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81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74篇
妇产科学   620篇
基础医学   283篇
临床医学   471篇
内科学   53篇
皮肤病学   17篇
特种医学   65篇
外国民族医学   3篇
外科学   40篇
综合类   1408篇
预防医学   393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84篇
  8篇
中国医学   74篇
肿瘤学   382篇
  2024年   24篇
  2023年   98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134篇
  2020年   97篇
  2019年   77篇
  2018年   27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72篇
  2014年   130篇
  2013年   173篇
  2012年   220篇
  2011年   243篇
  2010年   230篇
  2009年   225篇
  2008年   243篇
  2007年   218篇
  2006年   203篇
  2005年   192篇
  2004年   145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101篇
  2001年   93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110篇
  1997年   91篇
  1996年   87篇
  1995年   134篇
  1994年   59篇
  1993年   57篇
  1992年   45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 探讨宫颈环型电切除术(LEEP)治疗宫颈病变的手术指征、并发症及预防措施.方法 对225例宫颈疾病患者治疗的疗效及并发症问题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与结论正确处理和减少并发症,正确掌握手术指征,做好术前阴道准备,LEEP治疗宫颈疾病才能取得满意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比较PET/CT和PET/MR在诊断宫颈癌原发灶及盆腔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0例宫颈癌患者于治疗前分别行PET/CT和PET/MR检查并进行评价。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及配对χ2检验分别评价PET/CT和PET/MR与金标准的诊断一致性及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两者对盆腔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效能,采用秩和检验分析两者评价转移淋巴结的可见性及诊断自信度的差异。结果 PET/MR分期与金标准的诊断一致性显著高于PET/CT,二者对宫颈癌分期诊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86,P=0.002);PET/CT和PET/MR诊断转移淋巴结的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3,P>0.05);二者对转移淋巴结的可见性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7),诊断自信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 PET/CT和PET/MR对检出宫颈癌原发灶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PET/MR对宫颈癌分期及判定淋巴结转移有更大的诊断优势,PET/MR有望在综合评价宫颈恶性病变进展中成为替代PET/CT的一种新技术。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分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并探讨PET/CT定性及半定量诊断盆腔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盆腔淋巴结清扫术的206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年龄、BMI指数、病理类型、浸润深度、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血清SCC水平、PET/CT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原发灶SUVmax行单因素分析,并对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多因素分析;计算PET/CT诊断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敏感度及特异度;记录淋巴结SUVmax值(SUVmaxLN)及其与原发灶、肝脏、腹主动脉SUVmax的比值(SUVmaxL/T、SUVmaxL/H、SUVmaxL/A)。绘制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确定最佳诊断界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BMI指数、病理类型、浸润深度、FIGO分期、血清SCC水平、PET/CT提示淋巴结转移以及原发灶SUVmax为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因素(P < 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血清SCC水平、肿瘤浸润深度、PET/CT提示盆腔淋巴结转移及原发灶SUVmax值是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 < 0.05)。PET/CT诊断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为54.90%(28/51),特异度为91.61%(142/155),准确率为82.52%(170/206)。SUVmaxLN=4.19的诊断准确率高于传统界值(SUVmax=2.5)。与SUVmaxLN相比,以SUVmaxL/T、SUVmaxL/H、SUVmaxL/A诊断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SCC水平、肿瘤浸润深度、PET/CT提示盆腔淋巴结转移及原发灶SUVmax值是早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ET/CT在定性及半定量评价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方面均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04.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 16E6与E-钙黏蛋白在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样变(CIN)、宫颈鳞癌中的表达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30例正常宫颈、34例CIN、60例宫颈鳞癌组织中HPV16E6与E-钙黏蛋白的表达,比较其表达差异,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HPV16E6在正常宫颈组织、CIN Ⅰ级、CINⅡ-Ⅲ级、宫颈鳞癌中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40.166,P=0.000);各组间两两比较除外正常组与CIN Ⅰ组、CIN Ⅰ组与CINⅡ-Ⅲ组(P=0.315,0.483),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钙黏蛋白在正常宫颈、CIN Ⅰ级、CINⅡ-Ⅲ级、宫颈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逐渐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1.295,P=0.000),各组间两两比较除外正常组与CIN Ⅰ组、CIN Ⅰ组与CINⅡ-Ⅲ组(P=0.056,0.627),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PV16E6与E-钙黏蛋白阳性表达率与宫颈癌临床病理分期、肿瘤直径、组织病理学分级、肌层浸润都有关(P<0.05),但两者的表达与年龄无关(P>0.05).宫颈鳞癌组和CIN组中HPV16E6与E-钙黏蛋白的表达呈负相关(rs=-0.647,P=0.000).结论 宫颈病变级别增加与HPV16E6和E-钙黏蛋白阳性表达密切相关,提示宫颈癌预后不良;两种蛋白表达可能存在相互作用,且参与了宫颈癌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05.
目的分析老年(≥60岁)子宫颈浸润癌的特点,对其防治方法的选择进行探讨。方法检索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子宫颈浸润癌患者173例,年龄29~76岁。临床分期为Ⅰ~Ⅳ期。≥60岁为老年组63例,其余为非老年组110例。对两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合并症、治疗后并发症及防治方法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老年组子宫颈浸润癌患者以60~62岁居多,症状以绝经后阴道不规则流血为主,临床期别较晚,自身合并症及治疗后出现的并发症较多;治疗优先选择放疗,同步放化疗治疗。结论应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合并症、辅助检查及临床期别,重视临床治疗的综合应用,以便提高患者的治疗质量及治疗后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观察经阴道常规超声联合实时超声弹性成像评价宫颈癌同步放化疗(CCRT)疗效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30例经病理确诊并接受CCRT的宫颈癌患者,于CCRT前1周(治疗前)、治疗3周(治疗中)及治疗结束1个月(治疗后)行经阴道常规超声联合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检查,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行盆腔MRI,比较治疗前、中、后各超声参数变化。依据超声及MRI表现评估宫颈癌CCRT疗效,观察二者的一致性。结果 30例宫颈癌中,28例鳞癌、2例腺癌。治疗前、中、后病灶最大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前、后病灶回声、血流分级、弹性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治疗前、中、后病灶边界、阻力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12例完全缓解、18例部分缓解,经阴道常规超声联合弹性成像评估结果与MRI结果的一致性较强(Kappa=0.72,P<0.01)。结论 经阴道常规超声联合实时超声弹性成像技术可用于评估CCRT治疗宫颈癌效果。  相似文献   
107.
患者33岁,因2个月前行子宫颈活检诊断为宫颈高级别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 Ⅲ)入院治疗.妇科检查:外阴发育正常,经产型,子宫颈轻度糜烂,子宫及双侧附件阴性.手术锥形切除子宫颈.  相似文献   
108.
目的:探讨子宫颈支原体感染与胚胎停止发育的关系。方法:病例选取起止时间为2018年7月至2019年12月,入组200例病例均为本院收治的流产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发生子宫颈支原体感染患者纳入研究组(100例),将未发生感染患者纳入对比组(10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发生胚胎停止发育的情况。结果:组间对比,研究组患者发生胚胎停止发育的例数为32例,占比32.00%,对比组发生胚胎停止发育患者例数为12例,占比12.00%,研究组胚胎停止发育比例更高(P<0.05)。两组患者胚胎停育1次、2次以及3次以上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支原体感染与胚胎停育次数无正相关性。结论:子宫颈支原体感染是引发胚胎发育异常的重要原因,会引发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IGF2与p53在子宫颈鳞癌、子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及子宫颈炎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IGF2与p53在45例子宫颈炎、126例CIN、47例子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子宫颈鳞癌组织中IGF2阳性表达显著高于CIN 及子宫颈炎(P<0.05);p53阳性表达显著高于CIN 及子宫颈炎(P<0.0001)。子宫颈鳞癌组织中IGF2的阳性表达与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结论 IGF2、p53的异常表达与子宫颈鳞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生长分化因子-15(growth differentiation factor-15,GDF-15)蛋白在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和鳞癌中的表达及其在宫颈鳞癌发生和发展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45例宫颈癌(宫颈癌组),90例CIN(CIN1、CIN2、CIN3各30例),30例正常宫颈组织(对照组)的GDF-15的表达情况。结果 :GDF-15在对照组、CIN组、宫颈癌组的阳性率分别为10.0%(3/30)、45.6%(41/90)和80.0%(36/45),CIN组中,阳性率CIN1组为26.7%(8/30),CIN2组为53.3%(16/30),CIN3组为56.7%(17/30)。统计发现GDF-15在CIN组中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中的表达(Z=870.0,P=0.000),CIN2和CIN3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CIN1(分别Z=330.0,P=0.037;Z=315.0,P=0.019),宫颈癌组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CIN3组(Z=-2.16,P=0.031)。结论:GDF-15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CIN、宫颈鳞癌中随着宫颈病变的进展其阳性表达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检测GDF-15表达可能有助于预测宫颈高度病变的转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