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22篇
  免费   318篇
  国内免费   104篇
耳鼻咽喉   3篇
儿科学   14篇
妇产科学   87篇
基础医学   92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1207篇
内科学   503篇
皮肤病学   8篇
神经病学   58篇
特种医学   186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618篇
综合类   1594篇
预防医学   366篇
眼科学   3篇
药学   792篇
  26篇
中国医学   263篇
肿瘤学   113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298篇
  2022年   391篇
  2021年   469篇
  2020年   308篇
  2019年   245篇
  2018年   109篇
  2017年   170篇
  2016年   177篇
  2015年   154篇
  2014年   332篇
  2013年   285篇
  2012年   351篇
  2011年   368篇
  2010年   325篇
  2009年   254篇
  2008年   255篇
  2007年   238篇
  2006年   241篇
  2005年   176篇
  2004年   160篇
  2003年   155篇
  2002年   105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9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21.
目的探讨Caprini评分联合Wells量表指导预见性干预对骨科大手术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防护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2月医院住院部收治的176例进行骨科大手术后患者,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匹配的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88例。对照组运用Wells量表评估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风险,予以对应防护,观察组以Caprini联合Wells量表对患者进行VTE风险评估,基于不同风险等级采用预见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指标检测结果以及VTE发生率。结果观察组D-D(mg/L)、FIB(g/L)、PT(s)、APTT(s)等各项指标水平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VTE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大手术住院患者围手术期联合运用Wells评分及Caprini评分,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对策,可有效改善相关指标检测结果,降低围术期VTE发生风险概率。  相似文献   
122.
背景:下肢深静脉血栓是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若不能及时妥当地诊断及处理会引起患者病情迁延不愈,甚至血栓脱落造成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目前国内外研究并未确定有高血压病的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后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目的:观察高血压是否会影响双侧人工全膝关节置换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4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因膝骨关节炎行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有高血压,将其分为高血压组与对照组。在置换后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患者全膝关节置换后是否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比较两组间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否有差异,分析高血压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关系。结果与结论:共纳入525例患者,高血压组219例,对照组306例。全膝关节置换后20例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8%,其中高血压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13例(2.5%),对照组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7例(1.3%)。通过卡方检验分析,高血压组全膝关节置换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是对照组患者的2.7倍,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术前患有高血压病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其置换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病率高于术前血压正常患者。  相似文献   
123.
目的 分析间歇充气加压治疗预防内科重症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2月—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内科重症患者90例,按照住院顺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术后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基础上采用间歇充气加压治疗。治疗结束后记录两组患者术后静脉血流峰速度及平均速度,统计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结果 术后观察组静脉血流峰速度及平均速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率为6.7%,低于对照组的24.4%(P<0.05)。结论 间歇充气加压治疗能有效改善内科重症患者肢体静脉血液回流速度,进而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4.
目的:分析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患者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心电图和实验室检查等特点,提高对这种常见的致死性疾病的诊断意识。方法:连续入选2007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我院经影像学方法诊断的急性肺栓塞患者622例,记录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6.4±17.4)岁,女性占54.0%。常见症状是呼吸困难、胸痛和咳嗽,分别占75.4%、37.5%、13.5%和96.1%的PE患者存在三种最常见的症状。常见呼吸急促、心动过速和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体征,分别占16.4%、16.1%和15.9%。常见的危险因素是既往深静脉血栓史[肺栓塞(PE)和/或DVT]、恶性肿瘤、外科手术和制动,分别占21.0%、11.3%、13.8%和14.0%。心电图异常的患者占42.9%,包括窦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SIQIIITIII、右束支传导阻滞和胸前导联T波明显倒置,分别为15.1%、6.2%、14.3%、4.7%和22.2%。患者入院科室为呼吸科47.9%,心内科40.4%,血管外科5.1%,其他外科3.9%。21.2%的患者接受静脉溶栓,介入溶栓和外科取栓手术患者占10.3%;71.9%单纯抗凝治疗。患者院内死亡21例(3.4%)。结论:PE症状缺乏特异性,很容易与其他疾病误诊,尤其是心内科疾病。危险因素的识别、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的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有助于PE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5.
126.
目的探讨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治疗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8年1月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收治的下肢静脉血栓患者8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4例)和治疗组(44例)。对照组患者口服利伐沙班片,10 mg/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银杏达莫注射液,10~25 mL加入5%~10%的葡萄糖注射液500 mL,2次/d。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细胞炎性因子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结果治疗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9.55%,显著低于治疗组的95.4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8(IL-8)及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均显著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上述指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治疗下肢静脉血栓效果良好且安全性较高,可有效降低患者细胞炎性因子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水平。  相似文献   
127.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0,(3):424-427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静脉血栓(PVT)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和D-二聚体水平(D-D)的变化及其对病情评估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27例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合并PVT患者(PVT组)42例,未合并PVT患者(无PVT组)85例,比较两组患者血浆的FIB和D-D的水平变化及其对肝硬化患者病情及PVT诊断的价值。结果:两组患者血浆FIB水平随肝功能分级增加而降低,且PVT组FIB明显低于无P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浆D-D随着肝功能分级的增加而升高,且PVT组D-D水平明显高于无PV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肝功能分级与FIB呈负相关(r=-0.703,P=0.002),与D-D呈正相关(r=0.679,P=0.005);肝硬化患者PVT的形成与FIB呈负相关(r=-0.617,P=0.011),与D-D呈正相关(r=0.658,P=0.008);进一步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以FIB=1.99g/L和D-D=1.07mg/L为临界点,联合预测的AUC、灵敏度和特异度均高于D-D与FIB单独预测,D-D与FIB联合预测AUC为0.785,其灵敏度为83.33%(35/42),特异度为78.82%(67/85)。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浆FIB水平降低和D-D水平升高与肝功能恶化加重密切相关,检测血浆FIB和D-D水平对PVT的诊断、预后和病情监测均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8.
目的:探讨急性感染性门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特点及早期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2003-2013年间收治的5例急性感染性门静脉血栓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均有腹部原发感染性疾病,超声检查发现门静脉血栓1例,增强CT检查发现5例。全部患者均予抗生素治疗,合用抗凝治疗3例。4例患者病情好转,其中2例血管部分或全部再通,1例因多器官功能衰竭放弃治疗。结论:急性门静脉血栓形成是腹部感染疾病少见但非常严重的并发症,早期表现为发热、腹胀、呕吐、腹泻,病情进展可有感染性休克、血性腹水、腹膜炎、肠梗阻或肠坏死、多器官功能衰竭;腹部超声及增强CT检查有助于早期确诊;积极抗感染、抗凝治疗并及时切除坏死肠段可有效实现血管再通及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9.
恶性肿瘤是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一个重要病因,其发病率与肿瘤部位、分期、治疗方法以及患者地区、年龄和种族有关。恶性肿瘤通过多种机制破坏了机体的凝血、抗凝、纤溶系统的平衡,诱导机体的高凝状态和血栓前变化,并促进癌肿本身的生长和转移,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对于确诊VTE的恶性肿瘤患者,长期抗凝治疗尤为重要,以低分子肝素作为首选抗凝药物。VTE的发生对于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指标有不良影响,而抗凝治疗也有可能改善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选择最有效抗凝药物和最大获益肿瘤人群,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0.
目的探讨创伤性脾切除术后早期抗凝预防骨科围手术期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的效果。方法总结山西省阳泉煤业集团总医院2006年7月至2012年7月行创伤性脾切除合并骨科手术的85例患者,其中2009年以后行脾切除术的44例设为预防组,术后24h开始用低分子右旋糖苷500mL,每日1次静脉点滴,持续1周,术后48h再加用低分子肝素钙5000IU每12小时1次皮下注射,持续7~21d为预防组;2009年以前的41例脾切除术后未预防性用药设为对照组。通过随访,分析两组VTE的发生情况。结果本组随访3~9个月。预防组血栓发生率为4.5%,对照组血栓发生率为19.5%,其中对照组有1例出现肺栓塞致死,两组VTE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8,P〈0.05)。结论VTE的形成是多种因素造成的结果,脾切除术后早期抗凝治疗不仅安全,而且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