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97篇 |
免费 | 82篇 |
国内免费 | 98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8篇 |
妇产科学 | 7篇 |
基础医学 | 61篇 |
临床医学 | 590篇 |
内科学 | 179篇 |
皮肤病学 | 1篇 |
神经病学 | 2篇 |
特种医学 | 67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591篇 |
综合类 | 801篇 |
预防医学 | 101篇 |
药学 | 353篇 |
7篇 | |
中国医学 | 126篇 |
肿瘤学 | 7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48篇 |
2022年 | 71篇 |
2021年 | 88篇 |
2020年 | 66篇 |
2019年 | 80篇 |
2018年 | 34篇 |
2017年 | 53篇 |
2016年 | 63篇 |
2015年 | 74篇 |
2014年 | 118篇 |
2013年 | 120篇 |
2012年 | 158篇 |
2011年 | 145篇 |
2010年 | 142篇 |
2009年 | 152篇 |
2008年 | 171篇 |
2007年 | 150篇 |
2006年 | 174篇 |
2005年 | 160篇 |
2004年 | 121篇 |
2003年 | 122篇 |
2002年 | 116篇 |
2001年 | 86篇 |
2000年 | 45篇 |
1999年 | 56篇 |
1998年 | 58篇 |
1997年 | 55篇 |
1996年 | 38篇 |
1995年 | 27篇 |
1994年 | 44篇 |
1993年 | 23篇 |
1992年 | 26篇 |
1991年 | 23篇 |
1990年 | 24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9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本文用一氧化氮合酶和乙酰胆碱酯酶双染法,对大鼠回肠肌间神经丛进行组织化学观察。结果发现三种不同染色的神经元:(1)乙酰胆碱酯酶阳性神经元(占82%);(2)一氧化氮合酶单染神经元(占16%);(3)一氧化氮合酶和乙酰胆碱酯酶双染神经元(2%)。以上结果提示,一氧化氮可以与乙酰胆碱共存于大鼠回肠肌间神经丛的少数神经元内。本文还对肠肌间神经丛内胆碱能神经元的类型和一氧化氮的作用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92.
维药骆驼刺提取物药理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对新疆维药骆驼刺植物中的化学成分提取分离并做药理活性研究,以确定维药骆驼刺的药理活性部位。方法:有机溶剂萃取法对植物中化学成分提取分离,通过体外抗氧化能力评价方法及对豚鼠离体肠管收缩作用实验对骆驼刺植物提取物做药理活性筛选研究。结果:体外抗氧化性测试表明骆驼刺提取物均有清除·OH自由基能力,其中乙酸乙酯提取部位效果最为显著,骆驼剌正丁醇提取部位对豚鼠离体肠管收缩运动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骆驼刺提取物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骆驼刺正丁醇提取部位对肠蠕动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93.
目的:总结腹腔镜下膀胱肿瘤根治术加回肠原位膀胱术的经验。方法:15例患者中男11例, 女4例, 年龄46~72岁,平均61.8岁, 采用5点穿刺法, 腹腔镜由脐部下缘导管进入, 手术者经左侧2个套管操作, 助手经右侧2个套管操作。从右到左分别游离输尿管中下段并进行盆腔淋巴结清扫, 输尿管暂不离断。男性患者先游离并离断输精管、 精囊, 前列腺后壁及前壁, 紧贴前列腺尖部离断尿道, 再行膀胱前列腺全切; 女性患者在行膀胱全切除的同时作子宫及附件切除。在下腹正中线上作长4~5 cm切口, 取出标本, 回肠拉出切口外, 取回盲部交界15 cm近侧隔离50 cm回肠段纵行剖开该肠后M形折叠形成贮尿囊, 将输尿管末段1 cm插入贮尿囊后顶部作吻合。贮尿囊最低位开口与尿道断端行6针吻合。结果:手术耗时5~8 h, 平均6.3 h, 出血量400~800 mL, 平均447 mL, 术后所有患者3~4 d肠道功能开始恢复,1个月行B超、 IVU及新膀胱造影检查示: 双肾显影良好, 无输尿管返流及梗阻, 新膀胱充盈良好, 容量约300 mL,15例患者均于术后4~6周内均恢复控尿能力, 无排尿困难及尿失禁症状。结论:腹腔镜下行膀胱全切除视野清楚, 有助于精确地处理盆底深部的重要结构, 术中出血少, 尿道括约肌损伤概率较小, 有助于减少术后肠粘连, 保护身体的免疫机制, 减少术后感染, 小切口取出标本, 体外构建贮尿囊, 吻合输尿管, 可缩减手术时间, 减少腹腔内污染。 相似文献
994.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肠镜检查和基因检测为患者提供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机会,基因诊断是FAP诊断的发展方向,是进一步研究FAP发病机制的关键。全结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ileal pouch-anal anastomosis,IPAA)和结直肠次全切除、回肠-直肠吻合术(ileorectal anastomosis,IRA)是治疗FAP的主要手术方式,尤其是腹腔镜的应用,为外科医生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新术式的提出及其安全性和有效性需要在临床工作中验证并持续改进和发展。FAP的结直肠外表现不可忽视,尤其是十二指肠癌及壶腹癌和硬纤维瘤(desmoid tumour,DT),已成为导致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本文就FAP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95.
病例1男,46岁。因“反复便血半余年”人院。其父因“结肠癌”早年病故,母亲健在。查体:贫血貌,心、肺正常;麒平坦,无肠型及蠕动波;全腹柔软,右上腹深压痛,无肌紧张及反跳痛,呆触及包块。肝脾未扪及,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结肠镜检:从肛门至回盲瓣见散在大小不等的息肉,横结肠近肝曲处可见菜花样肿物,组织脆,触之易出血。其活检报告为结肠绒毛管状腺瘤伴不典型增生、结肠腺瘤。于全麻下行全结肠切除及直肠黏膜剥脱,保留直肠下段肌鞘,“J”形回肠储袋一肛管吻合加回肠循环袢术。手术顺利,术后剖开肠管,见结、直肠内布满大小不等之息肉,横结肠近肝曲有2处溃疡型肿物。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探讨膀胱癌根治术后N型回肠膀胱替代术的手术方法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膀胱恶性肿瘤患者23例,腹膜外行膀胱根治性切除,截取35~40 cm回肠纵形切开后折叠形成N型贮尿囊,以改良乳头法将两侧输尿管分别移植于N型新膀胱的上臂两侧,贮尿囊底部与尿道4~6针吻合,将贮尿囊完全置于腹膜外.结果本组23例手术时间5.5~7 h,术中平均出血400 ml,术后随访2~27个月,平均16个月,原位回肠新膀胱控尿、排尿良好,术后静脉尿路造影、B超检查未见上尿路扩张,膀胱造影未发现输尿管返流,血生化检查正常,未发现新膀胱或尿道肿瘤复发.尿动力学检查,新膀胱最大容量为(340.5±65.8) ml,最大尿流率(17.5±6.8) ml/s,充盈期膀胱内压力为0~9 cm H2O,排尿期膀胱内压力为8~16 cm H2O,剩余尿0~55 ml.结论原位N型回肠膀胱替代术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新膀胱容量大,内压低,顺应性好,具有较好的尿控和排尿能力,明显提高了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是一种良好的尿流改道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97.
1病例介绍患者,女,37岁.主因腹部不适伴外阴部痒痛于当地诊治,B超提示:盆腔肿物,疑子宫肌瘤、左侧卵巢囊肿,建议手术治疗.患者要求保守治疗,遂前往当地一老中医处求治,予活血化瘀消之中药口服两个月.于1999年5月10日来我院妇科就诊,以同样诊断收住院,拟行手术治疗.头颈、躯干、四肢及心肺均未见异常,全腹软,肝脾不大,肠鸣音正常,下腹正中偏左可触及一肿物,双合诊发现子宫前位且增大如孕两个半月,偏左可及一儿头大小肿物,质中等硬,表面光滑,与子宫不易分开,活动度小.化验、心电图、胸片检查均正常,彩超诊断同B超.5月11日于腰麻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可见:子宫及双侧附件均无异常,肿物源于距回盲部110cm的回肠壁上,约20cm×20cm×19cm大小,呈球形,其包膜完整,表面光滑,与盆腔及子宫后壁紧密粘连.仔细分离粘连后,将肿物从腹腔内取出,以肿物为中心一并切除上下各约20cm肠管后行断端吻合术.离体组织病理检查回报:回肠平滑肌瘤.术后7d拆线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998.
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oral colon—specific drug delivery system,OCDDS)是指通过药物传递技术,使药物口服后在胃、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前端不释放药物,将药物运送到回盲部后释放而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一种新型定位给药系统。 相似文献
999.
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