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312篇
  免费   1394篇
  国内免费   1797篇
耳鼻咽喉   269篇
儿科学   359篇
妇产科学   524篇
基础医学   1885篇
口腔科学   169篇
临床医学   4612篇
内科学   3115篇
皮肤病学   261篇
神经病学   598篇
特种医学   798篇
外国民族医学   26篇
外科学   1756篇
综合类   5994篇
预防医学   3844篇
眼科学   303篇
药学   3043篇
  55篇
中国医学   1252篇
肿瘤学   1640篇
  2024年   102篇
  2023年   373篇
  2022年   472篇
  2021年   584篇
  2020年   457篇
  2019年   444篇
  2018年   215篇
  2017年   366篇
  2016年   529篇
  2015年   592篇
  2014年   1158篇
  2013年   1351篇
  2012年   2069篇
  2011年   2327篇
  2010年   2092篇
  2009年   2202篇
  2008年   2530篇
  2007年   2047篇
  2006年   2138篇
  2005年   2324篇
  2004年   1458篇
  2003年   910篇
  2002年   709篇
  2001年   684篇
  2000年   465篇
  1999年   387篇
  1998年   282篇
  1997年   247篇
  1996年   208篇
  1995年   200篇
  1994年   151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65篇
  1991年   66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56篇
  1988年   39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941.
S-亚硝基化修饰是由高浓度一氧化氮(NO)对蛋白质进行选择性的可逆性翻译后修饰,与多种细胞过程和组织稳态有关。大多消化系统肿瘤与炎症发展相互作用,炎症状态下机体诱导大量NO产生,NO具有使底物蛋白S-亚硝基化修饰的作用。目前已发现多种癌组织中蛋白的S-亚硝基化表达异常,回顾国内外相关研究,S-亚硝基化与肿瘤发生发展关系已成为当下研究热点。简述了蛋白质S-亚硝基化失衡在不同消化系统肿瘤中发生发展以及治疗中的作用机制,得出在不同消化系统肿瘤中S-亚硝基化失衡可以通过不同蛋白质的S-亚硝基化促进或抑制肿瘤的发展,旨在挖掘消化系统肿瘤中S-亚硝基化水平的治疗潜力。  相似文献   
942.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oxidatively modified lowdensity lipoprotein,Ox-LDL)、S-100B蛋白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常规治疗相同,其中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30mg静滴,2次/d,7d为1个疗程,对照组以丹参注射液、胞二磷胆碱静滴,1次/d,7d为1个疗程.分别在发病后d1、d3、d7、d14测定血浆Ox-LDL、S-100B变化;入院前和治疗1个月后行中国卒中量表(Chinese stroke scale,CSS)及巴氏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结果]两组患者d1Ox-LDL最高,经治疗后两组患者Ox-LDL逐渐下降,治疗组在d3、d7的Ox-LDL、S-100B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周后Ox-LDL下降到相同的水平(P>0.05).两组患者S-100B在d.达到峰值,其后逐渐降低;治疗组d3的S-100B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两周后S-100B下降到相同的水平(P>0.05).治疗1个月后两组CSS及BI评分指数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治疗组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依达拉奉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Ox-LDL、S-100B水平,有益于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43.
慢性肾脏病76例尿蛋白成分与病理相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患者的尿蛋白成分与不同病理类型之间关系。方法:76例肾病患者均接受了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对病理改变进行评分,采用散射比浊法行尿蛋白成分分析,检测患者的血肌酐、24h尿蛋白定量,计算肾小球滤过率。结果:各种肾脏病中以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最低而尿β_2微球蛋白浓度最高。轻微病变性肾炎患者的24h尿蛋白定量最高而尿白蛋白浓度也最高。结论:各种肾脏病患者病理类型不同尿蛋白成分也有差异,对尿蛋白成分的分析可以评估肾脏病理损害的程度。  相似文献   
944.
目的:蛋白质组学所具有的对新的生物标记物的潜能使其正向一种高敏感性与高通量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能否准确合理地体现在神经系统疾病进展评估、发病机制研究和蛋白质芯片应用的实践工作中?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 1997-01/2004-12与蛋白质芯片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应用相关的文章,检索词为“proteomics.proteinchip,seldi”,并限定文章语种为English。同时也检索了其他相关中文科学数据库网,相关研究的参考书目等。资料选择:对资料进行初审,选取试验包括疾病组和对照组的文献,然后筛除明显不随机对照试验的研究。对剩余的文献开始查找全文。纳入标准为①随机对照研究,未对盲法及对照组条件设限制。②关于proteomics,proteinchip和/或seldi最新研究,限定时间为5年以内。③关于seldi在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的研究。资料提炼:共收集35篇关于蛋白质组学和蛋白质芯片的随机和未随机试验。21篇文章符合纳入标准,排除的14篇中,6篇为时间&;gt;5年,6篇为综述性文章,2篇为内容重复的同一研究。资料综合:21篇试验包括397个病例,分别对用蛋白质芯片检测疾病的生物标志物予以评价。结论:尚无充分证据证明蛋白质芯片在神经系统疾病的进展评估和发病机制研究中应用的合理性,也无明确证明此技术无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45.
戴勇  徐卓佳  李体远 《实用医学杂志》2004,20(12):1342-1344
目的:探讨pTRE顺式作用元件调控,EGFP标记hEPO(hEPO-EGFP)融合蛋白设计的合理性。方法:应用Gene Construction Kit2.5、www.expasy.com网站提供的分析方案,分析重组体的开放读框以及融合蛋白的柔性.并作蛋白质二级结构模拟。结果:重组体的转录受pTRE顺式作用元件调控,Linker所在部位柔性高,融合蛋白表达后,二级结构预测Linker不改变蛋白结构,完全符合作者设计EGFP标记hEPO融合蛋白的初衷。结论:重组蛋白设计合理,融合蛋白有很大可能保留了hEPO和EGFP的理化特性,为进一步的实践操作提供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46.
杜红延  王捷  郭勇  郑霖  杨静 《中国临床康复》2005,9(38):152-154,i0005
背景:人骨唾液蛋白基因在矿化组织以外的易发生骨转移的人乳腺癌中表达。临床观察显示骨转移处的乳腺癌细胞骨唾液蛋白的表达量要高于原发部位的乳腺癌细胞,因此骨唾液蛋白有可能与肿瘤特异性骨转移的关系密切。研究乳腺癌骨转移可为将来临床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药物靶点。目的:建立骨唾液蛋白的稳定表达乳腺癌细胞系,观察骨唾液蛋白在乳腺癌骨转移的整个过程中的作用。设计:对照实验。单位: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医学实验中心。材料:实验于2003-11/2004-03在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医学实验室完成。质粒、菌种和细胞:pIRES2-EGFP载体质粒,E.Coli.Top10、含有人骨唾液蛋白基因全长的克隆载体pB-hBSP和发生特异性骨转移以及脑转移的人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BO和MDA-MB-23lBR。方法:将人骨唾液蛋白基因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方法从构建好的pB-hBSP载体中亚克隆出来,在其5’和3’端分别引入BglⅡ和PsiⅠ限制性酶切位点,定向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IRES2-EGFP,构建重组载体pIRES2-hBSP-EGFP。利用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构建好的重组质粒转入特异性脑转移和骨转移的乳腺癌细胞株MDA-MB-231BR和MDA-MB-231BO中。主要观察指标:pIRES2-hBSP-EGFP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IRES2-hBSP-EGFP转染乳腺癌细胞。结果:①成功构建人骨唾液蛋白和绿色荧光蛋白非融合表达的真核表达载体pIRES2-hBSP-EGFP。②成功转染特异骨转移和脑转移的乳腺癌细胞株,可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荧光蛋白标记,人骨唾液蛋白得到相应表达。结论:真核表达载体pIRES2-hBSP-EGFP的构建及转染可为骨唾液蛋白在乳腺癌骨转移中的作用的体内、外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947.
目的:研究经颅磁刺激对脑梗死后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和脑海马区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9/12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神经内科实验室完成。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经颅磁刺激组,每组16只。模型组和经颅磁刺激组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的脑梗死模型。经颅磁刺激组在制模后第2天给予每天2次、每次30个脉冲的经颅磁刺激治疗,疗程4周。每组中的8只大鼠分别于4周后检测Y-迷宫中的学习记忆成绩和梗死侧海马c-Fos的表达。结果:经颅磁刺激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明显改善(学习尝试次数:18.36±4.87;记忆再现次数:6.05±1.34),与模型组比较(学习尝试次数:26.40±5.45;记忆再现次数:3.72±1.18),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3.65,3.28;P均<0.01);经颅磁刺激组大鼠海马各区c-Fos阳性表达细胞数显著增加(CA1:28.55±3.62,CA2:25.27±3.09,CA3:27.65±3.53,齿状回:34.92±6.56),与模型组比较(CA1:9.42±1.28,CA2:7.58±1.18,CA3:8.63±1.24,齿状回:11.36±2.04),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t=17.22,19.32,17.57,11.87;P均<0.01)。结论:应用转基因技术获得的c-fos基因突变的小鼠,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学习记忆障碍,提示c-fos等即早基因的激活可能是学习记忆形成的必要条件。经颅磁刺激  相似文献   
948.
目的:阿尔茨海默病具有神经原纤维缠结和tau蛋白的异常过度磷酸化两大病理特征,可导致神经细胞骨架异常并与神经元死亡有关。近来的一些理论提出了糖原合酶激酶3参与上述两大病理特征的形成,从而在阿尔茨海默病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的相关假设。资料来源:应用网络Medline检索1986/2002关于阿尔茨海默病的相关文献,检索词: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disease),糖原合酶激酶3(glycogensynthasekinase-3),tau蛋白。资料选择:选择关于糖原合酶激酶3与阿尔茨海默病发病关系的相关文献,以非随机研究原著和没有对照组的研究为纳入标准,未排除非盲法研究,排除重复性文献和综述性文献。资料提炼:在66篇文献中,内容呈不同程度重复的有13篇,给予删除;对53篇文献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其中33篇选用为参考文献。资料综合:糖原合酶激酶3β能在大多数阿尔茨海默病相关位点磷酸化tau蛋白,本身的活性又同时受到蛋白激酶与蛋白磷酸酯酶的双重调节;糖原合酶激酶3β在引起tau蛋白异常过度磷酸化的同时,在细胞水平还引起神经元的凋亡;整体实验也显示糖原合酶激酶3β可能导致轴突转运障碍。结论:糖原合酶激酶3β不但直接导致tau蛋白的异常过度磷酸化,使组织内出现类似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脑内神经原纤维缠结样细胞,同时又在细胞凋亡中发挥  相似文献   
949.
目的:对照研究改良限制-诱导运动疗法(modified 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 mCIMT)与感知提醒疗法(sensory cueing treatment, SCT)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疗效差异。方法:招募60名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成mCIMT组(20例)、SCT组(20例)与对照组(20例)。三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mCIMT组与SCT组在此基础上分别接受连续3周的单侧和双侧上肢强化训练。所有患者均接受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上肢功能评估,包括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定(FMA-UE)、上肢动作研究测试(ARAT)、运动活动日志(MAL)、改良Barthel指数(MBI)。结果:治疗前三组患者各项评定指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mCIMT组与SCT组FMA-UE、ARAT、MAL与MBI得分均明显增加,其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mCIMT组MAL使用数量与活动质量评分均优于SCT组,其疗效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SCT组ARAT与MBI得分优于mCIMT组,其疗效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重复性单侧肢体强化训练(如m CIMT)与双侧上肢强化训练(如SCT)均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日常使用频率与运动质量,以及功能性活动表现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950.
目的: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构建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重组腺病毒,并进行体内表达,测定活性;为深入开展的基因治疗研究创造条件。方法:实验于2000-05/2002-06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实验室完成。应用PCR技术扩增出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全长基因,体外同源重组构建重组腺病毒后,随机将30只SD大鼠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5只,将纯化后的重组腺病毒50μL注入SD大鼠股部肌肉陷窝病损处,通过组织学染色、X射线片对动物模型的组织变化进行观测。结果:6周后治疗组可见明显骨诱导形成,2周时治疗组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重组腺病毒治疗组有明显的诱导成骨活性。结论:应用于动物实验中目的基因表达,并具有生物学活性。本研究是在骨缺损基因治疗的一次尝试,且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重组腺病毒的构建成功,也为国内骨科疾病基因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