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47篇
  免费   1422篇
  国内免费   1784篇
耳鼻咽喉   267篇
儿科学   356篇
妇产科学   522篇
基础医学   1874篇
口腔科学   166篇
临床医学   4595篇
内科学   3056篇
皮肤病学   260篇
神经病学   592篇
特种医学   793篇
外国民族医学   26篇
外科学   1710篇
综合类   5959篇
预防医学   3822篇
眼科学   299篇
药学   3019篇
  49篇
中国医学   1249篇
肿瘤学   1639篇
  2024年   99篇
  2023年   368篇
  2022年   415篇
  2021年   441篇
  2020年   419篇
  2019年   442篇
  2018年   214篇
  2017年   366篇
  2016年   529篇
  2015年   592篇
  2014年   1156篇
  2013年   1351篇
  2012年   2069篇
  2011年   2327篇
  2010年   2092篇
  2009年   2201篇
  2008年   2537篇
  2007年   2046篇
  2006年   2137篇
  2005年   2325篇
  2004年   1456篇
  2003年   910篇
  2002年   709篇
  2001年   684篇
  2000年   465篇
  1999年   387篇
  1998年   282篇
  1997年   247篇
  1996年   208篇
  1995年   199篇
  1994年   151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53篇
  1989年   56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对行完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的免疫功能和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将行完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加速康复组(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各时段血液中CD4^+、CD8^+、CD4^+CD25^+、血清CRP水平、术后恢复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第1天,两组CD4^+、CD8^+、CD4^+、CD25^+水平均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70、7.297、5.830、12.870、3.529、10.547,均P<0.05),两组CD4^+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957,p>0.05),ERAS组CD8^+、CD4^+CD25^+水平高于对照组(t=2.163、2.203,P<0.05)。术后第3天,ERAS组CD4^+CD25^+水平与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62,P>0.05),两组其余指标升高但仍低于术前水平(t=3.322、5.015、3.418、9.912,均P<0.05);ERAS组CD/、CD8+、CD4+CDM+水平均高于对照组(t=2.804、2.040、2.210,均P<0.05)。术后第5天,两组CD4^+、CD4^+CD25^+和ERAS组CD8^+恢复至术前水平,而对照组CD8^+仍低于术前水平(t=6.862,P<0.05)。术后第1、3、5天,两组血清CRP均较术前升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3.338、-13.715、-11.319、-12.286、-13.182、-15.076,均P<0.05),且ERAS组升高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46、-2.100、-2.211,均P<0.05)。ERAS组肛门排气、排便、下床活动时间、经口进食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2.8±1.0)d比(3.9±0.9)d,t=-5.974;(3.8±0.9)d比(4.3±1.0)d,t=-2.700;(19.1±4.0)h比(35.9±6.6)h,t=-16.045;(9.9±1.6)d比(11.5±2.0)d,t=-4.479,均P<0.05].结论加速康复外科应用于完全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患者的围术期能够有效减少对细胞免疫系统的应激,减轻机体炎症反应,更快地恢复术后胃肠道功能。  相似文献   
992.
背景与目的:胰腺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消化系统肿瘤,尽管目前针对胰腺癌的治疗方式在不断发展,患者预后仍然很差。隐丹参酮(CPT)是从植物丹参中提取的具有多种活性的单体,已被证实对宫颈癌、前列腺癌等有抗癌作用,但其对胰腺癌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通过体外实验探讨CPT对胰腺癌细胞生长和迁移的影响及相关机制,为相关的临床治疗药物研发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采用人胰腺癌BxPC-3细胞和SW1990细胞为研究对象,用3个浓度(10、20、40 μmol/L)的CPT处理该两种胰腺癌细胞不同时间(0、1、2、3 d)后,用CCK-8法检测CPT对细胞活力影响的浓度与时间效应;用以上3个浓度的CPT处理两种胰腺癌细胞24 h后,分别用克隆形成实验、划痕实验、Transwell实验检测对细胞克隆形成能力、迁移能力、侵袭能力的变化;用20 μmol/L CPT处理BxPC-3和SW1990细胞1、2、3 d后,用Western blot检测Akt、磷酸化Akt(p-Akt)以及上皮-间质转化(EMT)相关蛋白vimentin、E-cadherin与细胞周期相关蛋白CDK4、cyclin D1的表达。对照组细胞均只采用溶剂(DMSO)处理。结果:与各自对照组比较,CPT处理后的两种胰腺癌细胞的生长被明显抑制,且呈时间与浓度依赖性(均P0.05);划痕愈合程度、相对克隆形成率、侵袭细胞数均明显降低,且呈浓度依赖性(均P0.05);Akt、p-Akt、vimentin、E-cadherin、CDK4、cyclin D1蛋白的表达均明显下调,且呈时间依赖性(均P0.05)。结论:CPT能有效抑制胰腺癌细胞的生长和迁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下调Akt的表达,并进一步导致胰腺癌细胞生长周期阻滞及抑制EMT过程有关。  相似文献   
993.
目的制备异种煅烧骨、Ⅰ型胶原和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材料,观察在骨缺损修复过程种的组织学和生物力学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04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全军骨肿瘤研究所实施.①采用小牛骨粒制备牛煅烧骨;胃蛋白酶液消化新鲜牛腱制备Ⅰ型胶原;牛骨形态发生蛋白及Ⅰ型胶原制备活性复合颗粒实验材料.②取兔36只,建立桡骨中段15 mm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9只.空白对照组不植入材料;煅烧骨组植入单纯煅烧骨,将煅烧骨与骨水泥按11复合后制成长15 mm,直径4 mm柱件,至骨水泥面团期时填入骨缺损处;自体骨组植入自体骨;复合材料组植入活性复合颗粒,按11质量比将活性颗粒与骨水泥复合.植入物均不作固定,清洗,缝合,术后回笼喂养.③观察指标术后4,12,24周每组各取3只兔,分别通过X射线检查,组织学观察,生物力学测定和扫描电镜等手段观察新骨形成和材料降解情况.结果36只兔均进入结果分析.术后各组动物均无毒性反应.①各组兔骨缺损区X射线检查结果术后24周时复合材料组、自体骨组骨缺损已修复,而煅烧骨组,空白对照组未修复.②各组植入材料组织学观察结果术后24周时复合材料组、自体骨组骨缺损有大量新骨形成,而煅烧骨组、空白对照组未见新骨形成.③复合材料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复合材料空隙率高,复合紧密.④各组植入材料生物力学测定术后24周复合材料组最大扭转强度和最大载荷接近自体骨组[(0.76±0.05)N·m,(162.6±4.1)N,(0.82±0.03)N·m,(172.2±6.1)N,P>0.05],明显高于煅烧骨组[(0.26±0.01),(46.8±6.8)N,P<0.05].结论①异种煅烧骨、Ⅰ型胶原和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移植物具有较强的成骨作用及修复骨缺损能力.②复合材料组最大扭转强度和最大弯曲载荷接近自体骨组.③可望成为新型骨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观察应用重组合骨修复兔甲状软骨缺损的效果,探讨其作为喉气管修复材料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3—10/2004—11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耳鼻咽喉科教研室实验室完成。取新西兰大白兔32只,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单纯异种骨组、经脱脂、脱钙处理的异种骨作为载体复合骨形态生成蛋白(1:20)的重组合骨组。制造兔甲状软骨缺损模型,于缺损处分别植入肌肉、单纯异种骨及重组合骨。分别于术后4,8,16周以及12个月观察局部及应用CT检查和造模处局部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了解成骨和修复情况。结果:①局部观察:空白对照组缺损部位由瘢痕组织修复,在各时间点未见新骨形成。单纯异种骨组可见植入物被软组织包膜包裹,并逐渐被吸收,至16周基本完全吸收。重组合骨组可观察到植人物被吸收的同时有新骨诱导形成,16周局部有松质骨样组织形成,质地较硬,12个月后无明显变化。②组织学观察:见空白对照组无新骨形成,局部为新生瘢痕组织替代。单纯异种骨对照组可见局部有炎细胞浸润,植人物孔洞内有细胞长人,8周时植人物部分吸收,16周及12个月后缺损处异种骨基本完全吸收,为纤维组织替代修复,无明显新骨形成。重组合骨组4周可见植入处大量软骨组织诱导分化,在植人物松质骨空洞内可见组织细胞长人,周边有纤维组织包膜,以及炎细胞浸润,8周可见新骨形成,16周原植人物吸收,有大量骨基质形成并为纤维组织包绕。12个月后无明显变化。③CT检查:单纯异种骨与对照组8周左右大部分植入物被吸收,16周组织局部无骨组织显影。重组合骨组16周及12个月后局部有新骨形成,且气道形态维持良好,呼吸道通畅。结论:重组合骨具备支架的骨引导作用,其诱导成骨效果良好,是理想的喉气管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995.
生物信息学在基因组和蛋白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永对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1):136-139
目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在世界范围内的开展促进了生命科学的进步,在此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基因组与蛋白质结构和序列数据库资源,促进了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同时生物信息学在基因组和蛋白质研究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0—01/2006—01文章,检索词“bioinfonnatics”,并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手工检索2000—01/2006—01的相关文章,限定语言为中文,检索词为“生物信息学;基因组;蛋白质结构”以及基因组相关方面的书籍。 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及其在基因组和蛋白质研究中的应用: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 资料提炼:从检索资料选取34篇(含2篇中文文献或书籍)关于生物信息学及其应用的文章,进行综述:其中与基因组研究相关的文献4篇,与蛋白质研究相关的文献20篇,其他文献10篇。 资料综合:随着人们对基因组和蛋白质研究的深入,对基因表达模式、蛋白质结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等分析得到的数据越来越多.为生物信息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促进了生物信息学的发展;同时生物信息学在基因序列比对、大规模基因功能表达谱的分析、新基因的发现与鉴定等方面以及蛋白质序列比较分析、蛋白质空间结构和功能预测等研究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促进了DNA和蛋白质的研究。 结论:基因组和蛋白质组研究与生物信息学技术互相推动,并行发展;生物信息学在基因组和蛋白质研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原发性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细胞周期素依赖蛋白激酶抑制剂p16^INK4a在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的表达分布及意义。方法:采用非生物素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36例MsPGN患者活检肾组织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p16^INK4a的表达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肾小球见极少p16^INK4a表达,肾小管间质少许表达,MsPGN组肾小球和小管间质p16^INK4a表达升高,两组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36例病例中15例硬化、新月体形成组肾小球上高表达,而非硬化、非新月体形成组肾小球部分表达,组间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1),而小管间质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sPGN组p16^INK4a高表达,主要表达于硬化肾小球、新月体形成肾小球,p16^INK4a参与了MsPGN的细胞周期调控。  相似文献   
997.
目的观察聚嘧啶束结合蛋白相关剪接因子(PSF)高表达对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诱导下RPE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体外培养的人RPE细胞分为正常对照组(N组)、空白对照组(N+AGAGEs组)、空载体对照组(Vec+AGEs组)、PSF高表达组(PSF+AGEs组)。N组RPE细胞常规培养;N+AGEs组只做转染处理但不导入任何外源性基因的RPE细胞联合AGEs诱导;Vec+AGEs组、PSF+AGEs组利用转染试剂脂质体2000将pcDNA空载体或pcDNA-PSF真核表达质粒导入RPE细胞联合AGEs诱导。除N组以外,其余3组细胞进行相应的转染处理,24 h后应用150μg/ml的AGEs刺激72 h。采用HE染色和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PSF高表达对RPE细胞凋亡相关形态改变的影响;通过ROS水平检测分析PSF高表达对AGEs诱导的RPE细胞ROS表达的影响;采用MTT比色法检测PSF高表达对RPE细胞生存力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SF不同作用时间及不同剂量对血红素氧合酶1(HO-1)表达的影响。结果HE染色和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发现,N组细胞形态饱满,细胞核呈圆形,细胞质丰富,染色均一;N+AGEs组、Vec+AGEs组细胞体积缩小,嗜酸性染色增强,细胞核致密浓染、固缩甚至碎裂;PSF+AGEs组细胞形态尚饱满,细胞浆染色较均匀,细胞核染色均一。MTT比色法检测结果显示,PSF高表达可有效提高RPE细胞生存力,但该作用可被ZnPP有效拮抗,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3.26,P<0.05)。DCFH-DA法检测结果显示,与N+AGEs组、Vec+AGEs组比较,PSF+AGEs组细胞中ROS产量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94,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PSF蛋白以时间、剂量依赖性的方式上调HO-1的表达水平。PSF蛋白作用24、48、72 h的HO-1相对表达水平较0 h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4.91,P<0.05)。0.1、0.5、1.0、1.5、2.0μg PSF蛋白作用下的HO-1相对表达水平较0.0μg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04.82,P<0.05)。结论PSF可能通过上调HO-1的表达而抑制ROS产生,从而对AGEs诱导下的RPE细胞损伤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98.
目的观察水通道蛋白4(AQP4)抗体阳性儿童视神经炎(AQP4-PON)的临床、影像学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眼科确诊的AQP4-PON患儿14例23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儿均行BCVA、眼底彩色照相、眼眶MRI检查;行OCT检查10例15只眼,测量患眼视盘周围神经纤维层(pRNFL)、黄斑区节细胞层+内丛状层(mGCIPL)厚度。采用基于细胞的间接荧光免疫法检测血清AQP4抗体和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随访时间28~59个月。分析患儿临床特征、神经影像学特征及预后情况。结果14例患儿中,男性2例(14.3%),女性12例(85.7%)。平均发病年龄(13.3±3.0)岁。首次发病时,单眼10例,双眼4例。表现为视神经炎11例(78.6%),极后区综合征2例(14.3%),脊髓炎1例(7.1%)。伴眼痛10例(71.4%),同时合并自身抗体阳性5例(35.7%)。首次发病时间<2周时,眼底检查可见视盘水肿7只眼(38.9%)。发病时间3个月时,行OCT检查的15只眼,平均pRNFL、mGCIPL厚度分别为(62.33±11.07)、(54.17±5.42)μm。眼眶MRI检查结果显示,视神经呈长T2信号14例(100.0%),伴有T1强化病灶11例(78.6%)。首次发病时间<2周时,BCVA≤0.1者16只眼(88.9%),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BCVA≤0.1者7只眼(38.9%),≥0.5者9只眼(50.0%)。随访过程中出现复发11例,加用免疫抑制剂治疗。末次随访时,14例中,累及双眼9例(64.3%,9/14),进展为视神经脊髓炎5例(35.7%,5/14);23只眼中,BCVA≥0.5者8只眼(34.8%,8/23)。结论AQP4-PON以女性患儿多见;视功能受损严重,易复发;部分患儿可进展为视神经脊髓炎。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比较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犬自体、异体、冷冻异体气管移植体内诱导软骨再生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4-03/10在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实验外科完成。21只杂种犬随机等分为3组,自体移植组、异体移植组、冷冻后的异体移植组。各组动物颈部切除4环气管段作为移植体,植入骨形态发生蛋白2后埋入腹腔大网膜中。骨形态发生蛋白2均以胶原溶液作为缓释载体,用注射器直接注入各软骨环间。术后5周处死实验动物,通过对标本组织学观察、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钙含量测定,对各标本的新生软骨进行观察和定量分析。结果:各组实验犬均存活到预杀期。①定量组织学观察:各实验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植入区均可见新生软骨细胞和软骨岛,HPLAS-1000病理图像分析系统计算各环间新生软骨的像素面积,自体移植组、异体移植组、冷冻后的异体移植组的新生软骨面积差异有显著性犤2573.6±738.4,1691.3±743.6,2482.9±827.5,F=5.711,P<0.05犦自体移植组和深低,而温冷冻后的同种异体移植组差异无显著性。②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钙含量测定:自体移植组、冷冻后的异体移植组与异体移植组均差异有显著性犤体移植组:(7.00±0.50)μkat/g,(5.48±1.15)mg/g;冷冻后的异体移植自组:(7.00±0.83)μkat/g,(5.03±0.91)mg/g;异体移植组:(5.00±0.67)μkat/g,(3.57±0.98)mg/g,P<0.05犦,自体移植组与深低温冷冻后的同种异体移植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骨形态发生蛋白2能在气管移植体内有效地诱导出新生软骨,在冷冻后的异体气管移植体内的作用效果与自体气管移植体内相似,明显优于异体气管移植体。  相似文献   
1000.
C—反应蛋白在临床检验中的意义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1930年 ,Tillett等人发现急性感染患者的血清能和肺炎双球菌细胞壁上的 C-多糖发生凝集反应 [1 ] ,194 1年 Abernethy及Avevy确定它是蛋白质 ,即称之为 C-反应蛋白。以后 ,相继发现十多种蛋白在感染急性期、组织损伤、局部缺血、恶性肿瘤以及其他疾病患者的血清中出现 ,随着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恢复 ,这些蛋白在血清中的浓度也随之恢复正常。因此 ,有学者将这一类蛋白称之为“急性时相蛋白”,由于方法学的局限性 ,这些急性蛋白在临床一直未能受到重视和应用 ,直到 2 0世纪 80年代 ,急性时相蛋白与急性感染、组织损伤等之间的关系愈来愈受到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