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853篇 |
免费 | 48篇 |
国内免费 | 7篇 |
专业分类
儿科学 | 148篇 |
妇产科学 | 17篇 |
基础医学 | 22篇 |
临床医学 | 153篇 |
内科学 | 304篇 |
皮肤病学 | 2篇 |
神经病学 | 9篇 |
特种医学 | 6篇 |
外科学 | 38篇 |
综合类 | 113篇 |
预防医学 | 26篇 |
眼科学 | 1篇 |
药学 | 55篇 |
中国医学 | 11篇 |
肿瘤学 | 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27篇 |
2022年 | 54篇 |
2021年 | 75篇 |
2020年 | 48篇 |
2019年 | 43篇 |
2018年 | 39篇 |
2017年 | 35篇 |
2016年 | 21篇 |
2015年 | 18篇 |
2014年 | 42篇 |
2013年 | 43篇 |
2012年 | 51篇 |
2011年 | 49篇 |
2010年 | 28篇 |
2009年 | 24篇 |
2008年 | 28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34篇 |
2005年 | 36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28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0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12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4篇 |
1975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ABSTRACT
Introduction
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s 2 (SGLT-2) inhibitors are a relatively novel class of oral medica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which lower plasma glucose by inhibiting glucose reabsorption in the proximal renal tubule. Apart from their hypoglycemic action, recent data suggest these agents have additional major cardioprotective and nephroprotective properties. 相似文献92.
连续性血液净化治疗糖尿病肾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急性肾损伤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 blood purification,CBP)治疗糖尿病肾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08~2011年期间收治的16例2型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合并酮症酸中毒(diabetic ketoacidosis,DKA)的AKI患者。患者一经确诊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均采用持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ontinuous veno-venous hemofiltration,CVVH)的干预方式,治疗时间不少于48h,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各项临床及生化指标的变化及AKI的临床转归。结果 16例AKI患者中1例入院10h后经抢救无效死亡,其余15例患者经CVVH治疗12h后二氧化碳结合力(carbondioxide combining power,CO2CP)显著提高(P<0.01),动脉血pH值改善;治疗48h后不仅降低了血尿素氮(BUN)(P<0.05)、血肌酐(SCr)(P<0.05)、血糖(Glu)(P<0.01)、血钾(K+)(P<0.01),还改善了血液高渗透压状态(P<0.05),从而有效纠正患者的酮症酸中毒;16例AKI患者中有11例均在入院(12±5)d后进入多尿期,(18±12)d后肾功能恢复。结论糖尿病肾病酮症酸中毒合并AKI属临床危重症,早期积极的CVVH干预治疗可稳定血流动力学、迅速改善内环境、为补液及营养支持及后续的药物治疗创造条件,能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3.
目的:分析中心静脉压(CVP)与B型脑钠肽(BNP)在糖尿病酸中毒中的变化及相关性,为临床合理补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132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的病历资料,依据是否合并心衰分为:心衰组73例和非心衰组59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患者血浆BNP,有创心电监护测量CVP。结果:心衰组CVP及BNP较非心衰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心功能分级CVP与BNP呈正相关(r=0.087、0.092、0.97)。结论:(1)CVP与BNP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急性心衰中均增高;(2)CVP与BNP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急性心衰中呈正相关性;(3)CVP与BNP的监测可作为临床补液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4.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疗效观察。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枣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连续性血液透析治疗,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或颈动脉穿刺,低分子肝素抗凝,置换液流量为2~3 L/h,超滤速度为50~300 m L/h,持续治疗6~12 h,隔日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静脉滴注乌司他丁注射液,20万单位加入10%葡萄糖溶液250 m L,持续12 h,1次/d。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的尿酮体转阴时间、p H值恢复时间、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二氧化碳结合力(CO_2CP)、血乳酸(Lac)、酸碱度(p H)的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3.33%、9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CO_2CP和p H值明显上升,Lac明显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CO_2CP和Lac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尿酮体转阴时间和p H值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明显下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这些观察指标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临床症状,减轻酸中毒,降低血糖水平,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5.
目的:分析治疗前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类型,探讨其实际临床意义,方法:应用Δ阴离子间隙/Δ碳酸氢根比值分析了63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临床类型。9.5%患者入院时为高氯性酸中毒,42.8%为混合性酸中毒,47.6%患者为高AG性酸中毒,治疗8h68%病人呈现高氯性酸中毒,20.6%病人为混合性酸中毒,11.1%病人为高AG性酸中毒。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探索影响学龄期1型糖尿病患儿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危险因素,以期降低此类患儿酮症酸中毒的发生率。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0月我院收治的52例学龄期1型糖尿病儿童作为未发生组,另外选择同期我院收治的45例学龄期1型糖尿病合并酮症酸中毒儿童作为发生组,自制基线资料调查量表,收集两组基线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学龄期1型糖尿病患儿发生酮症酸中毒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年龄、性别、家族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前驱感染、延误诊断发生率高于未发生组,C肽、BMI水平低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学龄期1型糖尿病儿童合并前驱感染、延误诊断、C肽水平较低、BMI较低是导致其发生酮症酸中毒的危险因素(OR=10.651、2.648、4.985、15.284,P<0.05)。结论 前驱感染、延误诊断、C肽及BMI水平均与1型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密切相关,应制定针对性干预措施,以降低酮症酸中毒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7.
98.
99.
Diabetes is associated with numerous neuropathies; some accompanies poor glycemic control including diabetic ketoacidosis‐associated (DKA) neuropathies, others occur following improved glycemic control including treatment‐induced neuropathies of diabetes (TIND). A 27‐year‐old poorly controlled type I diabetic female developed multifocal weakness and pains accompanied by widespread autonomic dysfunction following an episode of DKA with rapid and subsequent sustained glycemic control. Injury was thought to have occurred secondary to disruptions of the endoneurial microenvironment following rapid glycemic control.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