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10篇
  免费   947篇
  国内免费   804篇
耳鼻咽喉   97篇
儿科学   2288篇
妇产科学   465篇
基础医学   1010篇
口腔科学   71篇
临床医学   2312篇
内科学   901篇
皮肤病学   116篇
神经病学   222篇
特种医学   366篇
外国民族医学   8篇
外科学   745篇
综合类   4691篇
预防医学   1514篇
眼科学   2425篇
药学   1452篇
  22篇
中国医学   851篇
肿瘤学   505篇
  2024年   97篇
  2023年   281篇
  2022年   409篇
  2021年   478篇
  2020年   372篇
  2019年   360篇
  2018年   218篇
  2017年   347篇
  2016年   457篇
  2015年   443篇
  2014年   809篇
  2013年   839篇
  2012年   1297篇
  2011年   1358篇
  2010年   1311篇
  2009年   1317篇
  2008年   1582篇
  2007年   1303篇
  2006年   1266篇
  2005年   1286篇
  2004年   1016篇
  2003年   799篇
  2002年   595篇
  2001年   426篇
  2000年   341篇
  1999年   270篇
  1998年   183篇
  1997年   123篇
  1996年   116篇
  1995年   67篇
  1994年   103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背景新生内膜形成是动脉粥样硬化、再狭窄等血管病理改变时的重要特征。阿托伐他汀能否通过抑制组织蛋白酶S(Cat S)及核转录因子κB(NF-κB)表达减轻新生内膜形成目前尚不清楚。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后Cat S及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 24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n=8)、手术组(n=8)和阿托伐他汀组(n=8),手术组和阿托伐他汀组行左侧颈动脉球囊损伤。阿托伐他汀组予阿托伐他汀10 mg/(kg·d)。实验前后测定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变化,28 d后大鼠处死行病理形态学检查,检测各组Cat S和NF-κB表达。结果与手术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大鼠颈动脉内膜面积和内膜/中膜面积(I/M)比值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内膜面积:(148.6±8.8)×103μm2比(64.8±5.1)×103μm2;I/M:(2.1±0.2)比(0.9±0.1),均P<0.01]。与手术组比较,阿托伐他汀组Cat S表达和NF-κB评分也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at S mRNA:(0.80±0.07)比(0.50±0.04);Cat S评分:(15.3±1.4)比(8.5±0.7);NF-κB评分:(12.5±1.3)比(6.7±0.5),均P<0.01]。内膜面积与Cat S和NF-κB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NF-κB使Cat S表达减少,减轻颈动脉球囊损伤后新生内膜形成。  相似文献   
992.
生长因子的协同作用与新血管形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疾病的血管重建不只依赖于血管新生,还需骨髓来源的前体细胞的参与.缺血本身不仅能动员血管前体细胞,而且能够增强它们向内皮细胞分化的能力.有许多生长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等能募集骨髓来源的内皮前体细胞到血管重建部位.但是,缺血诱导的血管形成往往不能完全弥补外周血管病变和动脉闭塞所引起的血流减少,并且单一的生长因子作用也不能诱导成熟稳定的血管形成,同时易出现并发症而制约了其临床应用.因此如何利用生长因子动员血管前体细胞参与血管新生,并通过其协同作用形成稳定的功能性的血管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生长因子协同作用参与新血管形成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观察血流导向支架置入兔腹主动脉后3个月的影像学和病理学变化,评估支架对兔正常动脉的安全性.方法 通过术前造影显示左肾动脉开口以远的腹主动脉,将金属覆盖率35%~45%的血流导向支架置入20只新西兰大白兔腹主动脉内.术后4周对兔均行静脉DSA检查,3个月时对所有兔行动脉DSA检查,并将其全部处死后行病理学检查.测量并比较不同时间点造影显示的支架置入处腹主动脉直径的变化,分析其新生内膜与支架局部金属覆盖率的关系.结果 支架置入前、置入后即刻、4周和3个月腹主动脉平均直径分别为(3.47±0.44)、(3.65±0.40)、(3.57±0.36)和(3.51±0.30)mln.不同时间点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新生内膜均完全覆盖支架网丝,这些新生内膜平均厚度为(95±42)μm,主要由平滑肌细胞、胶原纤维及少量巨噬细胞组成.新生内膜厚度与支架局部金属覆盖率呈正相关(r=0.523,P=0.001).结论 血流导向支架置入术后3个月,兔腹主动脉轻微内膜增厚.血流导向支架置入对兔正常血管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994.
问:细胞切应力(ESS)低下通过哪些方面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答:ESS 低下对动脉3层都有影响:1)刺激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作用削弱,使内膜 NO 对血管保护作用减弱;2)促使血管摄取低密度脂蛋白(LDL)、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通过内皮细胞;3)促进反应性氧族生成;4)促进炎症;5)促使中层血管壁平滑肌细胞迁移、分化、增生;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观察中药芪红合剂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增殖的影响.方法 将1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中药芪红合剂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和对照组,制备含药血清和空白血清.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获得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流式细胞仪鉴定为EPCs.加入各实验血清组培养液培养EPCs,分别作用不同时间(24 h、48 h、72 h)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EPCs生长情况,噻唑蓝比色试验(MTT法)测定EPCs的吸光度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中药芪红合剂含药血清低、中、高剂量组EPCs增殖明显(P<0.05),且呈一定的量效、时效关系.在同一作用时间,低剂量芪红合剂含药血清干预后EPCs 的增殖明显(P<0.05).在同一剂量组中,芪红合剂含药血清干预后EPCs 的增殖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强,于72 h达到高峰(P<0.05).结论 中药芪红合剂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的人外周血EPCs的增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可能是其防治血管内皮损伤及内皮功能障碍相关性疾病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96.
目的探讨培哚普利在1型糖尿病(T1DM)大鼠肢体缺血后血管再生中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对T1DM大鼠模型予单侧肢体股动脉离断。分为对照(DM)组、培哚普利治疗(DMA)组和培哚普利+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阻断剂治疗(DML)组。治疗4周后比较各组缺血肢体血管再生情况以及eNO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Nc)组相比,DM组的缺血肢体微血管密度(MVD)、eNOS、VEGF和bFGF的mRNA和蛋白表达均下降,DMA组上述指标明显上调(P均〈0.05)。DML组的MVD、eNOS和bFGF的mRNA和蛋白表达降低(P〈0.05),而VEGF表达不受影响(P〉0.05)。结论T1DM大鼠的缺血性血管再生受损,与之有关的生长因子表达下调。培哚普利能促进T1DM大鼠缺血肢体的血管再生,其机制与eNOS、VEGF和bFGF的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997.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血管新生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K562细胞上清液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增殖、迁移、体外小管形成的作用。方法:运用MTT法、Transwell室及体外小管形成实验观察K562细胞上清液对HUVEC增殖、迁移及体外分化的影响。Westernblot、ELISA法检测K562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结果:K562细胞系表达和分泌VEGF和bFGF。细胞培养上清液能明显促进HUVEC的增殖、迁移、体外小管形成,其作用随着细胞培养上清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结论:体外实验表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存在血管新生,通过分泌血管新生正调控因子VEGF和bFGF,促进HUVEC的增殖、迁移、分化。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对新生微血管生成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Smadl 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体外培养的人血管内皮细胞株 EA.hy926为研究对象,分别用体外血管生成分析试剂盒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 MIF 在体内外对新生微血管生成的作用。通过基因芯片实验检测 MIF 对内皮细胞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并通过 RT-PCR 检测 MIF 对 VEGF_(165)、Smadl 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 MIF 可以促进人血管内皮细胞在体外形成血管腔,在小鼠体内也能促进新生微血管生成。MIF 可以显著上调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生成基因21个,其中上调 VEGF_(165)、Smadl 基因表达呈剂量依赖性。结论MIF 有促进新生微血管生成的作用,并能促进人血管内皮细胞中 VEGF_(165)、Smadl 基因表达。  相似文献   
999.
肥胖的发生伴随着脂肪组织结构的重塑,脂肪生成和血管新生是其中重要的环节.脂肪生成与血管新生是时间及空间上相互耦联的进程.血管新生涉及促血管性因子(包括瘦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等)、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如脂联素、内皮抑素等)及细胞外蛋白酶解系统等诸多因素的相互作用.此外,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PPARs)配体亦在血管新生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调节脂肪组织的血管新生,为预防及治疗肥胖及其相关代谢紊乱提供新的治疗观念.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检测乙酰肝素酶(Hpa)在实验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的表达,探讨其表达时间和表达位置变化的规律及其意义。方法用结扎大脑中动脉皮质支的方法制作小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碰用实时荧光定啦PCR方法检测缺血后Hp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管生成素2(Ang-2)基因的表达;应用免疫荧光双染(Hpa/CD105、Hpa/GFAP、Hpa/BrdU)的方法进一步观察Hpa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实验组小鼠脑缺血后,与假手术组比较,HpamRNA于缺血后3d开始在缺血区的表达明显增高(P〈0.05),14d达到相对高峰(与1、3、7d和假手术组比较,P〈0.05—0.01)。VEGFmRNA和Ang-2mRNA在脑缺血后3d的表达亦明鼹增高(与假手术组比较,P〈0.01),其中VEGF的表达水平持续增高,而Ang-2则随后降低:免疫荧光双染显示,Hpa在脑缺血后7d时主要表达于新生的微血管,14d时主要与星形胶质细胞共表达:结论Hpa表达时间和表达位置的变化提示,Hpa参与了脑缺血后血管新生和组织修复的过程,推测Hpa可能通过促进VEGF的表达以及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而发挥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