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7篇
  免费   166篇
  国内免费   210篇
耳鼻咽喉   10篇
儿科学   28篇
妇产科学   21篇
基础医学   552篇
口腔科学   57篇
临床医学   519篇
内科学   298篇
皮肤病学   40篇
神经病学   97篇
特种医学   89篇
外科学   121篇
综合类   1324篇
预防医学   460篇
眼科学   29篇
药学   264篇
  2篇
中国医学   58篇
肿瘤学   5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73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121篇
  2014年   198篇
  2013年   233篇
  2012年   286篇
  2011年   281篇
  2010年   223篇
  2009年   196篇
  2008年   264篇
  2007年   207篇
  2006年   178篇
  2005年   242篇
  2004年   206篇
  2003年   176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94篇
  2000年   97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59篇
  1994年   48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汉族男子体格及生殖器发育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411例汉族男性大学生体格和生殖器的测量结果如下:阴茎周径8.17±0.64cm,阴茎长度7.43±1.04cm,阴茎牵长13.33±1.19cm,右睾丸容积17.91±4.09ml,左睾丸容积17.83±4.05ml,身高171.07±5.66cm,体重58.43±7.75kg.北方学生体格和生殖器发育均优于南方.城、县、乡学生的生殖器发育无明显差异,但城市学生体格发育优于农村.16岁后阴茎、睾丸大小变化不大,但生殖器的发育可持续到30岁.  相似文献   
62.
中国东北汉族一个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致病基因的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鉴定一个先天性白内障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根据已知与先天性白内障有关的12个致病基因的染色体上的定位,分别选取3~4个的微卫星标记位点,对该家系进行连锁分析。通过测序鉴定致病基因。结果在1q21.1GJA8位点显示最大Lod值2.44。致病基因定位于1q21.1区的GJA8基因,构成缝隙连接的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50。DNA序列分析鉴定显示其第2外显子的第191个碱基杂合突变T>G导致其蛋白产物第64位缬氨酸转变为甘氨酸。结论Connexin50的V64G新生突变是导致该家系的致病原因。  相似文献   
63.
目的 :探讨淄博在校汉族青年大学生面侧貌轮廓的性别差异。方法 :选取在校男、女青年大学生699名和1062名,年龄18~24岁之间,无颜面畸形、五官端正、无整形史,无身体畸形、障碍及外伤史。结果 :反映男女生面侧貌轮廓的鼻额角、鼻唇角、鼻尖角、唇凸角、面凸角、全面凸角的Kolmogorov-Smirnov Z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颏沟角无差异;除颏沟角外,女生面侧貌轮廓角均大于男生。判别方程为Y=-34.550+0.149×鼻额角+0.044×面凸角+0.028×全面凸角+0.025×鼻唇角。采用鼻额角预测性别时,女生鼻额角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为0.697,标准误为0.013,95%的置信区间为(0.672,0.722)。结论 :汉族青年大学生面侧貌轮廓有性别差异,在汉族青年女生采用鼻额角进行性判别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64.
CYP17基因多态性与汉族成人身高差异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YP17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成人身材高低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收集长期居住同一地区101例高身材组(男性56例,女性45例)和80例低身材组(男性43例,女性37例)成年人的血液标本并提取DNA,设计引物,通过PCR扩增包括基因多态位点的片段,用限制性内切酶MspA1I进行酶切,产物在2%琼脂糖凝胶上电泳,确定CYP17基因的3种基因型,即A1/A1、A1/A2、A2/A2,并经测序证实。结果男性高低个子组间基因型A1/A2、A2/A2、A1/A1比较,分布呈显著性差异(χ2=7.339,P=0.025)。A1/A1和A2/A2基因型在高低个子组间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OR值分别为2.661(95%CI1.102~6.430)和3.008(95%CI1.202~7.527)。女性高低个子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303)。结论CYP17基因MspA1I酶切位点基因多态性与成人汉族男性身材高低有相关性,但未发现与女性成人身材高低有相关性。CYP17基因MspA1I基因多态性可能是影响中国成人男性身高个体差异的基因位点之一。  相似文献   
65.
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是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由于因人种、民族、地理环境等因素不同 ,HLA抗原分布可出现较大的差异 ,其与SLE相关的抗原型与基因型亦存在较大差异。我们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序列特异性引物 (PCR SSP)技术 ,对广西汉族SLE的HLA DRB1基因进行分型研究。基金项目 :广西科学基金项目 ( 9912 0 41)作者单位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 (郑文军、梁伶、苏家光、刘栋华 ) ,内分泌科 (罗佐杰 ) ;广西医科大学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潘尚领 )通讯作者 :苏家光 ,5 3 0 0 2 1南宁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 ,Ema…  相似文献   
66.
汉族与蒙古族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国内外学者对父母养育方式与子女人格发展以及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 ,显示 :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子女的成长至关重要 ,不当的教养方式易使子女罹患神经症或形成不良的性格[1- 4] 。本研究采用已修订的父母养育方式问卷 (EMBU) ,对汉族和蒙古族大学生进行测查 ,以期对汉族和蒙古族大学生的父母养育方式的异同及特点进行探讨 ,并进一步确认影响父母养育方式的某些相关因素。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少数民族地区与内地两所大学 2 0 0 1年新生 32 8人。其中汉族学生 178人 ,蒙古族学生 15 0人。获得有效问卷 2 95份 ,其中汉族学生 16 1人…  相似文献   
67.
本文调查了辽宁锡伯族及汉族群体的前额发际出现率和基因频率分布,同时也进行了各民族间出现率及基因频率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辽宁锡伯族前额发际平齐出现率71.88%、隐性基因频率0.8478;汉族前额发际平齐出现率74.88%、隐性基因频率0.8653.两民族前额发际平齐出现率及基因频率性别间无显著差异.与国内其他民族的相比,辽宁锡伯族及汉族群体前额发际平齐出现率及基因频率均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68.
本文采用"WHO与ICCIDD制定的碘缺乏病防治标准与方法"中规定的硫酸铈法,测定分析了伊宁市300例哈萨克族、360例汉族儿童的尿碘.结果表明,哈萨克族和汉族儿童平均尿碘间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01),提示民族间存在碘代谢水平上的差异性.哈萨克族、汉族男女平均尿碘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百分位数,哈萨克族儿童尿碘参考值范围为84-239μg/L.汉族儿童尿碘参考值范围为93-320μg/L.根据参考值哈萨克族儿童群体中的缺碘频率为8.6%(26/300);汉族儿童群体中的缺碘频率为5.8%(21/360).两民族儿童群体缺碘频率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讨湖南汉族人群HLA—DP、HLA—DQ位点等位基因多态性与鼻咽癌遗传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特异性寡核苷酸探针基因分型技术对87例湖南汉族鼻咽癌患者与91名健康对照作HLA—DPAl、—DPBl、—DQAl及—DQBl的基因分型,采用x^2检验比较两组各位点等位基因频率,单倍型频率分布的差异。结果 发现鼻咽癌组DPAl*0201、DPBl*1901、DQAl*0201较对照组明显降低,DPBl*0402、DQAl*0101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单倍型DPAl*0201—DPBl*1401及DQAl*0201—DQBl*0201较对照明显降低;但P值经Bonferroni校正后,差异均无显著性(Pc>0.05)。结论 湖南汉族人群HLA—DP和—DQ位点与鼻咽癌无明显相关,与以往用受累同胞对方法在鼻咽癌家系中未能证实鼻咽癌易感基因与HLA—DP和—DQ位点连锁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70.
HLA-DRB1、DQB1基因与汉族人群寻常型天疱疮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 HL A- DRB1、DQB1位点基因在汉族人群寻常型天疱疮易感性中的作用。方法用序列特异性引物 -聚合酶链反应方法 ,对 6 1例寻常型天疱疮 (pemphigus vulgaris,PV)患者和 5 7名正常对照进行了 HL A- DRB1、DQB1等位基因的分型 ,并分析了 DRB1、DQB1基因在两组中的分布。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V组 DR4、DRB1* 14 (* 14 0 1、* 14 0 4、* 14 0 5 )基因频率明显增高 (Pc分别 <0 .0 5及P<0 .0 1) ,差异有显著性 ;PV组 DQB1* 0 5 0 3、DQB1* 0 30 2基因频率明显增高 (Pc均 <0 .0 5 ) ,差异有显著性。对 DR4阳性样本的组内基因亚型分型结果发现 ,PV组中 DRB1* 0 4 0 3、DRB1* 0 4 0 6频率显著增高(Pc<0 .0 5 ) ,差异有显著性。 PV患者组单倍型 HL A- DRB1* 0 4 ,DQB1* 0 30 2和 HL A- DRB1* 14 ,DQB1* 0 5 0 3频率明显增高 (P<0 .0 5 )。结论 HL A- DRB1* 0 4 ,DQB1* 0 30 2和 HL A- DRB1* 14 ,DQB1* 0 5 0 3可能是汉族人 PV推测的易感单倍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