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0篇
  免费   178篇
  国内免费   109篇
耳鼻咽喉   7篇
儿科学   119篇
妇产科学   99篇
基础医学   933篇
口腔科学   15篇
临床医学   160篇
内科学   563篇
皮肤病学   16篇
神经病学   110篇
特种医学   42篇
外科学   272篇
综合类   259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96篇
眼科学   53篇
药学   143篇
中国医学   28篇
肿瘤学   24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76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58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146篇
  2013年   175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144篇
  2006年   153篇
  2005年   123篇
  2004年   114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80篇
  1998年   88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70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62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34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22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27篇
  1984年   26篇
  1983年   22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21篇
  1980年   18篇
  1979年   20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7篇
  1969年   1篇
  196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 analysis was applied to detect t(12;21) using two yeast artificial chromosome probes and cosmid probes covering the TEL(ETV6) and the AML1 gene to clarify the incidence of abnormality of t(12;21) in Japanese childhoo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 (ALL). We detected seven TEL/AML1 fusion positive patients (9.5%), all of whom were diagnosed as B-lineage ALL, among 74 childhood ALL. On the other hand, no TEL/AML1 fusion positive patients were found among 37 adult ALL. The incidence among Japanese seemed to be lower than that among other nations. Of the seven patients with the TEL/AML1 fusion, five exhibited normal karyotype, one was t(8;12)(q11;p13), i(21q) and the remaining one exhibited a near-triploid karyotype in conventional G-banding. The FISH method clearly demonstrated that all patients with the TEL/AML1 fusion had subpopulations of leukemic cells with deletion of the normal TEL allele, which is signific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progression of leukemia with t(12;21).  相似文献   
62.
焦永红  段安丽  王京辉  卢炜  魏文斌  刘宁朴  吴晓  张方华 《眼科》2004,13(4):224-226,i001
目的 :针对应用 36 0°视网膜切开术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出现黄斑转位的患者 ,分析发生视网膜旋转、黄斑转位的原因 ,并探讨旋转性斜视和复视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2例因视网膜脱离合并严重前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患眼 ,行松弛性 36 0°视网膜切开术后视网膜复位 ,但发生黄斑转位。观察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双眼视功能、主客观偏斜和眼位情况、视网膜旋转度数及黄斑移位程度。结果 :病例 1随诊 2 1个月 ,术后 15个月取出硅油 ,视力从眼前光感提高到 0 0 1;病例 2随诊 3个月 ,硅油存留 ,视力从眼前光感提高到 0 0 3。 2例患者均有垂直和水平斜视 ,黄斑旋转 4 0°~ 5 0° ,黄斑移位约 1 5DD(discdi ameter,视盘直径 ) ,均有主观视物偏斜症状。结论 :36 0°视网膜切开术可能造成视网膜旋转、黄斑转位 ,出现旋转性斜视和复视。  相似文献   
63.
目的探讨染色体平衡易位与异常孕产的关系。方法采用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和染色体G显带分析,对612对有异常孕产史的夫妇进行染色体检查。结果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检出率为3.3%(41/1 224),其中常染色体相互易位占58.5%(24/41),罗伯逊易位占39.0%(16/41),嵌合易位占2.4%(1/41)。9例为世界首报染色体异常核型,分别为:46,XY,t(11;12)(q13;q21);46,XX,t(3;20) (qll;q11);46,XX,t(15;16)(pll;q13);46,XY,t(2;14)(p16;q31);46,XY,t(4;10)(q25;p15);46,XX,t(3;8) (p26;q11);46,XY,t(6;16)(q15;p13);46,XX,t(18;22)(p10;q10);46,XY,t(18;22)(p10;q10)mat。总妊娠127次,早期妊娠流产率为86.6%(110/127)。结论染色体平衡易位携带者的异常孕产以早期妊娠自然流产为主要表现。  相似文献   
64.
目的长期肠外营养(PN)患儿容易发生肝损害并发症,如肝脂肪变、胆汁淤积,甚至肝衰竭,其机制仍不清楚,可能和肠屏障功能障碍有关。近来双歧杆菌作为一种益生菌,在调节肠道微环境、保护肝脏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拟通过给PN幼兔添加双歧杆菌,探讨其保护机制。方法生后3周的新西兰种白兔27只,体重200~250g。分为3组,PN组10只,PN+双歧杆菌组8只,对照组9只。双歧杆菌组每日经胃管注入丽珠肠乐溶液1ml/只(含青春双歧杆菌0.5×108),PN组注入生理盐水1ml/只。PN持续10d,取血测肝功能、内毒素水平;作肝脏组织病理分级评分;作回肠黏膜显微测量;作内脏组织匀浆和血培养观察细菌移位。结果双歧杆菌组幼兔肝功能明显改善,血清总胆红素和胆汁酸含量较PN组显著下降(P<0.05)。病理切片显示双歧杆菌组幼兔肝小叶完整,细胞形态基本正常,个别存在轻度炎症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而PN组则出现明显肝细胞变性(主要为脂肪变性)、胆管增生和胆汁淤积。参照Loff肝脏病理学评分标准,显示PN组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双歧杆菌组(P<0.05),而双歧杆菌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肠道病理切片的计算机显微测量结果显示,双歧杆菌组幼兔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绒毛面积显著高于PN组(P<0.05),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PN组幼兔血浆内毒素水平显著升高(P<0.001),双歧杆菌组内毒素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内脏组织、器官细菌培养结果显示,PN组幼兔肠菌移位率明显高于双歧杆菌组(P<0.01)。结论双歧杆菌可能通过降低肠黏膜通透性,避免幼兔产生肠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保护肝功能。  相似文献   
65.
目的:研究视网膜下液(SRF)能否引起体外培养的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浆内蛋白激酶C(PKC)的激活和转位,探讨SRF与RPE细胞中PKC信号系统变化的关系。方法:实验对象为体外培养的RPE细胞;不同的刺激因素分别在不同的时间刺激RPE细胞,通过细胞裂解和离心获取细胞浆和细胞膜蛋白粗提液,用同位素^32P标记和液体闪烁计数法检测细胞浆和细胞膜PKC活性水平。结果:SRF和佛波酯(PMA)都可以激活RPE细胞浆中的PKC(c-PKC),并使其由胞浆向胞膜转位,但胞膜上PKC(m-PKC)活性峰值水平和出现的时间不同。结论:SRF可引起RPE细胞膜上PKC的活性发生变化,变化的幅度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分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6.
Two non-covalently linked copies of the retrovirus genome are specifically recruited to the site of virus particle assembly and packaged into released particles. Retroviral RNA packaging requires RNA export of the unspliced genomic RNA from the nucleus, translocation of the genome to virus assembly sites, and specific interaction with Gag, the main viral structural protein. While some aspects of the RNA packaging process are understood, many others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 In this review, we provide an update on recent advancements in understanding the mechanism of RNA packaging for retroviruses that cause disease in humans, i.e., HIV-1, HIV-2, and HTLV-1, as well as advances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etails of genomic RNA nuclear export, genome translocation to virus assembly sites, and genomic RNA dimerization.  相似文献   
67.
68.
目的探讨谷氨酰胺(glutamine,GLN)全肠外营养减少急性放射性肠炎大鼠细菌易位及其作用机理。方法 SD大鼠行全腹部60Coγ射线8Gy放射后,实验动物随机分为三组,即:常规全肠外营养组(standard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STD组,n=10),大鼠输入常规静脉营养液;谷氨酰胺组(glutamine-enriched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GLN组,n=10),大鼠输入附加谷氨酰胺的静脉营养液;正常组(n=10)为未经腹部照射的正常大鼠,连续7d全肠外营养。采用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透射光镜、电镜观察、结合图像分析系统和无菌采取肠系膜淋巴结做细菌培养的方法。结果 GLN组小肠蛋白质和DNA的含量明显高于STD组;GLN组回肠绒毛高度、隐窝深度、黏膜厚度、全层壁厚度均显著大于STD组。透射电镜下可见GLN组小肠上皮细胞微绒毛明显高于STD组。GLN组肠系膜淋巴结细菌易位率明显低于STD组。结论附加丙氨酰-GLN二肽的全肠外营养能有效减少肠黏膜辐射性损伤后肠细菌易位,其作用机理可能是GLN对小肠黏膜有明显的营养作用,促进肠上皮细胞合成DNA和蛋白质,维持肠黏膜上皮的正常代谢,加速修复损伤的肠黏膜,降低细菌易位率。  相似文献   
69.
对白血病中大量重现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分子水平研究揭示,遗传学异常在白血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11q23易位是白血病中常见的细胞遗传学异常,含11q23基因重排的急性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预后不良。混合系白血病基因(mixed linage leu-kemia gene,MLL)基因定位于11q23,是果蝇三胸基因的人类同系物。目前与MLL发生融合的伙伴基因已超过40个,分布于约60个位点。EEN最初发现于1例t(11;19)(q23;p13)易位的AML患者,是在19p13位点发现的第3个MLL伙伴基因。MLL外显子6的N末端连接到EEN的16个氨基酸后的C末端,形成的融合蛋白包括MLL的AT钩和甲基转移酶同源区,以及EEN的α螺旋区和SH3结构域。MLL-EEN在白血病中的分子机制可能通过磷酸肌醇途径、调控HOX基因、抑制EBP相关的Ras活动、与其他基因的交互作用以及联合致病机制而起作用。目前对MLL—EEN的研究正逐渐深入,有效治疗白血病依赖于对白血病相关基因异常机制全面深入地研究。  相似文献   
7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