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篇
儿科学   18篇
妇产科学   3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27篇
内科学   9篇
皮肤病学   3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60篇
综合类   49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6篇
  2篇
中国医学   18篇
肿瘤学   4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目的 探讨前列腺增生术后排尿障碍经直肠超声检查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经直肠超声(TRUS)观察70 例前列腺增生术后排尿障碍患者的声像图表现(包括前列腺术后改变及残存或再发病变)并与手术结果、X-线尿道造影、尿道探条及膀胱镜检查结果对照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 尿道狭窄、膀胱颈挛缩的TRUS诊断符合率为84%(26/31)及90%(20/22);腺体残留并复发增生、后唇抬高、血凝块及腺体碎屑物阻塞、继发膀胱结石等符合率为100%;TRUS同时检出弱回声灶并提示癌性占位病变6例.结论 TRUS可用于观察前列腺增生术后残存腺体(大小、形状、内部回声等)、尿道前列腺部及膀胱的变化表现,对术后排尿障碍的原因诊断有较高准确性,尤其对有多种梗阻原因并存的术后患者和早期前列腺癌的诊断有较大优势.TRUS应成为BPH术后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舒适护理模式对剖宫产术后排尿的影响效果。方法将行剖宫产术分娩的176例产妇按时间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6例,采用传统护理模式;对照组90例,实施舒适护理模式,即针对产妇在卧位、早期活动、排尿、疼痛等方面的不舒适问题,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拔除尿管后首次排尿时间缩短,排尿正常、排尿时的主观舒适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95,Z分别为-8.754、-6.920,P〈0.05)。结论实施舒适护理模式可以缩短拔除尿管后首次排尿时间,减少剖宫产术后排尿困难和尿潴留的发生,提高产妇排尿时的舒适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电针疗法对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将110例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和常规组,各55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方法留置尿管和膀胱冲洗,第8天起每天用TDP照射腹部30 min,连续5天。电针组在常规组基础上,于术后第8天-第12天采用电针治疗,穴取三阴交、足三里、外关、水道、归来等。比较2组患者术后膀胱功能恢复的时间、尿动力学检查结果和住院天数。结果:电针组术后第14天膀胱功能恢复、尿潴留、尿失禁人数分别为51例(51/55)、4例(4/55)、0例,第28天分别为53例(53/55)、2例(2/55)、0例;常规组第14天分别为27例(27/55)、25例(25/55)、3例(3/55),第28天分别为43例(43/55)、11例(11/55)、1例(1/5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第14天膀胱功能恢复者残余尿量、膀胱容量、平均尿流率比较,电针组均优于常规组(P<0.01或P<0.05);电针组术后住院天数为(21.1±3.3)天,常规组为(25.5±3.5)天,电针组明显短于常规组(P<0.01)。结论:电针疗法可以促进广泛性子宫切除术后膀胱功能的及早恢复,缩短导尿管留置时间,有益于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和缩短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阐明糖尿病膀胱发展的不同进程中膀胱舒张功能的尿动力学改变。方法以1%链脲佐菌素诱导大鼠糖尿病,建立正常对照组,对比糖尿病与正常大鼠离体全膀胱舒张变化尿动力学改变。结果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发展膀胱舒张功能下降,尿动力检查提示:2,4周糖尿病组顺应性低于对照组(P<0.05),12周时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尿病早期膀胱逼尿肌舒张功能受损,尿动力学检查是糖尿病膀胱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5.
尿道记忆合金支架在骶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琚建军 《安徽医学》2005,26(3):208-209
目的介绍尿道记忆合金支架治疗骶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的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对3例骶髓损伤后排尿功能障碍的男性患者,应用尿道记忆合金支架置入于尿道外括约肌附近,并配合Crede手法挤压下腹部排尿,运用残余尿测定、膀胱容量及肾功能的改变和B超检查等指标评估其疗效。结果3例患者置入支架后,运用Crede手法均能顺利挤压排尿,残余尿量明显下降。最长随访20个月,患者均无尿路感染、膀胱结石的发生,肾功能均正常。结论尿道记忆合金支架置入术治疗骶髓损伤后排尿困难疗效确切,能明显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辣椒辣素对大鼠膀胱逼尿肌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辣椒辣素 (capsaicin ,CAP)对大鼠膀胱功能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方法 将 2 5只Wistar大鼠分为 5组 ,分别用 0 .9mmol/L、1.8mmol/L、3.6mmol/L、7.2mmol/LCAP作用于大鼠膀胱 ,用生理盐水作对照。观察用药前后膀胱内压力变化、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另取大鼠膀胱三角区组织用PAP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观察P物质 (SP) ,根据免疫组化SP阳性神经纤维的密度和染色强度分为 4级 ,即可疑 (± )、轻度阳性 (+) 2~ 4个阳性纤维 ,染色差 ;中度阳性 (++) 5~ 6阳性纤维 ,染色较强 ;强阳性 (+++) 7~ 9阳性纤维 ,染色很强。结果 ①低浓度组 0 .9mmol/LCAP组和 1.8mmol/LCAP组与对照组比较 ,其膀胱内压、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均无显著性差异 ;SP分布也无明显差异 (P >0 .0 5 )。②高浓度组 (3.6mmol/LCAP组和 7.2mmol/LCAP组 )膀胱内压明显降低 ,残余尿量增加 (P <0 .0 1) ;③高浓度组膀胱组织内SP阳性神经纤维明显减少 ,染色明显减弱 (P<0 .0 1)。结论 高浓度辣椒辣素可抑制膀胱逼尿肌收缩 ,抑制排尿 ;另外高浓度CAP能耗竭膀胱内感觉神经末梢肽类介质SP。说明CAP通过消耗膀胱内的SP抑制感觉信号的传递 ,使逼尿肌不能正常收缩而抑制排尿  相似文献   
17.
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后排尿困难的原因与治疗(附22例报告)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报告自1972~1997年收治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后排尿困难者22例,以探讨耻骨上前列腺摘除术后排尿困难的原因和治疗办法。其中后尿道狭窄10例,尿道内口闭锁3例,后唇瓣膜2例,腺体残留2例,增生复发3例,前列腺癌2例。尿道狭窄是排尿困难的主要原因。经冷刀内切开治疗一次成功11例,冷刀内切开失败改开放手术2例,开放手术4例。认为经尿道冷刀内切开是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改良Madigan术治疗前列腺中叶增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Madigan术治疗前列腺中叶增生的疗效。方法:对39例前列腺中叶增生的患者采用联合膀胱颈部切开的改良Madigan前列腺切除术切除增生的前列腺体,同时处理膀胱内病变,术后随访2-24个月,并对结果进行回顾性小说。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恢复均顺利,出院时IPSS平均3.8分,生活质量评分0-2分,最大尿流率14.5-23.5ml/s,剩余尿量<20ml,术后随访未发现严重并发症。结论:本术式既切除了重度增生突入膀胱内的前列腺中叶及处理了膀胱内的病变, 又保留了尿道粘膜的完整性,是处理前列腺中叶增生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急性脑卒中后排尿障碍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急性脑卒中患者排尿障碍的表现、特点、转归和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急性脑卒中伴排尿障碍患者1 561人,统计学单因素分析不同时期的临床表现、特点、转归和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高龄及患有前列腺疾病和泌尿系感染的脑卒中患者更易发生排尿障碍(P<0.05);脑卒中后排尿障碍与性别及脑卒中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吸烟、饮酒)无关(P>0.05);脑卒中患者发病部位和类型与排尿障碍类型有相关性。结论脑卒中患者的发病部位、类型及患者的年龄、是否患有前列腺疾病、是否患有泌尿系感染是排尿困难发生的危险因素,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谨慎对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脑卒中恢复期下尿路功能障碍的发生情况、相关因素和预测因素以及尿流动力学特点.方法 脑卒中恢复期患者131例,均收集一般资料、神经系统相关专科情况并详细了解排尿情况及既往病史,判断患者有无下尿路功能障碍及其类型,进行相关分析及尿流动力学检查.结果 脑卒中后下尿路功能障碍发生率为44.3%,症状由多到少依次为:尿失禁、尿频、尿急、夜尿增多、排尿等待及排尿费力、尿潴留.MMSE量表评价认知功能有障碍组较无障碍组下尿路功能障碍发生率高1.8倍(χ~2=18.683,P=0.000);改良巴氏指数≤20分者较≥25分者下尿路功能障碍发生率高1.2倍(χ~2=16.832,P=0.000).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OR=1.622,95%CI 1.183~2.224)、急性期留置导尿时间(OR=3.236,95%CI 1.335~7.840)及病灶单或多发(OR=1.296,95%CI 1.083~1.550)对脑卒中恢复期下尿路功能障碍发生有预测价值.尿流动力学检查发现78.9%患者逼尿肌过度活动,10.5%逼尿肌活动正常,10.5%逼尿肌无反射,无明确逼尿肌-括约肌协同失调患者.结论 脑卒中恢复期下尿路功能障碍较为常见,以储尿期排尿障碍为主.下尿路功能障碍的患者高级脑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低下.高龄、持续留置导尿及多发病灶对恢复期下尿路功能障碍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尿流动力学改变多为逼尿肌过度活动,但症状与尿流动力学表现不完全一致,必要时应做此检查以利于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