊索瘤切除术。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2.
应用MRI动态增强技术鉴别鼻咽癌放疗后枕骨斜坡纤维化与肿瘤复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背景与目的:枕骨斜坡是鼻咽癌复发的常见部位之一,因位置深在,周围解剖复杂,很难进行枕骨斜坡部位活检,只能根据临床表现及随访情况作出判断。早期鉴别鼻咽癌放疗后枕骨斜坡纤维化(Radiofibrosis,RF)与复发(RecurrentNPC,RNPC)十分困难。本研究对放疗后纤维化与复发的枕骨斜坡进行动态MRI检查,旨在了解这两种枕骨斜坡的动态增强特点,探讨动态增强MRI技术在鼻咽癌放疗后枕骨斜坡纤维化与复发的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将38例经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及第二附属医院放射治疗并随访1~5年的鼻咽癌患者分为2组:鼻咽癌枕骨斜坡放疗后纤维化组22例(RF组)及枕骨斜坡复发组16例(RNPC组)。常规鼻咽部MRI平扫后,行动态增强MRI检查。动态增强后,行常规增强T1WI扫描。应用分析软件,分别得到两组枕骨斜坡、髁突及鼻甲的最大对比增强率(Maximalcontrastenhancementratio,MCER)、到达最大对比增强率的时间(Tmax)及动态早期(40s时)对比增强率(CER40s)。结果:鼻咽癌放疗后枕骨斜坡纤维化,其MCER、CER40s较低,Tmax较长。而枕骨斜坡复发,其MCER、CER40s较高,Tmax较短,与放疗后纤维化斜坡明显不同。分别以枕骨斜坡CER40s≥150%、枕骨斜坡CER40s≥鼻甲CER40S、两者均符合作为诊断鼻咽癌枕骨斜坡复发的标准,枕骨斜坡CER40s≥鼻甲CER40s的敏感性最高(81.3%),而CER40s≥150%并且枕骨斜坡CER40s≥鼻甲CER40s时,特异性最高(86.4%)。结论:动态增强MRI技术对于鼻咽癌放疗后枕骨斜坡纤维化与复发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当CER40s≥150%并且枕骨斜坡CER40s≥鼻甲CER40s时,提示为鼻咽癌枕骨斜坡复发;当两者不一致时,应首先以枕骨斜坡CER40s≥鼻甲CER40s为标准,结合MCER、Tmax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53.
54.
1病历摘要男,38岁;车祸外伤后头痛2 h入院。入院时神志清楚,言语含糊,饮水后呛咳明显,复视,右眼外展受限,四肢活动正常。头颅CT示:可疑颅底斜坡硬膜外血肿,并延伸到桥小脑角,量约5 ml;经头颅MRI证实斜坡硬 相似文献
55.
目的总结一期经口前后联合人路手术治疗斜坡齿状突型颅底陷入症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预防并发症,促进早日康复。方法对36例斜坡齿状突型颅底陷入症患者术前加强心理护理,做好口、鼻腔清洁和消毒,重视健康教育。手术后做好体位护理,严密观察患者神志、生命体征,神经功能以及伤口情况,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口腔护理和饮食护理,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做好出院宣教。结果本组36例患者中,术后完全恢复生活自理者24例;术后症状较术前改善,但日常生活仍需要帮助者11例;因术后延髓麻痹、呼吸功能障碍,需长期依赖呼吸机者1例。临床总有效率达97.2%,显效率为66.7%。所有患者枕颈融合良好,无假关节形成。结论一期经口前后联合入路手术治疗斜坡齿状突型颅底陷入症,具有较大的难度和危险性,术后全面护理和正确的出院指导是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6.
1病例报告患者,男,38岁,因"间歇性头痛伴视物模糊1年余"入院。体检: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左眼外展障碍,双眼粗略视野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正常,病理反射阴性。CT:等密度信号;MRI:T1像斜坡部位等低信号占位,向前侵入蝶窦,并破坏斜坡骨质,与脑干界线清 相似文献
57.
儿童鼻内镜经蝶窦蝶鞍肿瘤手术作者报道2家医疗中心儿童经鼻内镜蝶窦肿瘤手术的经验。2000~2010年共27例儿童蝶窦肿瘤患者(男性11例,女性16例),中位年龄12.2岁,其中17例蝶鞍肿块,7例鞍上肿瘤,3例斜坡肿瘤。术前的神经、内分泌症状包括高颅内压、颅神经麻痹、癫痫发作、身高矮小、Cushing病、痛经、垂体功能减退症、ACTH 相似文献
58.
目的 定量研究颞下-耳前颞下窝入路各手术步骤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程度,为临床个体化的选择手术入路,保护重要结构功能提供可靠的解剖依据.方法 选择经10%福尔马林固定的成人头颈湿标本6具(12侧),模拟颞下-耳前颞下窝入路,并分成连续的五个步骤,用脑立体定向仪测定各步骤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面积,用游标卡尺测量颈内动脉垂直段的显露长度.结果 颞下岩前入路对颈静脉孔区的显露面积为(370.86±123.46)mm2,切除颞下颌关节,移位颈内动脉后显露面积显著增加(P<0.05).向前移位颈内动脉后,对颈内动脉前壁、侧壁的显露分别增至(13.69±4.54)mm和(12.64±3.84)mm,与切除颞下颌关节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颞下-耳前颞下窝入路自侧前方显露颈静脉孔区,前移颈内动脉后可显露颈静脉孔前缘,并显著增加对岩斜坡区和颈内动脉垂直段的显露.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经鼻蝶内镜外科技术在斜坡区脊索瘤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2004年8月至2011年10月对7例颅底斜坡区脊索瘤患者行经鼻蝶内镜手术共8次,其中1例因复发行2次手术,1例是复发病例.肿瘤位于中上斜坡及鞍区,或主体位于中上斜坡但向筛窦及眶内下壁明显突出,或呈广泛生长.7例患者均采用经鼻蝶内镜下切除肿瘤.结果 经鼻蝶内镜下全切肿瘤4例,次全切除2例,大部分切除1例.术后临床症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6例,无明显缓解1例.术后辅助放疗.随访3个月至4年,1例术后2年复发,再次手术,目前带瘤生存;1例复发外院再次手术后失随访;术后症状无明显缓解的1例病例,目前带瘤生存,一般情况较差;其余患者肿瘤无复发.结论 经鼻蝶内镜治疗斜坡脊索瘤可以更好地辩认深部结构,可以更近距离到达斜坡区,是斜坡脊索瘤治疗的一种较好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GE1.5TEXCITE III HD磁共振成像仪对颅底斜坡骨DWI成像的可重复性。材料与方法采用GE1.5TEXCITE III超导型磁共振成像仪、八通道头颈线圈,对30例健康志愿者在不同时间(24H-14D内)行两次DWI成像扫描。扫描完成后将图像传入adw4.2工作站,利用functool2软件得到两次扫描的ADC图并计算出ADC值、eADC值,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次不同时间行颅底斜坡骨弥散加权成像所得到的ADC和eADC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GE1.5TEXCITE III HD磁共振对颅底斜坡骨DWI成像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可进一步用于鼻咽癌累及斜坡的研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