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66篇 |
免费 | 137篇 |
国内免费 | 43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篇 |
儿科学 | 86篇 |
妇产科学 | 39篇 |
基础医学 | 72篇 |
口腔科学 | 6篇 |
临床医学 | 1236篇 |
内科学 | 239篇 |
皮肤病学 | 19篇 |
神经病学 | 52篇 |
特种医学 | 114篇 |
外国民族医学 | 1篇 |
外科学 | 225篇 |
综合类 | 1183篇 |
预防医学 | 583篇 |
眼科学 | 4篇 |
药学 | 552篇 |
8篇 | |
中国医学 | 393篇 |
肿瘤学 | 2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6篇 |
2023年 | 79篇 |
2022年 | 86篇 |
2021年 | 151篇 |
2020年 | 80篇 |
2019年 | 63篇 |
2018年 | 33篇 |
2017年 | 68篇 |
2016年 | 80篇 |
2015年 | 73篇 |
2014年 | 168篇 |
2013年 | 197篇 |
2012年 | 245篇 |
2011年 | 262篇 |
2010年 | 282篇 |
2009年 | 311篇 |
2008年 | 516篇 |
2007年 | 371篇 |
2006年 | 318篇 |
2005年 | 388篇 |
2004年 | 242篇 |
2003年 | 180篇 |
2002年 | 116篇 |
2001年 | 83篇 |
2000年 | 53篇 |
1999年 | 39篇 |
1998年 | 42篇 |
1997年 | 48篇 |
1996年 | 34篇 |
1995年 | 46篇 |
1994年 | 39篇 |
1993年 | 22篇 |
1992年 | 16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17篇 |
1988年 | 10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6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58年 | 4篇 |
1957年 | 1篇 |
195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8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库血加温输注对手术患者体温的影响.方法将100例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按常规输血,观察组输血前将库血置37 ℃水浴箱10 min,分别于麻醉前,麻醉后30、60、120 min,术毕,术后30、60 min观察患者腋温和寒战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麻醉后60 min至术后60 min不同时间腋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1);两组寒战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库血加温输注可以预防患者术中体温下降及寒战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手术耐受性. 相似文献
52.
陈菊芬 《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7,5(2):102-102
新生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体温波动大、产热少、而散热较多,自身体温的调节能力较差。易受周围环境温度的影响。所以,每天定时测量新生儿的体温成为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目前,临床多采用腋窝、直肠部位的温度作为新生儿的体温监测,而测量腋窝、肛门温度时,为了保证安全及温度准确,使体温计有效的接触皮肤并防止体温计失落或折断以及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那么就需要护士用手托扶体温计。2004年2月,我院开始对100例新生儿进行自身腋窝和背部体温测试的观察对照,证明新生儿背部测量体温是可行的。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3.
体温是重要生命体征之一,对体温的观测有助于明确诊断、判断病情和分析疗效。因此,测量体温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目前,临床多采用腋温或口温法监测病人体温,对消瘦或不能合作的病人则难以取得准确的数据。笔者1998年10月至1999年2月,通过对100例病人自身腋温和背部体温(简称背温)测量观察对照,探讨测量背温的临床实用价值和可行性,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4.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30岁,因上腹痛2 d,加重18 h,伴有恶心、呕吐于2005年11月4日入院.入院时查体:体温36.3℃,一般状况较好,皮肤、巩膜未见黄染,心肺检查无明显异常.腹平软,肝胆未触及,剑突下及右上腹压痛阳性,无肌紧张及反跳痛.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索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体温昼夜节律特征.方法:根据CFS诊断标准及临床研究大纲筛选20例CFS患者,配对筛选29例健康受试者,应用时间生物学的研究方法进行24 h核心体温动态检测,分析节律特征.结果:①两组体温都存在明显昼夜节律(P<O.001)且组问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CFS患者的体温节律紊乱特征是振幅减小和峰相位后移.结论:CFS具有内源性病理节律改变机制(体温调控系统功能减弱及内源性兴奋点后移),这一机制可能是CFS患者广泛存在持续疲劳、睡眠障碍、认知功能下降、情绪异常、食欲减退等临床表现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56.
目的:介绍无线体温监测系统在新型重组5型腺病毒载体埃博拉疫苗(简称埃博拉疫苗)Ⅰ期临床试验中的应用,比较其与水银温度计测量体温的灵敏度,并探讨疫苗免疫后发热的影响因素。方法:本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Ⅰ期临床试验,以江苏省泰州市12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18~60岁健康受试者为研究对象。运用无线体温监测系统对埃博拉疫苗接种后6 h内受试者的体温进行监测,同时用传统水银温度计每天测量体温1次。结果:无线体温监测系统测量并记录接种后6 h内总发热发生率及1级发热发生率均大于水银温度计,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显示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高是发热发生的保护因素(OR=0.752,P=0.001),免前5型腺病毒预存抗体高是发热发生的危险因素(OR=2.472,P=0.043)。结论:本研究首次将无线体温监测系统应用于埃博拉疫苗Ⅰ期临床试验。无线体温监测系统能连续监测体温,及时发现受试者体温异常改变情况。对于发热影响因素的探究有利于研究者正确解释发热的发生。 相似文献
57.
不同剂量顺式阿曲库铵在3种体温兔体内的代谢动力学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顺式阿曲库铵在3种体温兔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变化.方法:72只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保温组(C组)、高体温组(H组)和低体温组(L组),n=24,C、H和L组的直肠温度分别是38.5、41.8和34.5℃,并将每组再随机分为4组(n=6),即c Ⅰ一Ⅳ、H Ⅰ~Ⅳ和L Ⅰ~Ⅳ组,Ⅰ~Ⅳ组分别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0.33、0.66、0.99和1.32mg/kg.静脉给药后2、4、6、8、10、12、15、20、30、60、90、120min各取血2ml,并按标准制作标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药物浓度,并用3p97药代动力学软件借助计算机计算药物的消除半衰期(t1/2β)、清除速率常数(kβ).结果:(1)不同体温相同剂量间的比较:与C组相比,kβH组延长、L组缩短(P<0.01);t1/2βH组缩短、L组延长(P<0.01);CmaxH组降低,L组升高(P<0.05,P<0.01).(2)相同体温不同剂量间的比较:kβ和t1/2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kβ和t1/2β与剂量无关;C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每增加1倍初始剂量,Cmax增加.结论:体温变化会影响肌松药在兔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及其降解代谢过程,高体温时其降解速度加快,消除半衰期缩短;低体温则相反.在0.33~1.32mg/kg剂量.范围内,顺式阿曲库铵在兔体内的kβ和t1/2β与剂量无关,药代动力学特征可预测性好. 相似文献
58.
59.
60.
目的 了解外源性褪黑素对大鼠体温及活动度昼夜节律的影响及其可能的调节机制。方法 正常光照条件下,24h连续记录大鼠的体温及活动度的变化,以不同剂量褪黑素在不同的昼夜时间给药观察体温和活动度节律的变化。结果 大鼠的体温及活动度存在昼夜节律性,给药后昼夜节律性不消失;但体温振幅减小,中值降低。黑暗中期给药后,峰值位相显著延迟;活动度振幅增加,中值显著降低,峰值位相延迟。结论 外源性褪黑素不能使体温或活动度的昼夜节律消失,而只是改变昼夜节律的参数。褪黑素可分别调节体温和活动度的昼夜节律,但对活动度的调节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