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24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198篇
儿科学   19篇
妇产科学   8篇
基础医学   81篇
临床医学   647篇
内科学   70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50篇
特种医学   302篇
外国民族医学   5篇
外科学   850篇
综合类   905篇
预防医学   269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18篇
  6篇
中国医学   281篇
肿瘤学   9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62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69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148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210篇
  2011年   253篇
  2010年   261篇
  2009年   258篇
  2008年   227篇
  2007年   263篇
  2006年   215篇
  2005年   209篇
  2004年   151篇
  2003年   130篇
  2002年   112篇
  2001年   112篇
  2000年   75篇
  1999年   83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55篇
  1993年   54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目的 基于CT图像对人体颈胸段脊柱C5~T2节段进行三维模型重建,采用有限元方法探究椎弓根螺钉、钛网和钢板等不同内固定器械组合对颈胸段脊柱全脊椎切除(total spondylectomy, TS)术后稳定性的影响及内固定器械的应力分布。方法 建立颈胸段脊柱C5~T2节段健康完整模型,并通过与体外实验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 ROM)结果对比验证模型有效性。在健康完整模型基础上,建立颈椎C7节段行TS后的4种重建模型:TM+AP+DPS模型(钛网+前路钢板+后路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TM+AP+SPS模型(钛网+前路钢板+后路单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TM+DPS模型(钛网+后路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AP+DPS模型(前路钢板+后路双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并分析各重建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弯和左右扭转时的ROM及内固定器械的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TS术后重建会大幅度降低重建节段ROM,模型的重建节段ROM均下降超过93%,后路单节段螺钉固定时,钛网出现应力集中现象。结论 4种模型重建节段固定效果相近,后路双节段螺钉固定的3种模型中内固定器械应力分布较为平均,模型整体稳定性优于后路单节段固定模型。  相似文献   
92.
王梯健 《山东医药》2003,43(15):40-40
目前 ,手术切除仍是脊柱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近4年来我们应用后路全脊椎切除 +骨水泥再造椎体 ,“CD”器械固定治疗胸腰段脊柱恶性肿瘤 9例 ,经随访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5例 ,女 4例 ;年龄 18~ 5 9岁 ,平均 41岁。其中瘤位于T10 3例 ,T114例 ,T12 1例 ,L11例。 6例有病理骨折压迫致不全瘫痪 ,Frankel分级均为B级 ;3例因严重腰背痛及下肢痛就诊。术前 4例经穿刺活检确诊 ,5例术后病理明确诊断。其中局限性浆细胞瘤 3例 ,骨巨细胞瘤、神经鞘瘤各 1例 ,胃腺癌转移 1例 ,肺腺癌转移 3例。方法 :①术前常规行ECT检…  相似文献   
93.
<正>椎动脉型颈椎病(VA-CS)是颈椎病中常见的一种类型,其发病率约占各型颈椎病的20%~30%[1]。VA-CS是由于颈部的原发病引起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不足,导致该动脉供应区发生功能不全而产生的一系列综合症候群[2]。可表现为眩晕、头痛、视觉障碍及记忆力减退、睡眠障碍等症状,严重影响健康和生活质量。临床上治疗该病多采用单纯牵引、手法推拿、理疗、针灸、扩血管、营养神经药物等方法治疗,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94.
王绪芸  于国平 《山东医药》2002,42(14):21-22
脊椎型颈椎病是 40岁以上者常见疾病之一 ,以运动束受损最明显。近年来已有人应用电或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MEPs)研究脊椎型颈椎病的运动通路改变 ,但报道较少。我们采用国产 CCS-1型大脑皮层电刺激仪对 3 0例经磁共振和手术证实的脊椎型颈椎病患者的 MEPs和体感诱发电位 (SEPs)进行了研究 ,并与 2 5例健康人进行了比较。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3 0例脊椎型颈椎病住院患者中 ,男1 9例、女 1 1例 ;年龄 3 2~ 69岁 ,平均 47.7± 1 0 .5岁 ;平均身高 1 66.6± 6.3 cm。 3 0例患者均经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及颈椎 MRI…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索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在胸腰椎肿瘤整块切除后脊柱稳定性重建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5年7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接受一期后路全脊椎整块切除术的胸腰椎肿瘤患者28例,分为2组,每组14例。其中3D组使用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重建,常规组使用钛笼重建。对比两组的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记录术前、术后7 d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Frankel分级情况,测量节段高度及角度,评估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共8例患者Frankel评分获得一个等级的改善(28.6%)。3D组椎间高度丢失(1.9±2.2)mm,内植物沉降2例,沉降率14.3%;常规组椎间高度丢失(6.6±5.5)mm,内植物沉降8例,沉降率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在节段角度丢失方面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571)。3D组所有患者内固定良好,常规组1例患者发生断棒情况。结论 3D打印人工椎体可以更好地维持节段高度,降低椎间隙塌陷和内固定失败的风险。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探讨动机性访谈(MI)在脊椎后路手术患者术后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2月进行脊椎后路手术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3例。对照组围术期采用常规护理(术前访视、准备、唤醒实验指导、术后护理、康复指导等),试验组在此基础上每周至少访谈2次,连续8周,比较两组患者的DVT发生率、神经功能恢复情况(JOA)评分、护理满意度以及WHO生活质量问卷(WHO-QOL-100)评分等指标。结果 试验组的DVT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JOA评分、功能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试验组术后1个月在心理、社会、生理、环境、独立性、生活信念方面的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动机性访谈能有效预防脊椎后路患DVT的形成,促进患者术后功能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7.
[目的]总结应用全脊椎切除术治疗18例脊柱肿瘤病人的护理体会。[方法]术前对病人进行全面评估和心理支持,做好呼吸道准备及营养支持,提高机体抵抗力,保证以最佳状态应对手术;术后应密切观察引流液颜色、性状和量,保持引流管通畅,采取积极措施,做好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结果]18例病人整体护理效果满意。平均住院14 d 后治愈出院。[结论]全脊椎切除术治疗脊柱肿瘤难度大、风险高。完善、规范、有效的护理措施为提高手术疗效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98.
目的 探讨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影响因素,为临床手术决策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接受手术治疗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98例脊柱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脊柱转移瘤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影响因素。结果 本组患者术后中位生存期为6.0个月[95%可信区间(credibility interval,CI):4.9~7.1个月]。甲状腺癌术后生存期最长,为43.0个月(95% CI:0~92.2个月);结直肠癌最短,为5.0个月(95% CI:1.6~8.4个月)。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术前Tomita评分≤5分[比值比(odd ratio,OR)=1.439; 95% CI:1.003~2.065; P<0.05]、术后运动功能良好(Frankel分级D、E级; OR=5.397; 95% CI:3.560~8.181; P<0.01)是患者术后生存期独立预测因素;根据术前Tomita评分和术后运动功能状态绘制生存曲线,结果显示术前Tomita评分≤5分或术后运动功能良好的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脊柱转移瘤患者制定手术方案时应综合考虑术前Tomita评分和Frankel分级,术前Tomita评分≤5分者或术后Frankel分级D、E级者手术治疗能够获得较好预后;而且术后运动功能较术前身体状态预测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9.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5,(9):852-855
目的评估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累及硬膜的脊椎恶性椎体转移性肿瘤的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累及硬膜的脊椎恶性椎体转移性肿瘤患者53例接受PVP治疗。术前按照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的损伤分级将患者分为2组:A组为无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n=25),B组为有神经压迫症状的患者(n=28)。2组患者均在X线透视下,用13 G骨穿刺针进入骨折椎体,然后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注入骨折椎体内。术后随访观察2组患者的成功情况、止痛效果、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PVP手术并具有良好的耐受性。最终临床随访评估显示,A组21例患者疼痛得到缓解,4例患者疼痛无变化;B组12例患者疼痛得到缓解,8例患者疼痛无变化,8例疼痛加重;A组患者的疼痛缓解率明显高于B组的疼痛缓解率(84.0%vs 42.9%,P<0.05)。ASIA损伤等级最终评估显示,A组5例表现出神经压迫症状,20例无神经压迫症状;B组26例表现出神经压迫症状,2例无神经压迫症状;A组患者无神经压迫症状比例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 PVP对治疗累及硬膜的脊椎恶性椎体转移性肿瘤是安全的和适度有效的,但PVP不应作为有神经压迫症状的恶性椎体转移性肿瘤患者的一种常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0.
目的:探讨分析椎体成形术在脊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脊椎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两组,即对照组患者28例采用药物保守治疗,观察组患者28例采用椎体成形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疼痛缓解的时间、自由坐立的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缓解时间为(2.0±0.4)d、自由坐立时间为(3.2±0.2)d,随访1年并发症的发生率为3.57%;对照组相应的数据为(4.4±1.6)d、(20.2±1.4)d、17.86%,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病症能够快速的缓解患者的疼痛,创伤小、并发症的发生率低,因此非常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